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纲辨证最全基础篇 表格版(纯干货收藏)

 经方人生 2021-10-01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

八纲,即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通过对四诊所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进而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类证候归纳说明病变的部位、性质以及病变过程中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等情况的辨证方法,就是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就是把千变万化的病证,归纳为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阴与阳四对纲领性证候,用以指导临床治疗。其中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属阳,里、寒、虚证属阴,所以,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一)表证、里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的一种辨证方法。一般地说,病在皮毛、肌腠,部位浅在者属表证;病在脏腑、血脉、骨髓,部位深在者属里证。

1.表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表证,指的是病位浅在肌肤的一类证候。一般是指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而引起的外感病初起阶段。

其临床表现以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主。常兼见头身疼痛、鼻塞、咳嗽等症状。以起病急、病程短、有发热恶寒的症状为辨证要点。

2.里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里证,指的是病位深在于内(脏腑、气血、骨髓等)的一类证候,是与表证相对而言的。概括地说,凡非表证的一切证候皆属里证。以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为里证的辨证要点。

里证包括的范围极广,其临床表现的具体内容,详见虚实寒热辨证及脏腑辨证等有关章节。

3.表证和里证的鉴别  以辨别热性病的表证和里证为例,要辨清发热是否伴有恶寒,舌苔是白是黄,脉象是浮是沉。从临床表现上分析,一般以发热恶寒并见,苔薄白、脉浮,属表证;发热不恶寒,苔黄、脉数或沉滑,属里证。

4.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表里证可以相互转化,即由表入里或由里出表。一般机体抗邪能力降低,或邪气过盛,或护理不当,或失治、误治等因素,可导致表证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转为里证。病邪由表入里,病势加重,如加强护理,人体抵抗力提高,病邪可由里出表,表示病势减轻。

(二)寒证、热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寒热,是辨析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热也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般地说,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表现的证候。

1.寒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寒证,是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机体的功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

其临床表现常见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冷倦卧,小便清长,大便溏稀,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等症状。以寒为主,功能减退为辨证要点。

2.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热证,多指由外感火热之邪,或因七情过激、郁而化火,或饮食不节、积蓄为热,或房事劳倦、劫夺阴精、阴虚阳亢,或阳盛阴虚,表现为机体的功能活动亢进的证候。

其临床表现多见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症状。以热为主,功能活动亢进为辨证要点。

3.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寒证属阴盛,多与阳虚并见;热证属阳盛,常有津液干涸的证候出现。一般来说,发热喜凉为有热,恶寒喜暖为有寒;口渴为有热,不渴为有寒,面赤为有热,面白为有寒;手足烦热多为热,手足厥冷多为寒;小便短赤、大便燥结为热,小便清长、大便溏稀为寒;舌红苔黄、脉数为有热,舌淡苔白、脉迟或紧为有寒。

4.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寒热证两者可以互相转化,一般由寒转化为热证,是人体正气尚盛;若由热转化为寒证,多属正不胜邪。

(三)虚证、实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虚实辨证,是分析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1.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虚证,指人体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其虽有阴、阳气、血虚损的区分,但凡属虚证者,皆为人体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虚证的形成,有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两个方面,但以后天失于调养为主。如饮食失调,后天之本不固,七情劳倦,内伤脏腑气血,房事过度,耗散肾脏元真,或久病以及失治、误治损伤正气等,均可导致虚证。

虚证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多种证候的不同,所以临床表现亦极不一致,很难概括全面。常见的有: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上少苔无苔,脉虚无力等。总之,以症状表现为不足、虚弱为辨证要点。

2.实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实证,是指邪气过盛所反映出来的一类证候。形成实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外邪侵入人体,一是由于内脏功能失调,代谢障碍,以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留在体内所致。一般来说,实证虽属邪气过盛所致,但正气犹能抵抗,未至亏损的程度,故实证往往表示邪正斗争处于激烈的阶段。

