分享

叶一良:意识和注意力的作用机制

 hyxz_ljf 2021-09-23

人的行为来源是什么?比如在做某一件事觉得饿了然后去吃饭,又或者是工作累了寻求放松和快乐。这样的行为中很多来自于基因赋予我们的本能,是基因为了种群延续而自发形成的反射。在蚂蚁、蜜蜂中有self gene(自私基因),一个种群受到一种基因控制,会有大量损己利人的成员,让基因得到基因控制下的群体利益最大,这种self gene其实也相当于独cai者。为了繁衍延续,基因赋予了人追求快乐的本能,但目的并非出于个人(主观)。进食的快乐是为了确保身体得到充足营养,性ai的快乐则是鼓励生殖的手段,它们是非常实用且必要的价值。所以身体本能的行为并非不好,甚至是基因鼓励我们这么去做的,包括对颜值外表的看重,对大多数人来说会更加能刺激交配的欲望和次数。然而我们依然要正确地看待这点,即我们被外表所吸引的时候自认为的心动与渴求并不来自于个人意愿,实际上性趣仅仅是基因的布局,是早就预设好的触发条件。当这个吸引力只是基于生理的反射作用时,个人意识的影响力微不足道。

刨除掉身体本能的影响,决定我们行为的另一样东西就是意识了(之所以绕一大圈讲意识就是为了阐述后面意识和注意力的模型)。Freud提出了自我、本我和超我的概念,其基于意识、前意识、无意识的框架而来意识是海面上的冰山一角;前意识是浮动在水面的部分,经过努力可以提取出来;无意识则是水下巨大冰川的实体。无意识是我们无时无刻接收到的信息的集合,通过前意识通道整合(记忆、联想)到可控意识中。而本我和超我则是争夺心灵控制权的两大暴君,前者是基因的奴隶,后者则与社会沆瀣一气,两者都算“外界”。与他们相对的是自我,代表一个人在现实环境中的真正的需要。

叶一良:意识和注意力的作用机制

意识并非很飘渺的存在,它是一种基于生物学模型而属于生理作用的机制。凭借复杂的神经系统运作,而神经系统是由染色体中的蛋白质分子指挥主导的。但意识并不完全受制于生物学影响,它是一定程度上自主运作的。

意识的功能是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和处理,根据信息对自己的影响做出适当的反应。意识是我们处理各种知觉、感觉、观念的中枢,并且会在接收信号的时候就做出最直观的分类(比如启动效应)。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我们依然可以“知道”周遭的事,但只能做直觉的反应。凭借意识,我们才能衡量事件的轻重缓急,并据此做出适当反应;甚至我们还能创造出从未有过的资讯,如做白日梦、说谎、艺术创作或导出科学理论。

每个学科对意识都有自己的理解,神经科学、神经解剖学、认知学派、发展心理学、现象学等等,但他们之间的解释都很独立,没有办法联系到一起。所以我们对于意识的存在缺乏一个很深入、直观的定义,也欠缺更进一步作为研究对象的基础框架。

以经验推导的现象学派确实是个不错的切入角度,仅从最直观的感官得出的经历、经验作为讨论依据,确实比神经科学等方式更容易被检验。但如果要做深入研究的话,现象学终究有其局限性,心理和生理不分家,某种意义上说,心灵的一切变化都可归因于数百万年生物进化出的中枢神经系统内部电子化学反应结果。所以虽然不打算过多涉及到复杂微观的角度,仅以观察总结的现象学,我们也可以选择更折中的处理方式。以资讯理论作为辅助,去探查意识作用机制中产生的变化,比如信息是接受、储存,后期记忆、联想的反馈,还有最重要的注意力与记忆的互动。

