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纵寒征难控。庭闭门开受冻。阵阵往来风,语嗡嗡。 口吐肠鸣腹胀。水溢毒侵胃创。半夏入衷肠。泻心慌。 附:黄帝内经云,肾是先天之本,脾胃乃后天之本。把中焦的脾胃固好,能够吃得下睡得香,身体自然会好。足阳明胃经上的几个重要穴位,足以说明这一点。这几个重要的穴位就是膝盖下方的足三里、位于少腹两侧的气冲穴、位于乳头尖的乳中穴、位于下巴的承浆穴、位于眼睛下方的承泣血、位于脑门两侧的头维穴。因为这些穴位常常用到,又因为他们和生活息息相关,在这儿拿出来探讨一下,也给自己增加点记忆。足三里这个穴位,许多学过针灸的朋友都知道,足三里穴是胃脏精气汇集之地,《外台》 言,常人30岁以上的,有事没事炙炙足三里,对身体非常有好处。肠胃功能也好,身体的免疫功能自然就不会差。很多东西都是通过汗解(无论什么病毒通过汗液排出体外,这就是中医新冠肺炎的重要解法,不论你有几种病毒,统一麻杏甘石汤,不像西医要去打N种疫苗),汗液就是我们胃里的津液,如果汗一出掉,津液损失补充不足的话,就会生病。如果听西医医生说免疫力,感觉是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如果让中医来说免疫力就是指肠胃的津液充足不充足(个人观点)。很多人肚子痛,自然而然腹部的气冲也会痛,也就是说有瘀积在这里,淤积自然会痛。位于乳头的乳中穴大家都很熟,这是敏感部位,也是奶水的涌泉池,直接和胃息息相关。常常有人这样说,我胃里不舒服,请家人帮助揉揉这个位置就舒服了。承浆穴平时看相的人都会很注意这个地方,这是一个人老年运的重要位置,也就是说老来衣食是否丰厚?这个名字也取得非常好,意思就是说老来能否承接中年的琼浆玉液的滋养,或者承接这种气运和子女的供养。直接和吃息息相关,说到吃自然和胃分不开。眼睛下方的承泣穴,我们常常看一个人湿气是不是很重就看这个位置,脾主湿,如果这个地方鼓起来,代表这个人湿气很盛。这个地方应该很光亮代表胃的活动能力强盛。看相中常常用这个部位来看她的子女,男左女右。最后一个就是太阳脑门两侧的头维穴。相书上说这两个部位叫做日角和月角,中国古文化难学的地方就是这些地方。相书上这样说,经穴上又那样说,常常弄得稀里糊涂。这两个部位是看父母宫,如果这两个部位饱满有光泽,代表父母双全,名望中堂。如果这个部位有一侧黑黑的或者灰灰的,父母亲双方有一方已经离开人世。其实这里面也有很大的关系,父母亲失去以后,人就会悲伤,人一悲伤自然就吃不下饭,胃是后天之本,没有日月五谷精华的濡养,脾胃自然就不好,人体的免疫力自然就会下降。其实他们之间还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只不过中国古代的看相先生不一定懂中医,懂中医的不一定懂得看相,有些东西学问需要触类旁通,既懂中医又能看相的才可以将这些知识揉和起来,综合分析,看看他们之间是否有某种联系的存在。然后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生活习惯和人类的语言习俗具体说法,慢慢地你就会找到一条线索,让把它们串联起来。这时候这些知识就变成你自己的知识了。读书倘若能够做到这样,就叫做活学活用了。好了,说了很多的穴位。下面进入我们今天的正题。也就是说当你胃里很不舒服的时候,又有呕吐或者下痢,这个时候张仲景给出的处方就是半夏泻心汤。如果学会了这个处方的用法,所有的肠胃疾病问题那都不在话下。先看这个半夏泻心汤的组方。半夏、黄芩、黄连、干姜,炙甘草、大枣、人参,一共7味药组成。我们都知道这个半夏就是去呕利水化痰的重要中药,这个处方的名字就叫做半夏泻心汤,一定是重用半夏,放在开头,让你不会搞错。黄芩,黄连我们都知道都是非常苦的药,苦味的药能够燥,能够坚。也就是说肠胃里面由于水太多,首先让这个苦味的药进入胃中,将这些水收敛起来。同时黄芩黄连是解毒的要药,小孩子常常吃坏肚子的话,就是需要这两味药,黄连主要解心脏的毒(所以民间有黄连入心的说法,再加上黄帝内经有苦能入心说道),黄芩主要解胃毒(黄柏主要解尿毒,以及下焦的毒),这两位苦药一进去,胃发炎就会解决问题,剩下的四味药也是说了很多次的保护胃津液的药。张仲景的看法就是补药,而且是大补的药。人参、炙甘草、干姜、大枣同时用上,想必胃的津液损失非常严重,如果不严重的话可以选择两三样也自然不会错,但张仲景四样全用上了,就是防止出现意外。这里用了干姜,说明胃部是寒的,干姜的功效就是温中暖胃。用了炙甘草,炙过的甘草苦能入心,甜能入脾胃。和普通的甘草功效就不一样了。好了,这七味药揉和起来,形成半夏泻心汤。假如这个人没有呕吐的现象,小肚子里面也没有咕噜咕噜地叫,就是肚子很难过。那么这个半夏就可以去除,就成了甘草泻心汤,重用炙甘草,温中暖胃。如果病人是热利、舌苔是黄黄的,肚子也叫得很厉害,这个时候就变成了生姜泻心汤,干姜变生姜重用生姜。如果能够熟练运用这三个泻心汤,所有的肠胃疾病不论是慢性胃炎、胃下垂、还是胃病等等都会迎刃而解。如果病人腹痛可以再加芍药。张仲景接着就来个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就是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去掉黄连去掉半夏,加上白芍,把炙甘草换成甘草,把干姜换成生姜,说明病人不是寒痢,是热痢。这么看来就是要中药的性味很熟,才能够随时变化。张仲景这样灵活变化的重要原因,就是他对本草的性味掌握得滚瓜烂熟,否则绝不会成为一代医圣。根据病人的病症随时转换药的用法以及剂量的多少,这是中医里面最难的地方。不仅根据病症,还要根据病的进展以及病人的体重等等因素,综合考虑才能定下量。中医难学就是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方程式,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就像易经一样,变是永恒存在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如果用易经的思维来学习中医就会容易得很多,加上易经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对学中医来说简直就是利器,一点就通。如果没有这些知识的积累,别说中医学院的中医学系学生难学,就是很多的医生自己也弄不明白,有些东西为什么会是这样?中国的古文化是相通的,如果你能把这条线索找到,你就等于找到了一把钥匙,用这把钥匙去打开这个神秘的世界。 |
|
来自: lovekrishna > 《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