由于实邪的性质及所在部位的不同,实证的临床表现亦极不一致。主要有: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以症状表现有余、亢盛为辨证要点。

3.虚证和实证的鉴别  虚,指正气不足。虚证便是由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实,指邪气过盛。实证便是由邪气过盛所表现的证候。一般来说,外感初期,证多属实;内伤久病,证多属虚。临床症状表现有余、亢盛的,属实;表现为不足、虚弱的,属虚。其中声音气息强者为实,弱者为虚。痛处喜按为虚,拒按为实。舌质苍老为实,胖嫩为虚。脉实有力为实,脉弱无力为虚。

4.虚证和实证的关系  虚实两类证候,它们不是孤立、不变的,而是互相联系、可变的。虚证和实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也可以同时并存。实证状态下,由于失治或误治,如大汗、大吐、大下之后,耗伤阴液,损伤正气就有可能转为虚证;如身体虚弱,脏腑功能失调,代谢障碍,以致痰、血、水、湿等病理产物滞留为病,可形成虚实夹杂证。一般来说,虚证转为实证相对较少。

5.虚实和表里、寒热的关系  表证和里证各有寒热虚实之证,即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表实证,里寒证、里热证、里虚证、里实证。在里证中还有虚寒、虚热、实寒和实热证。虚寒证即阳虚证,虚热证即阴虚证,实寒证即里寒证,实热证即里热证。

(四)阴证、阳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鉴别要点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用以统括其余的六个方面。

1.阴证和阳证  中医学用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概括说明人体一切生理、病理现象。因此,阴阳可以归纳表、里、寒、热、虚、实的六种证候,是辨证的总纲。表、热、实证属阳证,如气病属阳,腑病属阳,而阳热证则指实热证。里、寒、虚证属阴证,如血病属阴,脏病属阴,需要指出的是,临床上所说的阴证多数指虚寒证。

2.阴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阴证的形成,多由于年老体衰,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五脏,以致阳虚阴盛,功能衰减,脏腑功能降低,常见于里证的虚寒证。其在临床常表现为无热恶寒,四肢逆冷,息短气乏,身体沉重,精神不振,但欲卧寐,呕吐,下利清谷,小便色白,爪甲色青,面白舌淡,脉沉微等症状。阴证以见寒象为辨证要点。

3.阳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阳证的形成,多由于邪气盛而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处于亢奋阶段,常见于里证的实热证。其在临床常表现为身热,恶热不恶寒,心烦口渴,躁动不安,气高而粗,口鼻气热,目睛了了不寐,目睛视物模糊或目赤多眵,面唇色红,爪甲色红,小便红赤,大便或秘或干,舌质红绛,脉滑数有力等症状。阳证以见热象为辨证要点。

4.阳证和阴证的鉴别  一般来说,阳证必见热象,多见身热、恶热、烦渴、脉数;阴证必见寒象,多见身寒肢冷、无热恶寒、精神萎靡、脉沉微无力。

阴阳本身的病变,即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可引起阴虚、阳虚,亡阴、亡阳等病理变化,同时可导致相关的证候。

1)阴虚与阳虚:阴虚与阳虚,是指机体阴阳亏损而导致的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阴虚证和阳虚证候。

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除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眩晕失眠、舌红脉细数等阴液不足的症状外,还常伴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绛、脉数等阴不制阳、虚热内生的症状。

阳虚证的临床表现,除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蜷卧嗜睡、脉微无力等气虚功能衰减的症状外,还常兼见畏寒肢冷、口淡不渴、尿清便溏或尿少肿胀、面白舌淡等阳不制阴、水寒内盛的症状。

  辨证,即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认识和诊断疾病的主要过程和方法。辨,即辨认,辨别,也就是分析。证,即证候,是机体在致病原因和条件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所以,明确了某一证候,即是对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位、邪正斗争的强弱、阴阳的偏盛偏衰等病理情况的概括。

