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住房城乡建设部下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指南》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规划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及其构建技术框架,明确了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建设、维护及管理过程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要求和方法,并提供了我国部分实践案例。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提供重要保障。 城市道路是径流及其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场所之一,城市道路交通专项规划应落实低影响开发理念及控制目标,减少道路径流及污染物外排量。应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城市道路自身及周边绿地空间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结合道路横断面和排水方向,利用不同等级道路的绿化带、车行道、人行道和停车场建设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渗管/渠等低影响开发设施,通过渗透、调蓄、净化方式,实现道路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一般来说,城市道路结构分为以下三种: 《指南》中提到的透水铺装结构如下: 同时,《指南》要求: (1)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铺装结构。 (2)土地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 这说明,透水性铺装如果透至路基对道路结构是存在危害的。在诸多影响道路使用寿命的因素中,水是最为重要的自然因素。各种地面水和地下水除对路基有严重的危害外,对路面也有非常不利的影响。降落在路面表面的水,会通过路面裂缝、接缝或面层空隙下渗到路面结构内部。地下水位高时,地下水会通过毛细管上升进入路面结构下部。此外,中央分隔带及道路两侧有临时滞水时,水分也有可能进入路面结构内部,路面结构中截留的水产生的有害影响可归纳如下:使路面结构层强度降低而导致路面的整体破坏,路表面出现剥落、松散、坑槽等影响路面的使用质量;如进入路面中的水分引起唧泥、冻胀等,均会对路面造成不利的影响。 同时,路基的最佳含水量也是要求的。看看市面上的透水性路面是如何宣传其透水功能的: 透水性路面居然可以补给地下水,那自由穿行上下的水汽如果俏皮地停留,岂不早让路基变成水上的漂浮的豆腐,还能承重吗? 要建设好海绵城市,必须考虑和研究地面水、层间水的排出和在沥青混凝土面层、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及下基层、路基土层中的渗流问题。同时还需讨论在车辆荷载的耦合作用下,沥青混凝土面层孔隙中的交变超孔隙水压对道路强度的影响,分析因超孔隙水压的存在,对沥青混凝土面层疲劳裂纹的形成原因和对寿命可能造成的影响。 此外,也要重视排水性路面的后期养护与维修。由于面层混合料大大孔隙率,路面在使用过程中,灰尘、杂物等堵塞空隙及车辆荷载作用将路面结构进一步补充压实是空隙缩小,引起路面排水功能降低。道路管理者应技术正确地判断并进行维护、维修,这样才能保证排水性沥青路面的功能正常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