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头条

 三和行者 2021-09-29
中医理论走下神坛,回归医疗本质之(1)虚实辨证存在的问题
在中医的辨证理论中,最大的问题是虚实辨证的理论错误。因为一旦虚实辨证错误,就代表方向错误。这也是为什么中医难学,疗效不稳定不确切的重要原因。
首先我们看教材中关于正气邪气的定义。正气指气血津液,包括阴气阳气。邪气指外邪如风寒署湿燥火,内邪如风寒湿燥火,七情内伤,痰饮、淤血、结石等,可以分为阴邪、阳邪。正气邪气的定义里都有个气,正邪不只是气态存在,还有液态和固态存在,这个概念的模糊,也是导致后面虚实定义混淆的原因。
教材中关于虚实的定义如下。虚证是指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正邪难以激烈相争,出现虚弱症状。实证是指邪气盛而正气不虚,正邪激烈相争,出现比较明显的阳性症状。如果正邪单纯是指气态的正邪,那么上述虚实定义还可以讲得通,但是正邪的定义还包括了液态固态,那么虚实的定义就完全错的了。因为正气虚不代表正虚,邪气虚不代表邪虚。中医理论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又出现了虚实错杂、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等等一系列理论,这更把虚实辨证搞得玄而又玄,模糊不清了。这里就不再详述了,因为根本就很难按这个理论来讲清楚。把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所以对同一个病人,一千个中医就会有一千个辨证结果。
那么空间医学是怎么解决这个虚实的问题呢?首先正邪的定义要区分气态液态固态。正邪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所谓的邪如风寒湿燥火,这些因素也是可以用于治病的,气血、痰饮和津液也是互相转化的,所谓过犹不及,过了则为邪。风就是气的流动,同样也是过了则为邪。
搞清楚正邪,那么虚实的定义就简单了,过了则为实,不足则为虚。同样这里虚实也要分气态液态和固态。气虚不是正气虚,也不是补气能解决的,往往都是体内的营养过度,变成了液态和固态。疾病也不是某一个器官的问题,而是整个空间的淤堵。所以中西医的理论都存在很大误区。这里附上一个案例,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方向正确,疗效立竿见影。网页链接
其它案例特别多,有兴趣的自己看吧。欢迎大家留言探讨,共同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