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式浪漫‖文/江遇

 522小窝 2021-09-26

中国式浪漫

几个月前,袁隆平院士逝世时,湘雅医院门前,有人放了三束水稻,上面还带着泥,有土地的味道,我突然在这朴素的水稻中,感受到了中国人不动声色的浪漫。
不同于法国随意慵懒的浪漫,也不同于意大利切肤热烈的浪漫,更不同于美国轰轰烈烈的浪漫,中国人的浪漫,是一种温良的浪漫。引用一段《觉醒年代》中辜鸿铭教授的话:“在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那就是温良。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正是因为这种同情的力量,让绝大多数中国人向往真善美,向往国泰民安,社会和谐。中国人看似只会蛮干,实际上我们只是在精益求精的道路上脚踏实地地前进;中国人看似懦弱顺从,实际上我们绝不会允许他人挑战自己的底线;中国人看似不懂浪漫,实际上我们将浪漫浸透在点点滴滴之中。他们会在下雨天为陌生人撑伞,会在尴尬的场景中维护他人的自尊,会对基层的劳动人民报以最真诚的微笑和感谢,会用半辈子的时光去守卫祖国的疆土,会用一生的奔波去换自己的清白,会拾金不昧,会将心比心,会推己及人,会见义勇为……
也许很多人认为浪漫是一个很局限的词,一提到浪漫,就想到玫瑰,烛光晚餐与爱意,但事实上,浪漫是一个很宏大的词。就中国而言,不论是从纵向观察还是横向研究,都能发现浪漫的印记。从纵向来说,战国时期就有“尾生抱柱,至死方休”;两汉时期有“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宋代时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了抗日战争年代,还有“留诗鼓舞后继,高歌从容就义”;而到如今,还有“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浪漫。再看横向,中国式浪漫亘穿于各个领域,在航空领域,我们的卫星导航系统叫“北斗”,太空空间站叫“天宫”,月球探测车叫“嫦娥号”;在医学领域,中药的名称有景天,青黛,白芨,辛夷,紫苏;在影视领域,我们将《滑铁卢大桥》译为《魂断蓝桥》,我们将《时间的灰烬》译为《东邪西毒》,我们将《里昂》译为《这个杀手不太冷》……这些浪漫是独属于中国的浪漫,它既可以是情愫暗生却羞于开口的柔情诗句,也可以是铁骨铮铮,保家卫国的豪迈誓言;它既可以是一株无人问津,独自绽放的小小药材,也可以是圆梦中华,翱翔九天的航空母舰。
中国人的浪漫,还体现在一些延续已久的风俗习惯上。记得在知乎上看过这样一个问题——“给过世的人烧纸是不是一种文化陋习?”在这个问题的下面,我看到一条评论“圆圈画好,烧纸点上,小火苗一起,地上的圈仿佛就是跟那边开了个门,我能跟爷爷说话了。”突然间,我感受到了我们很多习俗存在的意义,我们在清明节祭祖烧纸,是在告诉那些已故的人,我们没有忘记你,我们以此来寄托哀思;我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是在告诉千年前站在汨罗江畔的那个人,你的坚持历史都记得;我们在中秋节尽力阖家团圆,是因为我们坚信“月是故乡明”……也许我们已经不会去思考这些节日和习俗到底是从何而来,但我们仍会年复一年的度过它们,延续它们。因为这些是其他国家没有的,是独属于我们的精神文化,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浪漫。
我们生在这个国家,我们被保护,被庇佑,或许我们可以接受自己的利益被侵犯,底线被挑战,但我们绝不能容忍祖国被抹黑,英雄被诋毁。我们的祖国在五千年的文化滋养下茁壮生长,而她的子民也在这片沃土上向善而生,不仅如此,中国人的精神还会世世代代延续下去。正如余光中所言“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将必然常在。”
中国人的骨气融在血液中,中国人的浪漫至死不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