叶一良:意识和注意力的作用机制

Freud经常用“梦”作为解读人的心理的方法,在移情治疗出现前都是以催眠为主要治疗方法。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现象,他认为梦是无意识与意识的交汇点,正常情况下人是没有办法接触到无意识的。所以梦也常常被我们作为无意识状态的例子,我们在梦中拥有主观上的各种能动性,比如观察力、思考和企图,但我们毫无控制力。比如4月的时候,我与赵老师已不再联系,终于做了一次梦,她也出现在梦里。那间教室里,她和我一排,中间隔着两个同学,但无论我怎么努力转身偏头,就是看不到她的身影。意识未曾介入,我在梦中完全陷入了一种完全无法靠意志力做任何改变的处境。

梦显然就不属于意识了,因为我们清醒着的时候能用意识引导事件发展的,比如情绪、感觉、思想、企图等。我们通过感官经验得到的信息,进入意识通道以后处理加工,依据事情与我们本身的联系判断重要程度并作出适当反应。所以我们意识控制的其实就是信息本身,用认知学派的观点看来,意识就像是跑程序的框架,所有信息进入以后按照相应的程序变成特定组合。但这里会发现意识有个明确的权责范围,只负责由感官得到的具体信息的处理,而感官信息才是人与客观世界之间联系的体验,如果客观世界的信息不明确或者有缺失,意识便会根据错漏的信息得出错误的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的偏见产生。意识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外界与神经系统之间的变化,但它是有选择性的反映,会主动塑造事件,并把主观的真实加诸事件之上。

如上所说,意识是跑程序的框架,而我们真正处理信息的过程,即“程序”为意图。意图是人本身根据生理需求或内化的社会目标塑造而成。它能引导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特定刺激中来,而我们对于意图则有很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欲望、直觉、需求、冲动等等,而这些说法很明显只是对现象的描述,解释“我做了”,而不是“为什么做”。比如我们饿了会本能想要吃东西,其过程是血糖降低到某种程度,身体本能开始焦虑、不安、出汗、胃疼,要求我们提高血糖浓度,于是基因传递觅食的信号。这时候意图就是吃东西,它会迫使我们把其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寻找食物这一事件中来。但这个过程中,意识仅仅传达了饥饿这一信号,并没有从血糖浓度、基因引导的信息上开始传导。当我们饿了并遵循寻找食物的意图行动时,我们身体受到本能支配;但我们还可能有其他意图,比如“我一定要把工作做完”、减肥等等,当意图之间产生矛盾时,意识就会决定两者间谁更重要。

叶一良:意识和注意力的作用机制

意识通过意图来控制注意力的方向,也就间接控制了信息传递渠道。资讯进入意识是因为我们企图注意它,或是生理或社会指示我们该注意。就像我们去超市买菜,一路从禽肉区、猪肉、牛肉区、鲜活区等穿过,直奔意图“西红柿”,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会停下来在每个摊位上看看,这种促使我们找到意图所需信息的能力(系统),就是注意力。注意力负责从我们得到的所有信息中挑出相关资讯,以及从记忆中抽取相关的参考数据,帮助意识评估并作出决策。

要注意的是注意力本身依然是有极限的,比如我们能同时看到、听到和感知到的信息无穷无尽,但其大部分是冗余重复的,注意力便是帮助我们从中找到仅与意图相关的信息。我们通常说的专注就是描述的注意力。控制注意力的方式等于通常意义上的“性格”。因为意识是处理信息的总和,而注意力则控制着哪些信息能够进入意识通道,而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性格恰好就是资讯吸收处理过程中的外在表现。比如慷慨的人更注意别人的付出,吝啬的人更关注别人对自己的不利信号;缺乏安全感的人关注别人是否会离开;善良的人总能感受到别人的善意......意识和注意力是两个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机制。注意力除了决定某些事物能否进入意识外,还带动其他心理活动——回忆、思考、感觉、做决定,所以应当把注意力视为一种“精神能量”。它是完成工作不可或缺的能量,在工作中会损耗。我们通过这种能量的运用,创造自我;也通过应用的方式,塑造记忆、思想和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