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心驿站联班基础知识第9讲:联律通则之传统对格

 老榆树_yhgek 2021-10-05

转载于~联律通则。
《联律通则》中所列举的传统属对格式,主要是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
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相对于基本规则
而言,传统对格则是属于更为高级、繁杂的范畴,许多内容涉及楹联修辞学。在掌握了基本
规则之后,又懂得了传统对格,楹联创作、赏析就可以进入妙境。
(一)、传统修辞对格。
1、叠语对。“叠语”,是指同样词语,在句际间(包括单句联上下联,以及多句联分句之间)
重复使用、两两对举的修辞法。叠语对常用于古风题诗歌。由于楹联的对仗中严格禁止同字
相对,故上下联之间只存在如“之”、“其”、“而”等虚字在极少数情况下的同位相对(这三个
字上下联可以同位重字,其他字一般不可以);应用较多的情况是在句内自对中,含重字自
对的情况均为叠语对。使用叠语修辞法,把重要的词语及其所表述的重要的事物或观念,一
再反复出现,可以取得表达或呼应的效果,更有一唱三叹的效果,富有联语的节奏美。
例如,喻长霖题浙江杭州岳飞庙墓联:
有汉一人,有宋一人,百世清风关岳并;
奇才绝代,奇冤绝代,千秋毅魄日星悬。
联语以议论之笔,评赞有加,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岳飞一生精忠报国之“清风”、“毅魄”的缅怀
与仰慕,典切雅致。“有汉一人”,指三国蜀汉大将关羽。“有宋一人”,指南宋著名军事家、
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岳飞。“关岳”,一语双关,既指关隘、山岳,亦喻指关羽和岳飞。上联
两个“有”字,下联两个“奇”字,称首叠;只叠一个字,称一叠。上联“一人”两字、下联“绝代”
两字重复,称尾叠;叠了两个字,称二叠。
又如,杨振生题湖北省工会联:
与工同命,与党同心,京汉风雷犹在耳;
以会为家,以人为本,桥梁纽带总关情。
联语以叠语修辞手法起句,直奔主题,一目了然地揭示了工会组织的性质、宗旨。上联结句
“京汉风雷犹在耳”为烁古之笔,是对湖北工人阶级光荣革命传统的赞誉。1923 年 2 月 7 日,
在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湖北工人阶级所体现出的革命坚定性和大无畏的牺牲
精神,在中国工运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世界政治舞台。
下联“桥梁纽带总关情”乃切今之句,是对湖北省工会在社会全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肯
定,赞许之情溢于言表。上联两个“与”字、两个“同”字;下联两个“以”字、两个“为”字,均
为一叠,重复使用,令语意层层加深,其所表达的主题也随之灵动起来。
2、嵌字对。“嵌字”,是指将人名、地名、干支、事物等,分别嵌入上下联的某些位置上去,
进而构成一个新词,使之产生新的语义或情趣。嵌字修辞法的作用,在于能把作者表达的真
情实感或特别需要突出的字、词,巧妙地、天衣无缝地嵌入联语中,从而引起读者的格外注
意,增强楹联的艺术感染力。嵌字对是楹联创作中运用较多的一种传统格式,源于诗钟,其
格式繁多,如果连诗钟中的嵌字格也算上,有近千种格式。通常而言,按在联语中所嵌的位
置不同,主要有鹤顶格(即分别嵌于上下联的第一个字)、燕颔格(即分别嵌于上下联的第
二个字)、鸢肩格(即分别嵌于上下联的第三个字)、蜂腰格(即分别嵌于上下联的中腰)、
鹤膝格(即分别嵌于上下联的第五个字)、凫胫格(即分别嵌于上下联的第六个字)、雁足格

(即分别嵌于上下联的末一个字)、魁斗格(分别嵌于上联的第一个字和下联的末一个字)、
辘轳格(分别嵌于上联第一个字和下联第二个字,称一二辘轳;若嵌于上联第二个字和下联
第三个字,称二三辘轳;尚有三四、五六辘轳等,以此类推)、蝉联格(分别嵌于上联末一
个字和下联第一个字)、鼎峙格(此格限于七言联,一字嵌于上联第四个字,另两字分别嵌
于下联第一个字和末一个字;反之亦然)、双钩格(两个双音词拆成四个字,分别嵌于上下
联的首尾)、云泥格(分别嵌于上联第二个字和下联第六个字)、碎锦格(任意嵌于上下联内),