  辨证的过程,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等理论为依据,对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推理、判断、辨明其内在联系,以及各种病变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辨证和论治,是中医理、法、方、药在临床上具体重要的两个环节,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辨证是认识疾病,论治是针对病证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和方法。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客观标准。

  “症”是指单个的症状,中西医认识是一致的,如头痛,发热,咳嗽,心慌,恶心…等。

  “病”,是指病名,中医所说的病名中只有少数与西医病名是一致的,如麻疹,白喉,破伤风,哮喘,痢疾,中暑等,而大部分的叫法是不同的。由于中西医的理论体系不同,对疾病的认识是不一样的。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是建立在人体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的基础上,临床诊断疾病的依据是病人的自觉症状、体格检查、化验检查;中医认为疾病是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临床辨证主要依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舌象、脉象等),诊断时不一定要确定病名,而是要明确是什么“证”。

  “证”,即证据、证候的简称,它不单纯是症状或主观感觉,而是一组征候群,也是中医对疾病的诊断。“证”是一组特定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等),并包含着病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等方面的综合概念。“证”是从分析症状和体征着手,归纳成为比症状更能说明疾病本质的概念。

  中医辨证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有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精津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其中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八纲辨证是根据四诊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性质、病变部位、病势的轻重、机体反应的强弱、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情况,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各种辨证的总纳,也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的共性,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到执简驭繁,提纳挈领作用。

  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基本都可以归纳于八纲之中,疾病总的类别,有阴证,阳证两大类;病位的深浅,可分在表在里;阴阳的偏颇,阳盛或阴虚则为热证,阳虚或阴盛则为寒证;邪正的盛衰,邪气盛的叫实证,正气衰的叫虚证。因此,八纲辨证就是把千变万化的疾病,按照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阴与阳这种朴素的两点论来加以分析,使病变中各个矛盾充分揭露出来,从而抓住其在表在里、为寒为热、是虚是实、属阴属阳的矛盾,这就是八纲的基本精神。


  一、表里

  表里是说明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一般地说,皮毛、肌肤和浅表的经属表;脏腑、血脉、骨髓及体内经络属里,表证,即病在肌表,病位浅而病情轻;里证即病在脏腑,病位深而病情重。

  (一)表证

  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卫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表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点。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阶段。

  主证: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证候,常兼见四肢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由于外邪有寒热之分,正气抗御外邪的能力有强弱不同,表证又分为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

  1.表寒证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明显,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病机:寒邪束于肌表或腠理,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邪气侵犯体表经络,致卫气营血运行不畅,故头身肢体酸痛。正邪相争于表,故脉浮。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2.表热证

  主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浊涕,口渴。舌质稍红,苔薄白不润,脉浮数。

  病机:邪正相争于表,故发热,恶寒。热邪犯卫,汗孔失司,则汗外泄。热伤津而口渴。热邪在表,故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

  常用方剂:银翘散。

  3.表虚证

  主证:表证而恶风,恶寒有汗。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而无力。

  病机:体质素虚,卫阳不固,故恶风,汗出,脉浮而无力。

  治则: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常用方剂:桂枝汤。

  4.表实证

  主证: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有力。

  病机:邪盛正不衰、邪束肌表,正气抗邪,肌表汗孔固密,故发热恶寒而无汗,脉浮而有力。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辨别表寒证与表热证,是以恶寒发热的轻重和舌象脉象为依据。表寒证是恶寒重发热轻,表热证是发热重恶寒轻,表寒证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表热证舌苔薄白而不润,脉浮数。此外,风寒之邪可以郁而化热,由表寒证变成表热证,外邪侵入肌表后容易入里化热,表寒证(或表热证)可以转化为里热证。

