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良楨先生臨唐褚遂良孟法師碑

 新用户8422sPw0 2021-09-26

图片

褚遂良畫像

图片

图片

潘良楨先生臨

唐褚遂良孟法師碑

--------------------------------------------

請將手機横放觀看(可點擊放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潘良桢先生跋

图片

潘良楨先生跋

--------------------------------------------
右橅《孟法師碑》一過。載記全稱《唐京師至德觀法主孟法師碑》,又有以《至德觀法主孟靜素碑》名之者。宋歐、趙二公《集古》、《金石》二錄皆有錄,並以《孟法師碑》名之矣。歐公標為貞觀十六年,趙則更標是年五月。

此碑初立於長安興道坊至德觀,據《宣和書譜》載,宋時移至長安國子監,後佚去無蹤影,蓋在金元間也。僅存清李宗瀚藏唐拓得以傳世,為剪裱本,共二十葉,每葉四行,滿行九字,已非完本。首行標題即“孟法師碑銘”,其上當已殘缺。原石既不存,整拓亦不復得見,其高、廣不得知矣。

青浦王昶撰《金石萃編》未之載錄,至補撰《金石續編》(武進陸耀遹纂 太倉陸增祥校訂始錄全文,末題“貞觀十六年五月戊午造,中書侍郎江陵縣開国子岑文本作文,諫議大夫褚遂良書,萬文韶刻字”。題前有注曰:“摹刻、裝本、高廣、分行無考”云。原冊後有明人王世貞、王世懋與清人王澍、王文治、李宗翰諸人題跋,約清末民初時流入日本,今藏三井文庫。定海方若撰《校碑隨筆》亦無載。及至王壯弘先生為作增補,而記“《臨川李氏剪裱唐拓孤本》”,謂此本亦不全,缺失二百餘字,“但存七百七十六字,然所存之字筆劃清晰如新刻,真唐拓也。……初為弇州山人王世貞所藏,後歸李宗瀚。……書法在歐、虞之間,為褚遂良早年典型作品。此冊光緒間有石印,延光室有照片,中華、文明、有正諸書局及日本博文堂、骎骎堂、晚翠軒、書苑皆有影印”,而“翻刻極夥,見數本似明拓,然字畫間架與原石不類,一望便知”云。陸耀遹《金石續編》亦謂所見裝本皆近人摹刻。

碑主生平歐公略言之矣,有記曰:“法師名靜素,江夏安陸人也。少而好道,誓志不嫁”云。陸更考訂而稍詳之,曰:“女道士至德觀主孟法師……貞觀十二年九十有七,則生於梁武帝大同三年。隋文帝為智仙撫養,崇奉神尼,故特徵赴京師,居於至德之觀。唐高祖、太宗復加隆禮,沿隋習也”。又以諱字異文獻,疑曰:“'當世從三清以緯民’,'世’字、'民’字皆不避。《唐文粹》載此文,'迨告有典’,'典’作'興’;'元牡道樞’,'牡’作'化’;'遺屣之地’,'屣’作'履’”云。自當以墨本為準。

至於書法,論者多以唐人之說,索之《唐書》本傳,稱“父友歐陽詢甚重之。”張懷瓘《書斷》則謂“少則服膺虞監,長則祖述右軍,猶多注目,其甚得王逸少體。”然右軍於三體書猶缺銘石,褚書碑版、摩崖,後傳四種,有壯老之別寐叟語,右軍之外,別有取法。歐、虞二公為登善父執,其少時學書,自影響尤深。虞為永禪師書學弟子,得右軍書正脈,銘石大字真書非其所長,唐人語焉不詳。歐公《集古錄》曰:“虞世南所書千字文,言不成文,乃信筆偶然爾。其字畫精妙,平生所書碑刻多矣,皆莫及也,豈矜持與不用意,便有優劣邪?”其意甚明。而雖稱“所書碑刻多矣”,《集古錄》但有武德九年或曰此為奉詔修聖廟年,撰書《廟堂碑》在貞觀間虞撰書《孔子廟堂碑》耳,未見稱道其書。但言兒時嘗得,刻畫完好;二十餘年復得,殘缺如此云。而虞書存世碑誌可信者,亦僅見此也。當時拓數十本賜近臣,未幾,廟火煨燼,武后敕相王旦重刻,傳者多為此耳。原刻墨拓宋初已難得,黃山谷有句云:“孔廟虞書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今觀翻本,字徑不及寸,以形小而略放大章程書應之。入唐時,歐、虞俱過花甲矣,歐且長虞一歲;而入唐後,歐書碑版甚多。歐、虞書之擅長可知焉!

此本後王世貞跋謂:“時尚刻意信本,微參分法,最為端雅,饒有古意。”世懋跋則斷為是褚“擇筆”書。李宗瀚謂:“遒麗處似虞,端勁處似歐,而運以分隸遺法,風規振六代之餘,高古近二王以上,殆登善早年極用意之作。”最為的評也!此碑後《伊闕佛龕》一年,書時登善四十七歲,承前之緒顯然。若“豪”之作“(上高下豕)”依然;“山”字左豎連橫畫,參有篆法,而啟唐之新法亦漸明;揉歐、虞二家以成之。以字小故,不似《伊龕》之開張;點畫避讓以求疏朗,則為章程書法也。逾約十年,其書《房玄齡碑》一謂貞觀二十餘年書, 一謂永徽三年書與《雁塔聖教序》永徽四年,筆法變為空明靈動,沉穩飛揚,惜其間別有所書碑誌數種,但見載記,未有傳拓,難明其演化詳情矣。

庚子七月初七日,出伏,而猶溽熱。新冠疫情尚未除也。    良楨

图片

潘良楨



潘良楨先生,别號函三樓主,中國滄浪書社社員、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書法家協會理事,虹口區書法家協會首任主席。1947年生,上海市人。復旦大學哲學係畢業,先後執教華東政法學院、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硏究所。六歲學書,初規模唐宋名家,後學馮摹蘭亭。弱冠得識來楚生先生,乃上溯秦漢。負笈復旦而入王蘧常先生門下,獲識書道沉着痛快之理,遂搜羅古金石題刻、簡牘殘纸與法帖墨蹟,取其心儀之佳者力學不輟。數十年上下求索,硏求筆法,探其流變,其書以循寐叟、明两二翁相承之學脉,重新檢視新舊材料,再探如何鎔碑帖於一爐。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