等等。运用嵌字修辞法,若所嵌字之词性不同,只要其组合句意切题,则视为成对,不必逐
字凿然在律。
例如,王闿运题浙江杭州曲园联:
曲径通幽处;
园林无俗情。
此联为集句联,上下联分别出自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之句,以及晋陶渊明《辛丑岁七月赴假江陵夜行涂口》诗中“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俗情”之句。
联语以鹤顶格嵌入“曲园”二字,可谓妙化天成。虽然“曲”与“园”二字词性不同,且“曲径”为
偏正结构、“园林”为并列结构,然只作整体名词视之,是也。
又如,张启序题汇源果汁集团联:
果海千村跨富路;
农家万户颂汇源。
万荣县不仅是笑城、磁都,还是盛产金苹果的地方。尤其是万荣县政府以一副朴实的对联赢
得汇源集团的青睐,最终在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迈出了招商引资的坚实一步,一时传为佳
话。汇源果汁生产基地的落户,无疑为万荣果业发展和果农致富注入了活力。联语为此而颂
之,充满了喜悦之情。作者采用嵌字修辞法,以押尾格嵌入“汇源”二字,且语意双关,既是
对汇源果汁集团的赞美,也是对汇聚财源之道的欣颂。此处不必纠缠于“富路”与“汇源”词性
结构有异,惟其组合语意切题,可视为成对之。
3、衔字对。“衔字”,是指联语中一个字衔接着一个相同的字,以增强语意的节奏感及其情
趣。清梁章钜在《浪迹丛谈?卷七?巧对补录》中所记述的:“'无锡锡山山无锡’之句,久无属
对,朱兰坡先生(清代学者)以'平湖湖水水平湖’对之。”此为一例。衔字修辞法,是把两个
分句紧密地缩合成一句,诵读时要在两个字之间稍作停顿,不能把两字当成叠音词连读。这
是衔字对与同字叠用的连珠对不同之处,即同字叠用所构成的叠音词中间不可以有停顿,如
“喜茫茫空阔无边”。
例如,叶征题浙江杭州四照阁联:
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
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
四照阁位于西湖西泠印社。“心心相映”,不藉言语,以心相印证,亦喻意气相投。联语平实
质朴,切景、切情,通俗而淡雅。上联之“山”与下联之“地”为衔字相接,与此同时,采用反
复修辞手法,遣“水”、“人”、“抱”、“传”等字在同一联句中再次使用,而音、义均无改变,
尤见其结构匠心。
又如,张大魁题贺新绛县命名为中国楹联文化县联:
济济一堂,丽日中天天作美;
芸芸千众,扬眉吐气气如虹。
联语清新明快,运用衔字修辞法,上联“天”与“天”、下联“气”与“气”相接,令语意递进,主
题深化。上联表述了当今联界的形势正如“丽日中天”,而这一切依赖于“天作美”,即天时地

利人和,“盛世兴联”的感慨呼之欲出;下联表达了广大联友“扬眉吐气”的自豪感,且正以“如
虹”的士气开创未来。
4、借音对。“借音”,是指借用某个字的音与本来不能相对的字成对。这在辞格上称为“借对”。
从语音修辞角度来说,亦称“借音”。
例如,唐李商隐《锦瑟》诗中的颈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联语中诗人以“珠”、“玉”自喻,不仅喻才能,更喻德行和理想,由此抒发自己禀具卓越的才
德,却不为世用的悲哀之情。上联“沧”字与颜色词“苍”同音,借以与下联“蓝”字相对。
又如,肖大志(达之)题佛教联:
不生不灭,不减不增,碌碌人间如梦幻;
无始无明,无常无尽,茫茫宇宙本空虚。
“不生不灭”、“不减不增”,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无始无明”、“无常无尽”出自《大乘
入楞伽经》。联语遣词工致,阐述、衍化佛法,诚如《金刚经》所云:“一切有为法,如梦、
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下联“茫茫”二字,借用与“忙忙”二字同音,而
与上联之“碌碌”相对,尤显工稳。
显然,善于运用借对修饰法,可为对仗工整增色,但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学修养。
除“借音对”外,还有“借义对”,即句中词语的词性和含义本非对仗或对仗非工,但借助该词
语的其它词性和含义,使之成对仗或使对仗更工。
例如,鲁迅《赠画师》诗中之首联:
