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9秒钟,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腹针是由针灸名家薄智云教授集自己四十余年临床经验不断总结完善而成,腹针疗法以神阙调控系统为核心,通过腹部针刺,调节脏腑、经络治疗全身疾病,具有安全、无痛、高效、快捷、适应证广等优点,我自几年始开始接触腹针,共参加腹针培训多次,自腹针培训以来,我在临床治疗中,运用腹针及以腹针为主,结合其它针种而医治各种疾病,疗效独特。经过不断的深入运用和研究临床实践精炼。窥及腹针的冰山一角不忍自秘,与同道共飨。以下谈谈我个人的腹针临床运用心得。 1诊疗思路 1.1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故临床上,无论何疾首先诊脉,再结合四诊资料确立疾病的基本病机。继而,按后天八卦太极数结合患者生日日期获得其后天脏腑缺陷。综上一系列诊断,尔后按症论治开设处方。 1.2 脾胃失调乃诸病根本 从我的实践和学习过的各大医案中发现一规律。一切疾病,其根本皆因脾胃之土失调不和而致。治病必求于本,此本实为五脏之首,五行之首。脾胃之土也。土生万物,土为五脏之母。且婴儿脐带剪断时刻起,一切为后天了。那么从先天而来的肝,脾,肾的能量要在后天以不断的消耗同时得以不断补给。那唯有补后天之脾胃了。因此所有有病之人皆可以引气归元来调之,然我在临床中发现一些病人引气归元因肝气郁结、脾胃寒虚中焦堵塞而不能把气机能量一下归元,那么我在中脘上五分以1.5寸的针斜54度向下深刺来加强引气归元。把中焦之能量归流于下焦丹田处。此引气归元加强方适用于一切病人。 1.3 左升右降调理阴阳 在临床中我们遇到最多的病人为体虚多病之人,如50岁以上之群体:阳虚,阴虚之症皆有之。但就症状而言,阴虚比阳虚病人症状严重的多。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阳虚之体,其肾阴还是可以的。或阴过了点导致病人怕冷,虚弱之状,补阳平阴即可。但阴虚之症,阴少了,无力不能抱固阳,使得阳气无穷尽的散发、消耗,出现手足心热,面热等热症。实为虚阳外越之虚热,乃阴虚而阳枯的大疾之兆。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古医圆运动理论加入腹针疗法之中。出现腹针圆运动左升右降聚能方。使左清升而右浊降,循环无端,太极旋转,从外而内旋而聚以人体腹部太极中心点之五土居中的神阙穴内。激发起人体本能的邪出,正入的浑天一体太极能量球。具体腹针圆运动左升右降聚能方为:引气归元加左侧天枢,大横针尖向上45度角进入,右侧天枢,大横针尖向下45度角进入,双气穴针尖略向上浅刺,同时脐部1.5寸针按坎,离,震,兑方向平刺四廓位接纳腹部左升右降,上归下引之气,旋转入脐合为浑天一气。 2 临床案例举隅 2.1坐骨神经痛 施某某, 女,62岁,坐骨神经痛10年,右臀至委中部痛甚,不能走路,曾至当地医院行封闭治疗2次,无效,遂求诊于我处,脉沉细弱。处方:主穴,引气归元加强方,配穴,患侧外陵,下风湿点,左侧滑肉门。时痛去8分,守方继针3次而愈。 2.2中风后遗症(脑梗塞) 陆某,男,57岁,脑梗1年半,症见:头晕,无力,走路双脚拖地,握拳无力 。脉象右寸、尺微弱,左关洪、实,尺脉沉细,诊断:元气能量极弱。处方:一诊以腹针圆运动左升右降聚能方,连针3次后病人四肢力量增加,精神状态好转。二诊以上方配下风湿点,针3次。三诊换用引气归元加强方针5次愈。 3 小结 腹针疗法是以神阙调控系统理论为核心,以中医基础理论及脏腑经络学说为内涵,所发展形成的一种在腹部施术的针灸疗法。薄智云教授论述的腹针是以神阙为核心的经络系统,其形成于胚胎期的调控系统,也是经络系统的母系统,因此,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与机体宏观调控的作用。腹针引气归元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中脘为胃之募穴,合下脘可调理中焦、调升降,气海、关元穴培本固肾。四穴合用以后天养先天之意。加强方中加刺中脘上五分可以加强引气归元的作用,促使中焦之能量归流于下焦丹田处,组穴调理脾胃,温养先天的功能更强。 《素问·刺禁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黄帝内经(白话释译) 》一书中释曰:“肝气生发于左,肺气肃降于右”。