  辨别表虚证与表实证,结合病人体质,以有汗无汁为依据。表实证为表证而无汗,年青体壮者多见;表虚证为表证而有汗,年老体弱或久病者多见。

  (二)里证

  里证是与表证相对而言,是病位深于内(脏腑、气血、骨髓等)的证候,

  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表证进一步发展,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而成;二是外邪直接入侵内脏而发病,如腹部受凉或过食生冷等原因可致里寒证;三是内伤七情、劳倦、饮食等因素,直接引起脏腑机能障碍而成,如肝病的眩晕、胁痛,心病的心悸、气短、肺病的咳嗽、气喘,脾病的腹胀、泄泻,肾病的腰痛、尿闭等。因此,里证的临床表现是复杂的,凡非表证的一切证候皆属里证。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外感病中的里证还需结合病因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而内伤杂病中,则以脏腑辨证为主。里证要辨别里寒、里热、里虚、里实(在寒热、虚实辨证中讨论)。

  辨别表证与里证,多依据病史的询问,病证的寒热及舌苔、脉象的变化。一般地说,新病、病程短者,多见于表证;久病、病程长者,常见于里证。发热恶寒者,为表证;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者,均属里证。表证舌苔常无变化,或仅见于舌边尖红;里证常有舌苔的异常表现,脉浮者,为表证;脉沉者,为里证。

  (三)半表半里证

  病邪既不在表,又未入里,介于表里之间,而出现的既不同于表证,又不同于里证的证候,称为半表半里证。

  主证: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心烦,欲呕,不思饮食,目眩。舌尖红,苔黄白相兼,脉眩。

  病机: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互有胜负,故寒热往来。邪犯半表半里,胆经受病,故胸胁胀满,口苦。胆热而肝胃不和,故心烦,目眩,欲呕,不思饮食。

  治则:和解表里。

  常用方剂:小柴胡汤。

  (四)表里同病(表里夹杂)

  表里同病是指表证和里证在同一个时期出现,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初病即见表证又见里证。二是发病时仅有表证,以后由于病邪入里而见里证,但表证未解,也称为表里同病,三是本病未愈,又兼标病,如原有内伤,又感外邪,或先有外感,又伤饮食等,也属表里同病。治疗原则为表里双解。

  二、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是用以概括机体阴阳盛衰的两类证候,一般地说,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表现的证候。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辨别寒热是治疗时使用温热药或寒凉药的依据,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一)寒证

  寒证是感阴寒之邪(如寒邪、湿邪)或阳虚阴盛、脏腑阳气虚弱、机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可分为表寒证和里寒证,表寒证已以表证讨论,这里所指为里寒证。

  主证:畏寒、形寒肢冷,口不渴或喜热饮,面色白,咳白色痰,腹痛喜暖,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病机:阳虚阴盛,病人寒化,故畏寒肢冷,脾胃寒冷,故腹痛喜暖,阳气不振而脉沉迟。

  治则:温中祛寒

  常用方剂:附子理中汤

  (二)热证

  热证是感受阳热之邪(如风邪、热邪、火邪等)或阳盛阴虚、脏腑阳气亢盛和阴液亏损、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可分为表热证和热证,表热证已在表证讨论,这里所指为里热证。

  主证:发热,不恶寒,烦躁不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咳痰黄稠,腹痛喜凉,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数。

  病机:阳热偏盛,故发热喜凉,热伤津液而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热盛故见脉数。

  治则:清热法。

  常用方剂:白虎汤等。

  (三)实热与虚热

  由于感受热邪所形成的实热证,与机体阴液亏损或机能亢进所致的虚热证,其临床表现及治则都是不尽相同的。见下表

表3-3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

实 热 证

虚 热 证

发病急,病程短

发病缓慢,病程长

高热,怕热,大汗出

低热,骨蒸潮热,盗汗

神昏谵语,甚则发狂

五心烦热,失眠多梦

烦渴引饮

口干,但饮不多

咳吐黄稠痰、脓痰、或咳血

痰少,痰粘,或痰带血丝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大便量少,小便黄、量少

面红目赤

两颧绯红

舌红,苔黄厚

舌红,少苔或无苔

脉洪数

脉细数

热邪炽盛

阴液亏耗,虚损内呈

多由热邪引起(如感染)

