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深刻影响了战国格局的走向,赵国就此奄奄一息,秦国一统大局已定,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了。但辉煌胜利带给秦将白起的却是麻烦。 对秦国名将白起而言,长平大胜是其人生巅峰也是命运的转折点。因其个性执拗,白起的不世之功反遭秦王猜忌,被赐自刎。而赵国名将廉颇,在长平之战前半场成功挡住秦军之后,被中途换将、寂寂然回到赵都邯郸,迎接他的命运又是如何呢? 一、邯郸保卫战长平一败,除了40万赵军被活埋,赵国还被迫割让6城作为秦国停战的条件。秦国退兵后,在大臣虞卿的游说下,赵孝成王改变了主意。他惧怕秦国的势力变得愈发强大、终将招致灭国,因而合纵各国,意图抗秦。 秦王闻听赵国毁约,勃然大怒,立即派出五大夫王陵率军伐赵。 失去太行山屏障的赵国国都邯郸很快就兵临城下。面对20万秦生力军,赵国仅拼凑出十万人迎战。赵国男性青壮年几乎都在之前的长平战场损失掉了,因而组成这支赵军的,大多为娃娃兵和40岁以上的男丁。 虽是老弱残兵,但赵国人有着血战到底的信念,因为可以说,每个家庭都与秦国有生死血债。尽管不喜欢廉颇的作战风格,赵王也知道自己在长平弃用廉颇是犯了大错,现当生死存亡之际,重新启用老将就是不二之选。 廉颇深知野战毫无胜算,因而指挥赵军死守邯郸城。秦将王陵久攻不下,秦王数次增兵、换将王龁,损失兵力4、5万,邯郸仍岿然不动。 公元前257年,将近两年的坚守后,赵国的合纵政策见到成效,总算等来了援兵。魏、楚联军先后抵达,内外夹击下,大败秦军,邯郸解围。 这场战争诞生了两个成语:“毛遂自荐、窃符救赵”,一个争取到了楚国援军,一个得到了魏国援军。 以发展的眼光,保卫邯郸的胜利,离不开廉颇的指挥有方,甚至可以说,其功高至伟。只是战后,廉颇的功绩并没得到君王的重视。 援军败秦,解围邯郸的光芒过于耀眼。对于漫长的守城,留下的是各种艰辛的记忆,人们似乎淡忘了只有长期坚守才能等来救援,廉颇的功绩受到轻视。这一点,从史料中对守卫战的淡化可见一斑。 二、最后的辉煌邯郸保卫战使秦国受到打击,暂时停止了东扩的步伐,但赵国的劫难还未结束。就在这时,势力弱于赵国的北方邻居燕国有了“趁你病,要你命”的心思。 公元前251年,赵孝成王寿辰将至,燕王喜派相国栗腹携带五百镒金出使赵国,为赵王庆寿。赵国上下喜气洋洋,热情接待了来宾。殊不知,栗腹此来还别有使命,那就是探查赵国的虚实。 栗腹回国,向燕王汇报:“赵军精锐在长平之战中损失殆尽。他们的孩子尚未成年,国内虚弱,可以乘机攻赵。”燕王接受了栗腹的建议,集结重兵,一路由栗腹率领攻击赵国鄗郡,另一路有卿秦率领攻打代郡。 得知燕国犯境,赵王匆忙凑起8万兵丁交给廉颇。两军在鄗遭遇。 在弱势兵力下,廉颇大破燕军。史书未曾记载两军的交战情形,但结果是燕军统帅栗腹被杀,重要将领卿秦、乐间被擒。紧接着,廉颇率领赵军杀入燕境,燕王不得已割让5城求和。 三、尚能饭否?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再度启用廉颇是形势使然。 廉颇因对燕作战的功劳,封信平君,并且拜相。但这个相位是“假相”,也就是有其名无其实,是个名誉国相,并无实际的权力。公元前245年,廉颇再度受命统兵攻取魏国的繁阳。不久后,赵孝成王去世,赵悼襄王继位。 新王更是个瞧不上廉颇的纨绔子弟,在登基后很快就下令,解除廉颇的职务,并派乐乘去收缴廉颇的兵权。老将军廉颇发作了,与乐乘大打了一架,乐乘逃走,他自己也逃亡投奔了魏国。 在魏国国都大梁,魏王不信任廉颇、不肯重用,廉颇很想回国效力。 恰巧,赵国又数次遭到秦国欺侮,国危思良将,赵悼襄王想起了廉颇。他派出使者携带名贵的铠甲及快马慰问廉颇,考察其是否仍能为将。 赵王宠臣郭开与廉颇有仇,唯恐他东山再起,便暗中贿赂使者。使者回报赵王时,就说了谎话:“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大小便失禁的廉颇显然不能再上战场,就此,赵悼襄王打消了重新启用廉颇的念头。 最终,廉颇到楚国为将,但其思念故国,不久郁郁寡欢而死。 结语:廉颇是战国名将,个性耿直,遇到贤明的领导能开疆拓土,遇到昏暗之君则自身难保。 赵惠文王时,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极受重视。渑池会,赵惠文王与蔺相如前往秦国,廉颇送至边境,对赵王说:“这次行程预计30天,如果到时候陛下没回来,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免秦国要挟。”这时的君臣相互信任,廉颇也勇于担责。 赵孝成王继位,廉颇地位尚在,但已经被排除在核心决策层之外,长平战前并未征询其意见,战时更是对其战略不满,甚至临阵换将。赵悼襄王时,廉颇更是彻底失去了工作岗位。 长平战后,秦国名将白起枉死。赵国名将廉颇也以此为分水岭,在人生的下坡路上挣扎。 长平之战系列:长平惨败有隐情,赵国错失三大机会,秦昭王、赵孝成王庙算见高下 长平之战系列:秦人角度看长平之战,结果没有悬念,赵括只是催化剂 长平之战系列:如果廉颇不被赵括换将,伺机使出破秦计,能否改写长平之战结局? 长平之战系列:赵括之父是横扫秦军的名将,儿子比老爸更聪明,奈何惨败长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