风生白下千林暗;
雾塞苍天百卉殚。
此联句的创作背景正值南京国民党当局的反革命文化围剿,漫天白色恐怖,文坛百花凋零。
“白下”,乃南京之别称。诗人巧妙地选择了“白下”以喻示南京国民党当局,并借用“白”为颜
色词而与下联“苍”相对;以及借用“下”与“地”同义而与下联“天”相对。颜色对颜色、地理对
天文,工稳至极,令人叹服不已。
5、谐音对。“谐音”,是指利用语言文字同音或近音的关系,使一个字、词构成表里两层意
思,使之涉及到两件事情、多件事或两种内容、多种内容。谐音修辞法的作用,可以一语双
关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含蓄委婉,幽默诙谐,耐人寻味。
例如,明陈洽儿时与父同行,只见两舟一快一慢地驶于江中,父出句、子遂对句: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联语表面之意,似乎是眼前景色的描绘:两舟并行,摇橹的船速不如帆船快;八音齐奏,笛
声之清脆难比箫音之婉转平和。但,联语采用谐音修辞法表达了更深层次的涵义:以“橹速”
谐音喻指东吴都督鲁肃,以“帆快”谐音喻指西汉大将樊哙;以“笛清”谐音喻指北宋大将狄青,
以“箫和”谐音指西汉相国萧何,借以评论历史人物。上联谓三国的鲁肃不如汉初的樊哙,文
不如武;下联则谓北宋的狄青难比汉代的萧何,武难比文,起到了寓情于景的特殊效果。
又如,明文学家程敏政与其岳父李贤属对之联: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需梅。
此联采用谐音修辞法,令语意妙趣横生。“荷”谐音“何”,“藕”谐音“偶”;“杏”谐音“幸”,“梅”
谐音“媒”。李贤赏识程敏政之才华,欲招为婿,遂借案上之物即兴出句,以试其才智。“因

荷而得藕”,一语双关,既切景而写实,荷乃藕之花,藕乃荷之实,又寓意“因何得偶”之问,
且荷、藕二字为同偏旁字。而程敏政以“有杏不需梅”之对句作答,不仅切景而巧合天然,且
杏、梅二字也为同偏旁字,更是借谐音而示意“有幸不需媒”,即有幸蒙大人厚爱,以女相许,
小生愿为婿,无须托媒说亲。上下联珠联璧合,别有情趣,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6、联绵对。“联绵”,是指“两字相续,或以其形,或以其事,或以其声”相缀成义而不能分
割。此为修辞中的一格。其主要特点,一是组成联绵词的两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表
示一个概念,如“葡萄”是一种水果的名字,不能拆开来解释;二是组成联绵词的两字只有表
音作用,字形与词义并无必然联系,因而在古代书籍中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写法,如“犹豫”
也写作“忧豫”;三是组成联绵词的两字,多数有双声或者叠韵的关系,亦分别称“双声联绵”
(即两字声母相同,如“鸳鸯”、“玲珑”)、 “叠韵联绵”(即两字韵母相同,如“烂漫”、“缥缈”)、
也有“非双声叠韵”(如“葡萄”、“玻璃”),有的还同属一个偏旁,如“逍遥”、“磅礴”。在对联
创作中,联绵词必须与联绵词相对,其词性相同尤佳,但也允许词性不同。
例如,邱菽园题缅甸仰光孤屿园居联:
芳草密粘天,缥缈楼台开画本;
轻鸥闲傲我,苍茫烟水足菰蒲。
联语描绘孤屿园的美丽景色,突现清远之画境,悠闲之心境,流露出怡然自乐的感情。“画
本”,绘画的范本。宋陆游《舟中作》诗曰:“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菰蒲”,茭白和
香蒲,借指孤屿园。上联联绵词“缥缈”与下联联绵词“苍茫”相对。
又如,刘邻初(敬舆)题江苏扬州贺园云山阁联:
宛转通幽处;
玲珑得旷观 。
联语以凝练的笔触,描绘贺园幽美、清旷之胜,抒发怡然、豁达之情。上联联绵“宛转”属动
词,下联相应之联绵词“玲珑”属形容词,但仍可视其成对。
7、互成对。“互成”这一修辞格式,首见于唐弘法大师《文镜秘府论?二十九种对》,其将“互
成对”与“的名对”(即同类词语之工对)进行对比,指出“互成对者,天与地对,日与月对,
麟与凤对,金与银对,台与殿对,楼与榭对。
两字若上下句安之,名的名对;若两字一处用之,是名互成对,言互相成对也。”前人将互
成对与同类对等同看待,应当引起后人的重视,所以,我们将同类单字连用且自对,然后上
下联对应位置,只是上联或者下联各自相对,上下联词性不一定相对,规范地称其为互成对。
