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鲍鱼湖

 Daweb_YN 2021-09-24

(原载《今晚报》2021年9月22日第12版“副刊·津沽”)

图片

长沙李东阳(1447-1516)画像

  明弘治年间,大学士李东阳途经天津,为此地美景倾倒,一时诗兴大发,吟诵出八首七言律诗夸赞直沽风光,这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明代“津门八景”。其中一首《定南禾风》描绘的正是南门外良田千顷、碧波万丈、芦苇连天、湖光粼粼,一派生机盎然的郊野风光。进入清代,这里基本延续了前朝旧貌,水乡泽国、风景如画依然如故,也就有了“南原樵影”的美誉。而位于天津城南五里的海光寺,当时是最引人注目的庙宇。


  民国年间,海光寺一带因河网密布、景色宜人,常吸引文人墨客来此雅集,踏青游湖。1928年8月1日《北洋画报》上的《湖上清歌记》一文,记述了冯武越邀报业同行、戏剧名家、名媛佳丽数十人摇橹泛舟的情景。此文作者刘云若以湖近海光寺,故将之命名为“海光湖”,还描摹道:“明月一湖,清光满眼……纵观湖上,往来游船,舰首齐缀小灯,远远飘来,若丛苇中出渔火,此中大有诗意。”

图片

1912年天津地图局部,红圈处为此湖泊。

  一月之后,1928年9月1日《北洋画报》又刊发了由吴秋尘撰写的《鲍鱼湖》,描写的仍是该湖。他于1928年秋,“返自八里台……过海光之湖,臭风逐水面而来,触鼻欲呕”,因而大发感慨,“思'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之句。鲍鱼生水中,鱼臭,水庸有不臭者乎?此或即富产鲍鱼之区耳。吾友刘云若,以其近海光寺也,赐以嘉名曰'海光’,我则以为不如取其味而名之曰'鲍鱼湖’。”
  “海光湖”也好,“鲍鱼湖”也罢,无非是才子雅士兴之所至的游戏之作。而究其湖水恶化的根源,吴秋尘并未从科学角度多加解释,而是用小说家的笔触,以天马行空的思维,给读者诠释了一个南蛮子憋宝的传奇故事。
  作者闻湖水恶臭后,“舟子顾而乐之曰,湖臭,才不几年耳。曩时清波涟漪,虽其深两丈,而水底游鱼,固可数也。湖未臭时,有蛮子自南方来,古董客也,日蹲海岸沙碛上,每晨必双目炯炯,俯视水底,若有所属,祁寒盛暑,弗稍间断,如是者期年,见者皆怪之,不知其何所为也。吾侪过其前,辄予以钱数十文,众皆乐从之。后忽不见,盖已南返,而湖水从此混浊,且发奇臭,盖水中宝物,已为窃去矣。言下为之太息”。此段文字,将创作者的亲闻亲历夹杂其中,让人觉得颇为可信。而奇人盗宝一事,又是志怪小说的惯用手法。这才给人一种似真非真、似幻非幻的感觉。
  其实,吴秋尘也在有意无意间透露了湖水污浊的缘由。船驶于湖中,“过一土堆,朦胧月色中,见小岛,问此何地也?舟子以各租界之垃圾山对。且谓有人计划,将此平湖,置房舍,度非五十年内事,五十年后或竟亦通衢闹市矣。若有不胜其沧桑者”。垃圾如山,弃至湖中,近乎岛屿。我想这才是湖臭的根本原因。而当年平湖成陆的设想,并未用五十年时间,只十几年就成为现实。参照上世纪20年代的各种天津地图,均可见到海光寺旧址以南的大片湖泊,正是《北洋画报》上所说的“鲍鱼湖”。到30年代末,湖水面积逐渐缩小。至40年代,原有湖泊已被陆地取代并辟有马路。在1946年5月由邵越崇编著、时代图书社出版的《最新天津市街图》中可以看到,原湖的位置上出现了“万庆里”“益受里”“周家房”三个新地名(下图)。

图片

  如今,“鲍鱼湖”已成为天津市区繁华所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这也正应了吴秋尘的那句话,“五十年后或竟亦通衢闹市矣。若有不胜其沧桑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