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断剑书生:重读《金陵五记》有感​

 汪平书屋 2021-09-23


     本号原创文章三百八十篇,欢迎开白转载,更欢迎投稿,尤其欢迎历史、文学、杂文、及文学评论类原创文章,若有打赏归原创作者,投稿邮箱:2713023142@qq.com,文后请附微信联系方式和作者简介。

断剑书生:重读《金陵五记》有感

作者:断剑书生


 黄裳先生所著的《金陵五记》19826月第一版时,我就去买了一本回来细读。

 黄裳先生写这本书时,虽然只是一个匆匆过客的身份,但他在这本书中对南京几处风景名胜的描写却是十分详尽细腻的,而且从19421979年间五个不同年代的观察与叙述中,让人深切感到了南京这座城市的巨大变化。细细读来,真的有如身临其境之感,由于自己就身居城中,对他的描述就更是倍感亲切。

我住在城南,靠近夫子庙与白鹭洲公园,所以对书中这两处的描述尤为关注。黄裳先生初游南京的1942年,这座城市沦陷日寇之手已达5年,他立在夫子庙那条渐就倾颓的旧板桥上,对着落日寒波,惆怅了许久;在暮色苍茫中走过市街,感到市面是那么萧条,在满目尘沙中,很自然地想起了“黄昏胡骑尘满城”的诗句。读着读着,自己也不禁被这种悲沧与落寞之情在心头笼罩了许久。

黄裳先生对白鹭洲公园的描述,已是1947年了。他指出园内大水阁中所挂对联引用的“典”中认为此处就是李白“二水中分白鹭洲”的原地,这是谬误的,真正的白鹭洲是在城外的长江中,在凤凰台上是可以看得见的。写到鹫峰寺时,他感叹回光旧刹早已不见;看到板桥旧院的原址,他感叹这块地方早已荒秽得一塌糊涂,到处是垃圾堆、臭水……

解放后1949年与1979,黄裳先生又两次重游南京,他描写了三十年来秦淮河畔与白鹭洲公园的巨大变化后,庆幸王谢子弟与公子王孙们早已从历史的屏幕上消失了,如今在秦淮河畔摩肩擦背走着的,只是寻常百姓,而且已经不是被压迫被侮辱被损害的一群了。但当时的秦淮河畔却已经没有了河房,没有了画舫,没有了茶楼,也没有了“桨声灯影”,这些都已经成了历史的陈迹。他感叹这祖祖辈辈的“游钓之地”将如何安排人民的休息、娱乐和文化生活?

1982年到现在,又已过去39年了。南京更加巨大的变化,任其文人墨客的笔端如何行云流水,也只能描述其冰山一角、一鳞半爪而已。它已经成了国际化大都市与明清、民国古建筑完美融合在一起的一座美丽又现代化的国际名城,我的感觉是:“不管雨打风吹去,六朝古韵今犹在”。如今重读黄裳先生的《金陵五记》,真的很想告诉黄先生,如今的秦淮河畔,又有了河房,又有了画舫,又有了茶楼,又有了“桨声灯影”了。当年黄先生笔下河面黝黑、水质恶臭的秦淮河,如今已是河清水绿,碧波荡漾,两岸粉墙黛瓦马头墙的仿明清古建筑靓丽醒目,他所希冀的人民休息、娱乐与文化生活的胜地,已是甚得其所了。

黄裳老先生已于201295日在上海瑞金医院因病逝世了,享年93岁。一代散文大师,就此离去,让人深感婉惜。面对今日金陵,黄老先生已无从娓娓道来了。《金陵五记》也只能成了见证南京这座历史名城古今变化的珍贵文献了。

作为一个南京女婿,重读了黄裳先生的《金陵五记》后,真的是感慨良深。如何保护南京这座历史名城的珍贵古迹,如何发扬六朝古都厚重的历史文化,确是我辈这一代人任重道远的责任。我酷爱读书,也酷爱写作,为了表达对南京的感情,也为了传承南京的历史文化,我也经常写一些有关这座城市的人文风物与居家生活等散文诗歌,时而见诸于报端。这也算是我对南京的一点微薄贡献和对黄裳先生的一份怀念吧。

作者原创文章
断剑书生:闲话“人生70古来稀”
断剑书生:浅论韩信的持才傲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