如“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中,上联“日月”同类词,互成对,下联“山河”,同类词互成对。
而不能理解为,日月,山河,上下联互对。
例如,魏定南题湖南临武学署联:
闲地却逢忙世界;
冷官偏有热心肠。
联语以“闲”与“忙”、“冷”与“热”,互为反衬,且互成对,谐趣其中。“闲地”,闲散之处,此
指学署。“冷官”,冷落的官,喻职位不重要。上联用“却逢”一转,突出“闲地”个中之意味;
下联用“偏有”一词强调“冷官”热爱事业的高尚情操,主题鲜明,耐人赏玩。“世界”与“心肠”
则为同类单字连用。“世界”一词原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广宇悠宙,来自释家经典,宇为空间,
宙为时间,并列关系;二是指环球,是偏正结构。
此处循前者之含义,“世与界”互成对,“心与肠”互成对。
又如,端方题湖北武汉黄鹤楼联:
我辈复登临,昔人已乘黄鹤去;

大江流日夜,此心常与白鸥盟。
此联为集句联,上联出自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首》、唐崔颢《黄鹤楼》;下联出自南朝谢朓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宋黄庭坚《登快阁》。“白鸥盟”,典出《列子?黄
帝》,相传海上有好鸥者,每日从鸥鸟游,鸥鸟至者以百数。其父云:“吾闻鸥鸟皆从汝游,
汝取来,吾玩之。”次日此人至海上,鸥鸟舞而不下。其实白鸥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那片
净土,当世俗的杂念悄然来袭,它就将鼓翼而去,带走人生全部的诗情画意。用心与白鸥为
盟吧!总有一天你能明白这人世幸福最简单不过的奥秘——留住了最初的那片纯净,也就挽
住了最终的那份安宁。我想,这就是联语所要表达的主题。联语采用互成对之传统修辞格式,
上联的动词“登临”互成对,下联的名词“日夜”互成对,而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形容词,体现
对格词语的词性可以从宽处之。
8、交股对。“交股”,是指上下联中的两对词语在不同的语法位置上交错互对。交股修辞法,
刻意避开整齐、均衡、雷同的词语形式,使上下联词语别异,形式参差,错落有致,产生活
泼多变的优美辞面。
又如,李群玉《杜丞相宴中赠美人》诗中之句:
裙拖六幅湘江水;
鬟耸巫山一段云。
上联“六幅”、“湘江”分别与下联“一段”、“巫山”,不是依次相对,而是交错相对,达到了词
语形式新颖、灵动的效果。
再如,黄鹤楼涌月台联:
曾是当年觞月地;
而今又作上台人。
联语咏怀胜迹,读罢彷佛身临其境,面对滔滔东去、万古如斯的大江,极目“月涌遥天漾白
波”之景色,不禁追昔抚今,而引发沧桑兴替之慨。初略一看,“曾是”与“而今”、“当年”与“又
作”何以相对?细辩之,方察此乃采用交股修辞法,以“曾是”对“又作”、“当年”对“而今”是也,
交股则不以对应衡量。
交股对,最大特点是,还原后,结构相对,意不改变如
乡歌一曲频催泪=
千盏芳樽不解愁
还原
乡歌一曲频催泪=
芳樽千盏不解愁
喝下汤一碗=
忘空万缕情
还原
喝下汤一碗【云诗】=
忘空情万缕

阅古增诗力=【云诗】
入冬梅朵题
还原
阅古增诗力=【云诗】
入冬题梅朵
还原后
意思没变吧,结构也对。
9、转品对。“转品”,即转类,是指凭借上下联语的条件,字词由一种词性转变为另一种词
性而用之,其意义也随之变化。转品修辞法也是常用修辞手法之一,其作用在于增加联语的
意象,在感觉上有惊人的一新。一句古诗“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绿”字即为转品修辞之
成功范例。“绿”原本是形容颜色,其词性为形容词,诗句中转变作动词使用。据说王安石当
时写这句诗时,曾用过“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寻常意义的动词,最后才在一闪念
间,想到这个“绿”字,果然效果非同凡响,成为千古之一绝。运用转品修辞法时要注意合乎
情理,符合事物的特性,尽可能地使之具体化、情趣化。
例如,集句联:
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