人体气机遵从左升右降,腹针圆运动左升右降聚能方,以该理论为基础,将古医圆运动理论加入腹针疗法之中,结合腹部八卦,依次针刺引气归元,左侧天枢、大横,右侧天枢、大横针,双气穴针尖略向上浅刺,同时按坎,离,震,兑方向平刺四廓位接纳腹部左升右降,上归下引之气,旋转入脐合为浑天一气。使左清升而右浊降,循环无端从外而内旋而聚能。 笔者在临床中运用腹针以“引气归元加强方”和“腹针圆运动左升右降聚能方”为主方配合其他腹穴治疗各种疾病已有273例。总有效率达90%。治愈率85%。在临床实践中笔者发现腹针神龟图中同样可以采用上病下取,左病右取,反应点施针等理念以指导选穴用穴,疗效皆很好。 最后,由衷的感谢簿教授几十年如一日的耕耘在腹部世界。铸就了腹针疗法这一传奇针,作为后学不断的在腹针的:理,法,方,穴正确的大道指引下深入学习运用。把无痛速效之腹针法推广于世界,惠泽全人类而不断努力。 腹针疗法二十四穴及16例常用处方 1.什么是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的穴位以调整气机阴阳,实现人体阴阳动态平衡,从而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全新的针灸疗法。 2.腹针疗法的原理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其精华是以腹部的神阙为调控系统,提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腹部不仅包括了内脏中的许多重要的器官,而且还分布着大量的经脉,气血向全身输布,也是审察症候,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部位。因此其治疗内脏疾病和慢性全身疾病疗效显优势。 其治疗体系为以腹部的肚脐为中心进行调控,因为人在出生前,脐带是维系生命的纽带,人体的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依赖于脐带的输送。腹部又是五脏六腑会聚的地方,所以采取腹部穴位治疗可调整全身的经络,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 3.腹针疗法的特点1. 理论上创立了先天经络学说(理论)。 2. 临床上发明了“神龟图”。 3. 方法上体现了中医防治疾病精髓,脏腑经络局部同时并举。 4. 使用上无痛、安全、有效成为腹针疗法一大特色,患者乐于接受。 5. 取穴上突出规范化操作特点。 4.腹针疗法的治疗范围 该疗法治疗范围广,涉及病症多,过敏性鼻炎、痛风、哮喘、椎管狭窄、强直性脊柱炎、高血压、糖尿病、失眠、抑郁症、耳鸣、耳聋、胆囊炎、胰腺炎、中风后遗症、黄褐斑、青春痘、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帕金森、肥胖症、阳痿、胃肠疾患、肠易激综合征、长期便秘、反复口腔溃疡、儿童假性近视、痛经、闭经、月经不调、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妇科疾患、颈腰椎膝踝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网球肘、偏头痛、带状疱疹后遗痛等绝大多数疼痛病症均有显著疗效。 5.腹针疗法选用针具腹针针具根据针具的不同直径分为A、B、C三类,分别为Φ0.22mm、Φ0.20mm、Φ0.18mm;每类中又根据针具的不同长度分为I型、II型、III型,分别为50mm、40mm、30mm。 6.腹针疗法的取穴方法 1、腹部分寸的标定:骨分寸取穴法。 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 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 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腋中线确定为6寸。 2、腹部分寸的测量:水平线法。 中庭穴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 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寸。 