多由机能亢进所致

治以清热泻火

治以滋阴清热

  (四)寒热真假

  在疾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的危重阶段,可以发现一些“寒极似热”、“热极似寒”的假象,临床上把本质是热证而表现为寒象的叫“真热假寒”,本质是寒证而表现为热象的叫“真寒假热”。这种情况往往表示疾病比较严重。如果不能抓住本质,就会被假象所迷惑,而致误诊、误治。

  1.“真寒假热”:如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常见身热,两颧潮红,躁扰不宁,苔黑,脉浮大等,表面上看似有热象,但病人却喜热覆被,精神萎颓淡漠,蜷缩而卧,舌质淡白,苔黑而润,脉虽浮大但无力。为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其本质仍是寒证,故称“真寒假热”治疗上要用温里回阳,引火归元。

  2.“真热假寒”:即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如热性病中毒较重时可见表情淡漠、困倦懒言、手足发凉、脉沉细等,粗看好似寒证,但又有口鼻气热,胸腹灼热,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舌红绛,苔黄干,脉虽沉细但数而有力。为阳热内郁不能外达,本质是热证,故称“真热假寒”,治疗上应清泻里热,疏达阳气。

  一般来说,寒、热的表象属标,是一种假象;内、里的寒、热属本,是它的本质。

  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或体征判断,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综合观察,尤其是寒热、口渴不渴、面色、四肢温凉,二便、舌象、脉象等几方面更为重要。即畏寒喜热为寒,发热,怕热喜冷为热;口淡不渴为寒,口渴喜饮为热;面色红为热;手足厥冷多为寒,四肢烦热多为热;小便清长、大便稀溏为寒,小便短赤、大便燥结为有热;舌淡苔白为寒,舌红苔黄为热等等。从寒证与热证的比较可以看出:寒证属阴盛,多与阳虚并见;热证属阳盛,常有阴液亏耗的表现。

  三、虚实

  虚实是辨别人体的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的两纲。一般而言,虚指正气不足,虚证便是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而实指邪气过盛,实证便是由邪气过盛所表现的证候。《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若从正邪双方力量对比来看,虚证虽是正气不足,而邪气也不盛;实证虽是邪气过盛,但正气尚未衰,表正邪相争剧烈的证候。辩别虚实,是治疗是采用扶正(补虚)或攻邪(泻实)的依据,所谓“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一)虚证

  虚证的形成,或因体质素弱(先天、后天不足),或因久病伤正,或因出血、失精、大汗,或因外邪侵袭损伤正气等原因而致“精气夺则虚”。

  主证: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

  心烦热,自汗盗汗,大便溏泻,小便频数失禁,舌少苔或无苔,脉虚无力等。

  临床上由于气、血、阴、阳不足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由于脏腑的不足造成的各脏腑的虚证(如肺气虚、心血虚、肝阴虚、脾气虚、肾阳虚等)。下面列表说明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证候及治则。脏腑的虚证在脏腑辨证中讨论。

表3-4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鉴别表

分类共同证侯不同证侯治则常用方剂
气虚面色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声低懒言,自汗,纳少,舌淡胖,脉无力气短,乏力动则气急等症明显,脉虚无力益气四君子汤等
阳虚畏寒,形寒肢冷,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脉迟补阳肾气丸、参茸丸等
血虚消瘦,头晕,目眩,失眠,心悸,脉细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手足麻木,口唇指甲淡白,舌质淡,脉细弱无力养血四物汤等
阴虚低热或潮热,颧红,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盗汗,舌红绛,质瘦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滋阴六味地黄丸等