上联集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下联集自西汉刘向《说苑?贵德》。上联“解衣”
之“衣”、“推食”之“食”均为名词,而“衣我”之“衣”、“食我”之“食”皆转变为动词,其义即“予
我穿”、“予我吃”。下联亦然,“春风”之“风”、“夏雨”之“雨”均为名词,而“风人”之“风”、“雨
人”之“雨”皆转变为动词,其义即“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比喻及
时给人教益和帮助。通常情况下,由名词转变为动词时,会改变读音,如联语中第二个“衣”、
“食”、“风”、“雨”,就都要改读去声。
又如,康有为挽刘光第联:
死得其所,光第真光第也;
生沦异域,有为安有为哉。
刘光第乃“戊戌六君子”之一,变法失败后英勇就义,康有为撰此联挽之。作者将自己的名“有
为”和逝者的名“光第”巧嵌联中,进而采用转品修辞手法,衍义成文,构思颇为奇特。上联
第一个“光第”指刘光第,第二个“光第”指光耀门第。当刘光第的灵柩运回四川富顺家乡时,
沿途百姓结队相送,父老乡亲家家执香祭奠,人人戴孝痛哭。这是史实,是对志士仁人的崇
高评价。下联第一个“有为”指作者自己,第二个“有为”指有所作为。“安有为哉”,几多醒世
的反思。词性的悄然转变,令联语形式别开生面,感情真挚深沉,给人以回环跌宕之感,确
为佳作,大凡成功的联家大多都是善用“转品”的高手。
10、当句对。“当句”,是指在上下联各自的联文中,一些字词或句子与另一些字词或句子各
自成对。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有“于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之说。当句修辞法,是
古今联家乐于运用的一种格式。它起到了其他文体中所没有的独到作用,突破了对联单纯的
上下联对仗的局限,拓宽了对联创作的思路,活跃了对联字少意广的表现形式,加强了联语
的渲染力。当句修辞法中也有工对与宽对,尤以宽对更具魅力。从具体的字词或句子自对情
况来看,当句修辞法一般可以分成三种,一是联中自对式,即在多分句联中,两个分句以上

自对,亦可称语句自对;二是句中自对式,即在一个分句中,两个词语(包括词和词组)以
上自对,亦可称词语自对;三是词中自对式,即在一个词语中两个字以上自对,亦可称字词
自对。从全联整体对仗工宽的角度来看,当句修辞法一般也可以分成三种,一是兼用相对式,
即当句自对,上下联也相对。二是宽松相对式,即当句自对,但上下联之间在词性及词性结
构等基本对仗要素上基本不相对,甚或完全不相对。这种形式在多分句联或长联中尤为普遍。
三是不相对式,即一些比较特殊的破律式自对。
例如,袁金铠题辽宁辽阳魁星阁联:
时势慨风云,问意态如何,俯槛眼开,应想象一塔凌云,千山拔地;
奎光焕星斗,赖文章不朽,登楼心赏,莫忘怀瑶峰墨宝,衍水诗篇。
联语雄浑绮丽,情景交融,上联描绘壮丽的景色,画意浓郁,下联展现绚丽的文彩,诗情淡
荡。此联结尾两个分句采用当句自对修辞手法,上联之“一塔凌云”与“千山拔地”成对;下联
之“瑶峰墨宝”与“衍水诗篇”成对。但,上联之“一塔凌云”与“千山拔地”为主谓宾结构;而下
联之“瑶峰墨宝”与“衍水诗篇”为偏正结构,完全不相对。所以,这是宽松相对式的联中自对。
又如,张登洲题运城市联:
后土补天,西侯燃火,尧舜禹千年盛赞,自古文明根祖地;
南风策马,武圣扬鞭,农工商一路先行,当今华夏代言人。
联语平淡中见深意,上联浓缩运城历史人文之精萃,下联讴歌运城现实发展之魅力,遣词缀
句透着一股气势、豪情。其中,“南风”、“武圣”,似一词双意,引发人们的联想,如“南风”、
“武圣”既分别指与运城历史人文相关联的《南风歌》、关羽故里,又指当代运城著名企业、
品牌之名称,可谓切地、切景、切事、切情。此联之起句两个分句,既为当句自对,上下联
之间也相对,属于兼用相对式的联中自对。
再如,王澄川题岳武穆联:
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大丈夫当如此矣;
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小朝廷岂求活耶。
岳武穆,即岳飞,南宋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岳飞在奸臣秦桧等所编织的“莫须有”罪名下,
含冤而死,临死前,他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这是悲愤的呼喊!岳