侧腹部的腋中线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6寸。 7.腹针疗法的针刺方法1、针刺手法。进针时应避开神经、血管,根据处方的要求,按照顺序进行针刺。 (1)进针。准确度量,确定穴位后,采用套管针,快速弹入皮下。针刺深度:浅刺—皮下;中刺—脂肪层;深刺—肌层。 (2)行针。①缓慢捻转不提插1—2分钟。②轻捻转慢提插1—2分钟。 (3)出针。留针30分钟后出针,出针时按照进针顺序缓慢捻转出针。 8.禁忌症 1、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2、孕妇。 3、急腹症。 4、腹部肿瘤。 5、针刺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损、感染患者。 9.腹针疗法注意事项1、在治疗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患者对腹针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进行调整,以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2、饭后半小时后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应空排大、小便。 3、天气寒冷时针刺完成后,要注意腹部的保暖。 10.腹针常用基本处方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经络、清热解毒和治疗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的基本处方。也是腹针治疗各种常见病中的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症的基本处方。 二十四个穴。 中脘(脐上4寸);下脘(脐上2寸);水分(脐上1寸);神阙(脐中);气海(脐下1.5寸);关元(脐下3寸);中极(脐下4寸);商曲(脐上2寸,旁0.5寸);石关(脐上3寸,旁开0.5寸);阴都(脐上4寸,旁开0.5寸);气穴(脐下3寸,旁开0.5寸);滑肉门(脐上1寸,旁开2寸);天枢(脐旁2寸);外陵(脐下1寸,旁开2寸);大巨(脐下2寸,旁开2寸);水道(脐下3寸,旁开2寸);大横(脐旁4寸);气旁(脐下1.5寸,旁开0.5寸)。 上风湿点(脐上1.5寸,旁开2.5寸);上风湿外点(脐上1寸,旁开3寸);上风湿上点(脐上2寸,旁开3寸)。 下风湿点(脐下1.5寸,旁开2.5寸);下风湿下点(脐下2寸,旁开3寸);下风湿内点(脐下1.5寸,旁开1.5寸。 腹部经穴图 腹部经外奇穴图 11.腹针常用处方1、头痛: 处方:1中脘M、2阴都S。 辩证加减:外感头痛:曲池(双)或十二井放血。 血虚头痛:气海、天枢(双)。 瘀血头痛:气海、关元、滑肉门(双)。 : 2、落枕。 处方:(1)中脘M。(2)商曲S(患)。(3)滑肉门M(患)。 辩证加减:颈项双侧疼痛:商曲(双)、滑肉门(双)。 颈项后正中疼痛:下脘、商曲(双)。 3、肩周炎 处方:(1)中脘M。(2)商曲M(健)。(3)滑肉门S(患)。 辩证加减:(1)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大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距离略长。(2)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4、网球肘 处方:(1)中脘M。(2)商曲(健)M。(3)滑肉门(患)S。(4)上风湿点(患)S. 辩证加减:(1)肘部疼痛较剧加上风湿点三角(患)。(2)脘部拇指侧疼痛加列缺(患)。(3)脘部关节正中疼痛加外关(患)。 5、腕部的狭窄性腱鞘炎 处方:(1)中脘M。2商曲M(健)。(3)滑肉门M(患)。(4)上风湿点M(患)。(5)上风湿外点S(患)。 辨证加减:(1)腕部拇指侧疼痛加列缺(患)。(2)腕部关节正中疼痛加外关(患)。 6、颈椎病 处方:(1)中脘M。(2)关元M。(3)商曲S(双)。(4)滑肉门M(双)。 辩证加减: (1)神经根型加石关(双)、取石关时依颈项部疼痛的部位而变动,如在两侧项肌的外侧时取穴离腹白线稍宽,如在两侧项肌的内侧时取穴离腹白线略窄。 (2)椎动脉型加下脘上,取穴时依据骨质增生的部位高低不同而上下移动,如颈7增生取下脘穴,颈4-5增生取下脘上5分,以此类推。 (3)上肢麻木、疼痛加患侧滑肉门三角,取穴方法参照治疗肩痛、肘痛。 (4)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加气穴(双)。 (5)耳鸣、眼花加气旁(双)。 7、腰背痛 处方:(1)中脘M。(2)气海D。(3)关元D。(4)大横M(双)。 辩证加减: (1)腰背痛背痛较甚:滑肉门(双)、太乙(双)、石关(双)、上风湿点(双)、下风、湿点(双)。 (2)腰背俱痛:商曲(双)、天枢(双)。 (3)腰背痛腰痛较甚:外陵(双)、金河(双)。 (4)寒湿性:上风湿点(双)、下风湿点(双)。 (5)劳损性:商曲(双)、四满(双)、气穴(双)。 (6)肾虚性:下风湿点(双)、水道(双)。 8、腰椎间盘突出症 处方:(1)水分M。(2)气海D。(3)关元D。 辩证加减: (1)急性腰椎间盘突出:人中、印堂。 (2)陈旧性腰椎间盘突出:气穴(双)。 (3)以腰痛为主:外陵(双)、气穴(双)、四满(双)。 (4)合并坐骨神经痛:气旁(对侧)、外陵(患侧)、下风湿点(患侧)、下风湿下点(患侧)。 (5)腰背痛背痛较甚:滑肉门(双、浅)、太乙(双)、石关(双)、风湿点(双、浅)。 (6)腰背俱痛:商曲(双)、天枢(双)。 (7)腰背痛腰痛较甚:外陵(双)、金河(双)。 (8)寒湿性:上风湿点(双)、下风湿点(双、浅)。 (9)劳损性:商曲(双、浅)、四满(双)、气穴(双)。 (10)肾虚性:下风湿点(双、浅)、水道(双)。 9、膝关节痛 处方:(1)滑肉门M(患侧)。(2)外陵M(患侧)。(3)气旁M(健侧)。(4)下风湿点S(患侧)。 辩证加减: (1)膝关节扭挫伤:内侧损伤,下风湿内点三角(患侧),外侧损伤下风湿下点三角。 (2)膝关节骨质增生:天地针、气外(患侧)。 (3)膝关节炎:调脾气(大横)。 10、眩晕 处方:(1)中脘M。(2)下脘M。(3)气海D。(4)关元D(引气归元)。(5)商曲M(双)。(6)气穴M(双)。 辩证加减: (1)实证:刺激略强,或可每隔5分钟行针1次,以泻其实。 (2)虚证:刺激稍弱,神阙穴艾架灸。 (3)胃部胀满、呕吐:加梁门(右)。 (4)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加滑肉门(双)。 (5)肝阳上亢与痰浊中阻:加调脾气。 11、中风 处方:(1)中脘M。(2)下脘M。(3)气海D。(4)关元D(引气归元)。(5)滑肉门S(患)。(6)上风湿点S(患)。(7)外陵S(患)。(8)下风湿点S(患)。 辩证加减: (1)头痛、头晕:阴都(患)、商曲(双)。 (2)语言不利:中脘上。 (3)面瘫:阴都(患)、商曲(健)。 (4)肩痛:商曲(健)、滑肉门三角(患)。 (5)手功能障碍:上风湿上点(患)、上风湿外点(患)。 (6)下肢无力:大巨(患)、气旁(健)。 (7)足内翻:下风湿内点(患)、气旁(健)。 (8)踝关节不利:下风湿下点(患)、大巨(患)。 (9)上半身功能障碍较重:滑肉门(健)。 (10)下半身功能障碍较重:大横(健)。 (11)病程较久:气穴(双)。 12、慢性胃炎 处方:(1)中脘D。(2)下脘D。(3)气海D。 (4)关元D。(5)天枢M(双侧)。 辨证加减: (1)消化不良:加天枢下(右侧)。 (2)便秘:加天枢下(左侧)。 13、消化性溃疡 处方:(1)中脘D。(2)下脘D。(3)水分 M。(4)气海D。(5)关元D。(6)天枢M(双侧)。 辨证加减: (1)十二指肠溃疡加:梁门(右侧、中刺)。 (2)嗳气、泛酸加:上脘(中刺)。 14、慢性肠炎 处方:(1)中脘D。(2)下脘D。(3)腹泻M。(4)关元D。(5)天枢(双侧)M。 加减:小腹胀痛:加大巨M(双侧)。 便溏、水泻:加水道M(双侧)。 脾胃虚寒型:加大横M(双侧),神阙温灸。 15、胆囊炎 处方:(1)中脘D。(2)下脘D。(3)气海D。(4)关元D。(5)天枢(双侧)M。(6)上风湿点S(右侧)。 辨证加减:急性胆囊炎:加大横M(右侧)。 消化不良:加天枢下M(右侧)。 便秘:加加天枢下M(左侧) 16、上呼吸道感染 处方:(1)中脘S。(2)下脘S。(3)上风湿点M(双侧)。 辨证加减:咽部疼痛:加下脘下S。 高热不退:加气海M、关元M。 肥胖是指人体脂肪的过量贮存,表现为脂肪细胞增多和(或)细胞体积增大,即全身脂肪组织增大,与其他组织失去正常比例的一种状态。