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南曾独立六百年,朱元璋用了哪些手段,把它重新纳入中华版图

 三戒AAA 2021-09-23

彩云之南,令人向往。汉武帝元狩年间,彩云现于南中,云南由此得名。

汉武帝南征以来,这块土地被纳入中原王朝。但明代之前,这里长期处于独立、半独立状态。

东晋之后,爨氏家族兴起,独霸云南四百年。唐朝中期,南诏建国以后,云南出现了独立倾向。

文章图片1

南诏灭亡以后,大理继之而起,段氏家族开始了对云南的统治。

蒙古人为了灭掉南宋,采取了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灭掉了西南方向的大理。尽管设置了云南行省,将大批汉人、色目人、蒙古人、契丹人、回回迁到此地,并修通道路,收取一定实物税。但段氏家族的人依然代代出任大理总管,效忠于蒙元。所以,元朝对云南的控制力度不算大,云南此时依旧是事实独立状态。

明初,天下初定,北元力量还很强大,云南的形势更是错综复杂,但洪武大帝打算将云南再次纳入中华版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将采取哪些措施呢?

洪武四年,明军占据蜀地,云南已近在咫尺。考虑到唐朝征服南诏失败的教训,朱元璋没有轻率,而是文武并用。文的方面,就是先后七次派出使节,招降梁王、大理段氏,但他们拒绝归附。

文章图片2

武的方面,就是派冯胜、傅友德获取河西走廊,设置哈密卫,邓愈深入西藏,战后设置乌斯藏。这一系列举动将反明势力分成蒙古高原的北元、云南梁王、辽东的纳哈出以后,朱元璋这才开始下诏出兵:

“云南自昔为西南夷,至汉置吏,臣属中国。今元之遗孽把匝剌瓦尔密(梁王)等,自恃险远,桀骜梗化,遣使招谕,辄为所害,负罪隐匿,在所必讨!”

洪武十四年(1381),他派遣24万士兵,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出征云南。

征服云南,先要拿下贵州。但贵州土司林立,一一用兵难免耽搁时日。所以,东路的沐英在快速占领贵州安顺以后,马上逼近了云南曲靖。

在曲靖,梁王布置十万重兵,阻挡明军进攻。明军即将抵达时,天降大雾,进军受阻。沐英“冲雾而行,阻水而止”坚持在大雾中行军,到达了白水江畔,打了元军一个措手不及。

傅友德打算渡江,又是沐英提议稳扎稳打,作出准备渡江的架势。元军见对岸的明军总是不过来,慢慢失去了警惕。这时候,沐英带着千名敢死队员,泅水游过江,偷偷绕到元军后方,然后“纵铁骑捣其中坚,敌众披靡”。

文章图片3

数万没有一丝丝防备,也没有一丝丝顾虑的元军就这样当了俘虏。傅友德下令释放当地土著,起到了“夷人见归者皆喜慰,而军声益振”的效果。

曲靖既克,云南门户洞开,直驱昆明。走投无路的梁王,绝望地烧毁自己的龙衣,自缢而死。

梁王死了,但云南还没有彻底平定,因为大理还有段氏家族首领段世。尽管已向元朝称臣,但听到梁王的死讯,段世还是很开心,因为他似乎等来了复国的机会。于是,他向傅友德说明,愿意成为大明的藩属国,按时朝贡。傅友德想都没想,当场拒绝了。于是,段世写诗恐吓道:

长驱虎旅势桓桓,深入不毛取暴残。

汉武故营旗影密,唐元遗垒角声寒。

傅友德不吃这一套,段世脸上挂不住了,依靠苍山洱海,以十万乌合之众试图阻挡天兵。傅友德也不含糊,他令王弼猛攻大理上关,蓝玉领兵绕到大理下关,明军主力则从洱海进军,水路并举。段世还是有两把刷子,他固守关隘,令明军损失惨重。怎料明军还有后手:沐英领一队人,从点苍山背后攀援而上,最终攻破大理关。

就这样,明军进入大理城,活捉了段世,将其押解进京。事后,朱元璋免去了他的死罪,但把段氏家族迁出大理。

太祖之下云南也,运筹万里,料敌如神,山川险阨,俱似躬行,进退指挥,不爽尺寸!

文章图片4

用了一年左右时间,明军实现了对云南的占领。但这只是第一步,为了实现“用夏变夷”的目标,先要建立了行政机构。1382年,朱元璋下令设置云南布政使司、都指挥使以及下属的府州县与卫所。1397年,又设置了云南提刑按察使,初步建立起法律体系。当然,考虑到云南民族众多,他并没有像内陆那样完全任命流官,而是延续了土司制度,待条件成熟,再由流官直接统治。

云南地处边疆,必须有大军驻扎,但从内陆转运粮草十分困难。为解决粮饷问题,朱元璋推行了屯田的策略“诸卫错布于州县,千屯遍列于原野”。 开出了130万亩田地。加上水利灌溉工程以及农具、耕牛使用的普及,当地农业、手工业、矿业随之发展起来。

《云南通志》对此举高度评价:

明初开滇,戍江南北丁壮数十万家填实之,度其可耕之土给为世业,三分屯而七分守,兵无更调之劳,粮无飞挽之苦,屯法一兴,边徼遂定。

云南位于高原,山多平原少,交通十分不便。为加强对此地的控制,朱元璋各交通要道设置了大量卫所,“自永宁至大理,每六十里设一堡,置军屯田,兼令往来递送,以代驿传。”

交通方便了,商业就繁荣了起来:“逢七为市,土人每月遇初七、十七、二十一,无间远迩,来集于州治之西平原上,相与贸易,每集不下三四千人,若市井然。”

龚自珍说欲亡其国,先灭其史。云南事实上独立了六百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比如,南诏就借鉴创制了僰文,大理国将它继承了下来。针对这一情况,朱元璋下令,“在官之典籍,在野之简编,皆付之一炬。”彻底断绝了僰文传承。然后,下令当地文化程度较高的居民迁到饱经战乱的山东,接受汉文化的熏陶。

这还不算完,朱元璋先后从江苏、江浙、江西、湖广迁出250万汉人,让他们占据云南的平原地带和交通要地,而那些没有迁出的少数民族则被赶到偏僻山区。经过繁衍生息,汉族人在云南占据了主体。不少昆明人的祖籍是南京。

文章图片5

为了传播汉文化,朱元璋在云南兴建了29处学校。鼓励土司子弟入学:“边夷土官皆世袭其职,鲜知礼义,治之则激,纵之则玩,不预教之,何由能化?其云南、四川边夷土官,皆设儒学,选其子孙弟侄之俊秀者以教之,使之知君臣父子之义,而无悖礼争斗之事,亦安边之道。”

当地少数民族家族为了融入主流社会,获得认同,纷变更族谱,捏造族史,宣称祖上是汉人。比如大理段氏就说家族来自河西武威郡。

云南土著众多,地理位置偏远,需要大将常年镇守。思虑再三,朱元璋命养子沐英镇守云南。从此开始了延续三百年的沐王府。

沐英死后,历代继承人均对明王朝忠心耿耿。原因在于沐王府权力始终受到巡抚的制约,不可能做到大权独揽。加上他们的家眷往往在南京或北京做人质,当然不敢造反。

文章图片6

在朱元璋的一系列举措下,云南,这块离开中华六百年的土地再也没有离开。即使国力衰微的近代,云南依然没有出现“滇独”。由此观之,朱元璋此举功在千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