  从上表可以看出:气虚和阳虚,属阳气不足,故临床表现相似而都有面色白,神疲乏力,自汗等症状,但二者又有区别,气虚是虚而无“寒象”,阳虚是虚而有“寒象”――怕冷,形寒肢冷,脉迟等。血虚和阴虚属阴液不足,故临床表现相似而都有消瘦,头晕,心悸、失眠等症状,但二者又有区别,血虚是虚而无“热象”,阴虚是阴液亏损不能约束阳气而导致阳亢,故为虚而有“热象”――低热或潮热,口干,咽燥等。

  (二)实证

  实证的形成,或是由病人体质素壮,因外邪侵袭而暴病,或是因脏腑气血机能障碍引起体内的某些病理产物,如气滞血瘀、痰饮水湿凝聚、虫积、食滞等。

  临床表现由于病邪的性质及其侵犯的脏腑不同而呈现不同证候,其特点是邪气盛,正气衰,正邪相争处于激烈阶段。常见症状为高热,面红,烦躁,谵妄,声高气粗,腹胀满疼痛而拒按,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或有瘀血肿块,水肿,食滞,虫积,舌苔厚腻,脉实有力等。

  治则;泻实攻邪是治疗实证的主法,所谓“实则泻之”。但泻火、通便、逐水、祛痰、理气、活血化瘀、消导和驱虫等不同的泻法用于不同病邪产生的各种实证,将在有关章节中讨论。


  辨证虚证与实证可从下面几方面考虑:从发病时间上,新病、初病或病程短者多属实证,旧病、久病或病程长的多属虚证;从病因上,外感多属实证,内伤多属虚证;从体质上,年青体壮者多属实证,年老体弱者多属虚证;从临床症状与体征上,参考下表鉴别。

表3-5 虚证与实证鉴别表


症 状 与体 征治则
虚证面色白、苍白、萎黄无华神疲乏力声低懒言隐痛喜按舌淡苔白或少苔脉虚无力补虚
实证面红烦躁谵语声高气粗剧痛拒按舌红苔黄厚腻脉实有力泻实

  四、阴阳

  阴阳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是八纲的总纲,即将表里、寒热、虚实再加以总的概括。《类经.阴阳类》说:“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指出了证候虽然复杂多变,但总不外阴阳两大类,而诊病之要也必须首先辨明其属阴属阳,因此阴阳是八纲的总纲,一般表、实、热证属于阳证,里、虚、寒证属于阴证。阴证和阳证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疗等已述于表里、寒热,虚实六纲之中。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但临床上阴证多指里证的虚寒证,阳证多指里证的实热证。

  (一)阴证

  阴证是体内阳气虚衰、阴偏盛的证候。一般而言阴证必见寒象,以身畏寒,不发热,肢冷,精神萎靡,脉沉无力或迟等为主证。由脏腑器官功能低下,机体反应衰减而形成,多见于年老体弱,或久病,呈现一派虚寒的表现。

  (二)阳证

  阳证是体内阳气亢盛,正气未衰的证候。一般而言阳证必见热象,以身发热,恶热,肢暖。烦躁口渴,脉数有力等为主证。由脏腑器官机能亢进而形成,多见于体壮者,新病,初病呈现一派实热的表现。

  阴证与阳证的主要临床表现可参考下表:

表3-6 阴证与阳鉴别表

证侯

四诊

阴 证阳 证
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蜷卧,倦怠无力,萎靡不振,舌质淡而胖嫩,舌苔白而润滑面色潮红或通红,狂躁不安,口唇燥裂,舌质红绛,舌苔厚,甚则燥裂,或黑而生芒刺
语声低微,静而少言,呼吸怯弱,气短语声壮历、烦而多言,甚则狂言,呼吸气粗,喘促痰鸣
饮食减少,喜温热,口不渴,口淡无味,大便溏薄,小便清长或少口干口苦,喜凉,烦渴引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
疼痛喜按,身寒足冷,脉沉,细、涩、迟、弱、无力疼痛拒按,身热足暖,脉浮,洪、滑、数、实而有力。