临床表现为不良的正能量平衡和体重增长。肥胖不仅对本人的健康有影响,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也有严重影响。肥胖症属于中医“肥胖”的范畴。 病因病机 肥胖多因年老体弱、过食肥甘、缺乏运动、先天禀赋等导致气虚阳衰、痰湿瘀滞形成。此外,肥胖的发生还与性别、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由于女性活动量较男性较少,故女性肥胖者较男性较多。 病机总属阳气虚衰、痰湿偏盛。脾气虚弱则运化转输无力,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膏脂和水湿,留滞体内而致肥胖;肾阳虚衰,则血液鼓动无力,水液失于蒸腾气化,致血行迟缓,水湿内停,而成肥胖。 病位主要在脾与肌肉,与肾虚关系密切,亦与心肺的功能失调及肝失疏泄有关。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之候。本虚多为脾肾气虚,或兼心肺气虚;标实为痰湿膏脂内停,或兼水湿、血瘀、气滞等,临床常有偏于本虚及标实之不同。 疗法— 取穴主穴:中脘、气海、关元、下脘、滑肉门(双)、外陵(双)。配穴:大横(双)、神龟图中肢体相应部位穴位,如左右上风湿点、左右下风湿点。 操作规程:取穴定位严格以腹针取穴方法为主,选取0.25mmx60mm一次性不锈钢毫针,针刺是局部憋胀、疼痛或局部短距离的无规律的感传为主;腹部进针时首先要避开毛孔、血管,施术时要轻、缓。针尖抵达预计的深度时,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施术时一般采用候气、行气、催气三步手法,中脘、关元、气海、下脘、滑肉门、外陵均深刺,大横及相应部位穴位均浅刺,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疗法二 取穴主穴:以神阙穴为中心,在神阙穴上下左右各4寸为圆周范酣内取穴,每隔0.5寸为一穴位。 随证加减:阴阳平衡型(多指青少年的单纯性获得性肥胖)加支沟、梁丘、天枢、中极;胃肠实热型加曲池、支沟、中脘、上巨虚、内庭;脾肾阳虚型加太溪、气海、关元、足三里、中极;脾虚湿阻型加气海、水分、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丰隆、太白。 操作规程:患者仰卧位,取穴定位严格消毒后,进行腹部透刺,朝神阙穴平直透刺,平向上或向下直透刺,均取双侧。在脂肪堆积处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选用0.25x60mm一次性毫针平透刺至脂肪层,不要求针感,接通G68052B型电针仪,选择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限。配穴均以直刺取得酸胀感为度,每次留针30分钟,完毕后用中号玻璃火罐,以闪罐法刺激脂肪较厚的范围,顺时针方向反复闪罐,直至所刺激部位潮红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疗法三 取穴主穴:中脘、气海、关元、左右上风湿点、左右下风湿点、滑肉门(双)、大横(双)、外陵(双)。 随证加减:阴阳平衡型加天枢、水分、阴交;胃肠实热型加天枢、建里、下脘、水道;脾肾阳虚型加归来、水分、中极;脾虚湿阻型加水分、水道。 操作规程:患者仰卧位,取穴定位严格消毒后,以腹针取穴方法为主,选取0.25mmx60mm一次性不锈钢毫针,均予以直刺,中脘、气海、关元予以深刺,左右上风湿点、左右下风湿点予以浅刺,滑肉门、大横、外陵予以中刺,其余配穴予以中刺,给予捻转行针,强刺激,使得患者自觉局部憋胀、疼痛或局部短距离的无规律的感传,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配合腹部顺时针按摩。 疗法四 取穴:中脘、关元、天枢、气海、水分、梁门(双)、滑肉门(双)、外陵(双)、腹结(双)、大横(双)。 操作规程:患者仰卧位,取穴定位严格消毒后,选取0.25mmx60mm一次性不锈钢毫针,均予以直刺、深刺、捻转行针、强刺激,使得患者自觉局部憋胀、疼痛或局部短距离的无规律的感传;15次为1个疗程,每日1次,每次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