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体现天人合一的诗句

 走出丛林yupeng 2021-09-26
2021-09-26 07:46:57

1.陶渊明对人性壮美的诗词描写

公元405年,41岁的陶源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到故居。那里有草屋八九间,几亩田地。他在那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在那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饮酒,做诗,会友,务农。

陶渊明的归隐,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表层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观,所谓“一天人,合内外”。中国古人把人看作天地万物之一,与宇宙是一体的。不象今天人们把人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异化于天地万物之外。在哲学上有主体和客体之分,有自我,社会,自然几个不同的概念。陶渊明在官场,在社会中,他感到与天地万物的疏离,于是他要回归故里,融于天地万物之中。

陶渊明的归隐,是道家哲学对儒家哲学的反叛。那就是脱离社会人伦,放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回归自然。在自然之中,他找到了真,他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对陶渊明而言,回到故乡务农,就是回归自然,务农就是直接和自然打交道。

关于自然,中国当代作家梁晓声说得很好:自然是共和的,而人类的制造物是私有的;自然之物是永恒的,而人类的造物是短暂的。法国启蒙运动大师卢梭更是认为人类是丑恶的,只有自然是美好的。陶渊明写道:“羁鸟恋旧林”,他对自然的依恋,就象笼中的鸟依恋山林一样。

2.饮酒中体现返璞归真的诗句

饮酒其五悟出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采菊时的悠然,即是南山的悠然;鸟的倦而知还,也即是他的倦而知还.这是《庄子》“吾忘我”精神境界的现实实现.当然同时也是陶渊明观照万物时悟到的“真意”——生命真正的意义,只是这“真意”在于人的心领神会.“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倘一说出,便是意落言筌,所以陶渊明终于不再说下去.然而,他已将“真意”暗示于我们:东篱采菊,悠然所见者;黄昏时山岚之气每分每秒都在变换着它的美丽,飞鸟联翩着飞翔在回家的路上……人情与物景在这里真是达到空前的“妙合一体”,所以朱光潜说:“到陶渊明手里,情景的吻合可算登峰造极.”在诗中“情景合一”绝非是一种“艺术技巧”的问题,而是“人情”与“物景”的“天人合一”.当我们放下过分的物欲,也不再狂妄地以“万物之灵长”自居,而是将自己混化于宇宙大全的“大我”中,“忘掉”那个被利害、物欲所纠缠的“小我”,“人情”与“物景”就不再“间隔”.这是个体的人超越生死的途径,既然生死之情都已不足虑,那么人生之得失与祸福又何足挂怀!

3.陶渊明的诗句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东晋·陶渊明·移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晋·陶渊明·饮酒)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东晋·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饮酒)

陶渊明关于天人合一的诗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