  (三)亡阴与亡阳

  亡阴与亡阳,是疾病过程中两种危险证候,多在高热,大汗不止,剧烈吐泻,失血过多有阴液或阳气迅速亡失情况下出现,常见于休克病人。亡阴亡阳虽属虚证范围,但因病情特殊且病势危笃,而又区别于一般虚证。

  亡阴与亡阳的临床表现,除原发疾病的各种危重症状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汗出。但亡阴之汗,汗出热而粘,兼见肌肤热,手足温,口渴喜饮,脉细数疾而按之无力等阴竭而阳极的证候;亡阳之汗,大汗淋漓,汗凉不粘、兼见畏寒倦卧,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等阳脱而阴盛的证候。由于阴阳是互根的,阴液耗竭则阳气无所依附而散越,阳气衰竭则阴液无以化生而枯竭,所以亡阴与亡阳的临床表现,难于截然割裂,其间可迅速转化,相继出现,只是有先后主次的不同而已。

  亡阴与亡阳的治疗都以扶正固脱为主。亡阴者,应益气敛阴、救阴生津,大补元气以生阴液而免致亡阳,常用方有生脉散;亡阳者,应益气固脱、回阳救逆,常用方有独参汤、参附汤等。

  亡阴与亡阳的证治,参见下表。

表3-7 亡阴亡阳的鉴别表


四肢其它症状治则
亡阴汗热、味咸而粘尚温畏热面色潮红、全身灼热、烦躁、昏迷、气促、渴喜冷饮红绛而干细数疾而按之无力或虚大益气敛阴

救阴生津

亡阳汗冷、味淡不粘厥冷畏寒面色淡色,全身发凉、淡漠、昏迷、气微、口不渴或喜热饮淡白滑润微细欲绝或浮而空益气固脱

回阳救逆

  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八纲辩证的运用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的区分并不是单纯的、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而是错综复杂、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归纳起来,八纲之间存在着“相兼”、“夹杂”、“转化”的关系。

  (一)相兼关系

  “相兼”即指两个纲以上的症状同时出现,如外感热病初期,见有表证,还须进一步辨其兼寒或兼热,故可分为表寒证和表热证;久病多虚证,当进一步辨其属虚寒证或虚热证。相兼证的出现,不能平均看待,而是有主次和从属关系,如表寒、表热证都是以表证为主,寒或热从属于表证,治疗当以解表为主,分别用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虚寒、虚热证都是以虚证为主,寒或热也从属于虚证,治疗时当以补虚为主,分别用补阳或滋阴的方法。至于表里相兼时,以何证为主,须看具体病情而定。

  (二)夹杂关系

  “夹杂”即指患者同时出现性质互相对立的两纲症状,如寒热夹杂、虚实夹杂、表里夹杂(习惯上叫表里同病)病。另外,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假象,如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等。所以,在辨证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全面分析,去伪存真,抓住本质,以免造成误诊、误治,延误病情。

  (三)转化关系

  “转化”即指某一纲的症状向其对立的一方转化。表里之间、寒热之间、虚实之间、阴阳之间既是相互对立的,又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如外感风寒见恶寒发热、头痛等表寒证,若因病情发展或治疗不当,则病邪可由表入里,病变性质可由寒转热,最后由表寒证转化为里热证;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实证可因误治、失治等原因,致病程迁延,虽邪气渐去,而正气亦伤,逐渐转化为虚证,虚证可由于正气不足,不能布化,以致产生痰饮或水湿、气滞或血瘀等实邪,而出现种种实证。转化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辨证时必须随时审察病机的转变,及时诊断治疗,避免疾病向恶化方向发展,促进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

  八纲辨证运用时,首先辨别表里,确定病变的部位;然后辨别寒热、虚实、分清病变性质,了解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最后可以用阴阳加以总的概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