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舞天玄姬 舞天玄姬 5月21日 收录于话题#为什么度量衡这么重要呢?27个 中国古代度量长度的尺。最早见于商代。传世商尺约合今16~17厘米。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骨尺和牙尺,是目前中国所见最早的测长工具。尺面分、寸刻线都应用了十进位制,分别长16.95、15.78、15.8厘米,可作为商代一尺实际长度之参考。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洛阳金村东周墓中曾出土过一件铜尺,正背两面无刻度,仅在一侧刻十寸,据实测尺长23.1厘米。这件铜尺后被美国人福开森购得,福开森在他写的《得周尺记》中说:“其形如西域所出之木简,一端有孔,可以系绳,分寸刻于其侧,惟第—寸有分,其余寸无之,当五寸之处,并刻交午线。”此尺后被福开森赠给金陵大学保存。东周铜尺,1931年河南洛阳金村古墓出土的铜尺与“商鞅量尺”互为佐证,全长23.1厘米,尺面无刻度,只在一侧刻十寸,第一寸处刻十一格,与实测商鞅铜方升所推算每尺长23.2厘米相接近。汉尺出土较多,以种类分,有铜尺、象牙尺、石尺、木尺、骨尺、漆尺、鎏金刻花尺、铁尺等,甚至还有玉尺。出土的汉尺中,木尺数量最多,但大多数都残损不全。汉承秦制,汉尺出土约60余支,长度一般在23~23.7厘米之间。西汉尺以满城汉墓出土的错银铁尺为最精,长23.2厘米,正、背面各等分十寸,其中一边第三寸内为三等分,第五寸内为五等分,第七寸内为七等分,第九寸内为九等分。东汉尺形制以几何纹、鸟兽纹为代表,以纹饰分割寸格。此外还有鎏金铜尺、彩绘骨尺、龙凤纹铜尺、竹尺、木尺等,其中竹、木尺多出于新疆、甘肃、广西等地。1956年3月在长沙东郊东汉墓出土的铜尺,长23厘米;而1957年8月在长沙南门外东汉墓发现的铜尺,则长23.6厘米;1959年9月在浙江绍兴西南东汉古墓中又发现一把汉铜尺,只残留寸格五道,推算该尺长为24.08厘米。可见同—朝代,尺寸的长度也有所不同。这期间尺的形制都比较简朴,多以线纹为分、寸刻度,以圆圈为尺星,很少刻有其他纹饰。 西汉尺今出土有 8支,实测其长度均在23~23.6厘米之间,平均每尺长23.2厘米。新莽尺根据各方面材料综合分析,每尺长约23.1厘米。流传至今的东汉尺甚多,仅出土的就有40余支,形制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①鸟兽纹铜尺,②几何纹铜尺,③以圆圈为尺星的骨、牙尺。实测东汉尺长度误差不大,除去因稍残而减短的几支外,其余均在23~24厘米之间,平均长23.4厘米。东汉尺形制以几何纹、鸟兽纹为代表,以纹饰分割寸格。此外还有鎏金铜尺、彩绘骨尺、龙凤纹铜尺、竹尺、木尺等,其中竹、木尺多出于新疆、甘肃、广西等地。现在人考证,秦汉时用的尺大约有23厘米,这样算,“元龙百尺楼”不过是23米左右。汉以后铜质尺明显减少,多被骨、木质尺代替。这期间尺的形制单一,不饰各种花纹,当是民间实用的器具,较之前代更多地注意到了分、寸刻线分度的准确。尺长略有增长,约在24~24.5厘米之间。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明清,也均有各类尺出土或传世,其长度则各个朝代稍有不同。尺背有的阴刻花纹,有的刻铭文,不尽相同。刻线讲究者,以金银镶嵌,或以漆画之,以刀阴刻是最普遍的。魏、晋时期每尺长度增至24.5厘米。南北朝度量衡比较混乱,南朝基本上仍沿用秦汉旧制,单位量值略有增长,每尺长约25厘米,北朝每尺长29厘米。这期间尺的形制都比较简朴,多以线纹为分、寸刻度,以圆圈为尺星,很少刻有其他纹饰。南北朝留存的尺甚少。根据李淳风《十五等尺》记载,可知南朝每尺约在24.5~25厘米之间;北朝尺度有较大的增长,后魏前尺27.8厘米、中尺28厘米、后尺29.9厘米不等。以所见南北朝时期实物互为佐证,可知南朝尺确短于北朝,尺长约25厘米,南朝后期则增长至30厘米以上。西晋时已有乐律尺和日常用尺之分,律尺即苟勗所定,长23.1厘米,但官民日常用尺沿用魏时杜夔尺,约长24.2厘米。两晋尺不仅尺度量值接近,而且形制也基本保持一致,如这一时期凡属骨(牙)质的尺,皆用同心圆表示寸格,这种以同心圆表示寸格的形制,最早见于东汉,三国两晋皆沿用。这种以同心圆为尺量的格式,始见于东汉,盛行于两晋,延续至南北朝。从尺度值分析,《隋书·律历志》“十五等尺”记:“晋后尺比晋前尺(即刘歆铜斛尺,合今24.5厘米)一尺六分二厘。”晋后尺是晋代官民用尺,经折算晋后尺合今24.5厘米。目前所见两晋各种材质的尺,较为完整的仅计有若干支,其尺长在24.15-24.5厘米之间,均藏在各地博物馆(如亳州市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南京博物馆等少数博物馆有藏),出现在收藏市场上的是凤毛麟角。舞天玄姬 正本清源,天文是华夏文明之核心,天文影响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只有认识天文才能认识与此相关联的古代科技文化。(天涯账号“长安今何在”) 21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收录于话题 #为什么度量衡这么重要呢? 27个 上一篇中国古代的尺子与尺度(中)下一篇度量衡——长度(中国古尺)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魏堅北方考古文選》拾零卷《穹谷寥星》後記 || 魏堅 太史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