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中国的名称起源于何时?“夏”是什么意思?

 天地任逍遥耶 2021-09-26

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有很多名称,比如:华夏、中华、神州、中原、九州、中土、中国……等,当今最有影响力就是华夏与中国这个两个词语了。那么这二个词语它起源于何时?具体的含义又是什么呢?

文章图片1

“华夏”一词是对中华民族较早的称谓,词语中的“华”字,它的繁体“華”有一个草字头,可以看出华与草木的关系,其本义是荣也。《尔雅》这部书说得很详细:“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就是说木本植物开的花叫做华,草本植物开的花叫做荣,开花并且结果称秀。而英指尚未绽放的花朵,本义是蓓蕾,也指事物的精粹部分,故有“含英咀华”这个成语。

从这里不难发现“华”就是花,在古书文籍里面从未出现“花”字。《诗经》里面说“灼灼其华”,就是指枝头上的花。成语“华而不实”,用现代话讲就是只开花不结果。这些文字在真正使用的时候,区分并没有那么细致。“花”字是今天我们常见的汉字,此字出现的六朝之后。至今我们也不清楚这个字的起源是什么。

“华”字历史比较悠久,随着字义的演变,从花朵这个本义衍生出繁华、精华。而后又承担了中华民族的责任。

文章图片2

夏,甲骨文是“ ”,描绘一个人的形象,头、两臂、腿脚一应俱全,且双手摆开呈现出一种强而有力的强势,左上面并构出一个太阳。后来小篆为“ ”没有了头顶太阳,到了隶书“ ”,手也被省略了。不过现在“夏”字仍然是一个人的形象。“頁”的甲骨文就是头的形象,“夂”指腿脚,所以“夏”的本意就是雄武的中国人。在当时指中原一带,并不是指季节。因为在夏朝和夏朝之前还没有“夏冬”两个季节,只有“春秋”二季,“夏”是春的延伸,冬是秋季的延伸。“夏”古字同“大”字之形,都是描写一个人的形象。故“夏”有强之势和大之意。古书记载中国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装之美谓之华。

“华夏”一词自古便是汉民族先民的庄严自称,后“夏”字被借用成夏季。而“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是在陕西一个叫鸡贾村出土的“何尊”(尊为古代的酒器),上面有铭文其中有“宅兹中国”几个字,目前所见到最早的证据,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中国”二字虽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简称,但它近 3000 年前就承担了中华民族的责任。

文章图片3

宅兹中国“中”古文字是“ ”,所描绘的是一方领土,上下两边有围绕的旗帜。上下旗帜是代表周围的方国,因为旗帜象征国家与族群,每个邻国都有代表性的旗帜,而旗帜所围的中间的领地就是中国。“国”在商周时期前指诸侯王的封地,周天子统治的天下称"邦",随着汉语的发展"邦"与"国"己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

国:繁体字是“國”,古文字是,“或”

在“何尊”中铭文就是“或”。本义为城邦,“戈”代表军队,里面的“口”代表人口、百姓等,下面的“一”指土地。防守边疆区域有时成功,有时会失败,充满不确定性,所以“或”借用转折之意。后人另造“國”字,要构成完整的国家,要有城邦,外围“囗”这个字就表示疆界,有了这些才算是一个“國”所管辖的完整区域。

据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第一个发明了很多词语,如“皇帝”这个词,它是以三皇五帝为启发,规定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这一个称呼也被后世的历代封建帝王所沿用。另一个方面,人们还认为是秦始皇用“中华”一词代替华夏。

以“中”代表自身所处的天下中心的位置,认“华”代表华美繁荣昌盛之意。这些词语无论是哪个名称都是指我泱泱大中华。

文章图片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