飞以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坚持抗金的正义斗争,其精忠报国之业绩为人
们所传颂。联语枯劲有力,颇为警切,饶有生勍之气,尤其下联中“南人归南,北人归北”
之句,本是秦桧所言,当以变徵之声歌之。此联从表面上看,上联一、二分句“为臣死忠”、
“为子死孝”,下联却对之以“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似乎词性、结构、节律不工,还犯了
对联格律中不规则重字之忌,但,若以自对视之,它却又非常工整,所以,其实质还是一种
比较特殊的自对格式,是一种运用了当句自对修辞手法的规则重字。显然,这是特殊破律式
的联中自对。
11、鼎足对。“鼎足”,是指三个句子排比对举,鼎足而三。严格而言,这一修辞格式并不符
合骈偶的基本定义,惟有以一出句两对句来解释。但是,既已习成对格之一,亦别具一格。
例如,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
道西风瘦马”三句,每句都是三种景物,词性及句式结构相同,语义平行并排而叙,对仗工
整,形成“鼎”立之势。
又如,马致远《夜行船?秋思》中的“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
用鲜明的对比色描写作者隐居尘外的清幽环境,构图别具匠心:绿树青山本来一近一远,层
次分明,但一遮屋角,一补墙缺,便象四围遮挡红尘的屏障,将自己严严实实地封闭在竹篱
茅舍之中,成为隔绝是非名利的小天地。此三句同样采用鼎足修辞手法,收到了完美的艺术
效果。

必须指出的是,在楹联创作实践中,真正三句成独立一章的极少,而往往是以“鼎”对“鼎”用
之,即以三个词组属句缀偶、排比自对的形式出现,如世传名联“花好月圆人寿,时和岁乐
年丰。”
又如,傅山(青主)联: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此联为清代名士溥山所题。作者是画家,也是诗人。此联恰似一幅素描风景名画,其意境引
发人们无尽的遐思。潇潇竹雨,阵阵松风,人在其中,完全沉醉于琴声、书香之中,沉浸在
自然与人共同营造的美妙境界之中,这是一种练达、超脱而又隐逸的人生。鼎足修辞法之艺
术魅力可见一斑。
12、流水对。“流水”,是指上下联在语意上有先有后,相承相接。流水修辞法的基本特征就
是上下联之间语意连贯,语气衔接,不可分割,不能随意颠倒,似水顺流而下,构成承接、
递进、转折、选择、条件、因果、假设等关系,
如:
王之涣《登鹳雀楼》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目的关系,为了看得更远,你要更上
一层楼。上下联不能颠倒过来。
如:
毛泽东《和郭沫若同志》之“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因果关系,一般上下联可
以颠倒过来。可以前因后果,前果后因。
还有,目的关系,可以先目的后行为,也可以先行为,后目的。以及选择关系等等,这些逻
辑关系时讲过。
可见,流水修辞手法不求形式上的严格工整,而注重联语一气呵成,语意自然连贯,如行云
流水,以达到妙韵天成之艺术化境。
由此可见,我们用流水对时,也不用去考虑出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也就是出句用了比
喻,借代,用典,什么的,我们对句可以不去理会,因为出句对句是一句话,出句用了,对
句也就用了。当然能做到跟出句一样修辞手法更好。
流水对,上下联,是一句话分两句说。上下联合成一个单句,或者合成一个逻辑关系复句。
所以对句后一起划分句子成分,不能上下联分开划分句子成分。
特别是单句流水,上下联,有时句子成分不是相对的,而是承接出句的。如:出句状语,对
句宾语,出句主语,对句宾语等等。
如:
我在桥头盼=【云诗】
你从异地归
我 在桥头 盼 你从异地 归
主 状语 谓 宾语
对句都是宾语,是盼的内容。
如果不好理解,可以当“兼语”理解。(不一定是兼语,只是怎么好理解,怎么理解)

我 在桥头 盼 你 从异地 归
主 状语 谓 兼语 状语 谓语
合起来是兼语单句。
出句是主语谓语,对句兼语谓语宾语。
这样划分才是流水对
如果分开划分
我 在桥头 盼=【云诗】
主 状语 谓
你 从异地 回
主 状语 谓语
这样分就是感觉正对,而不是流水对。
显然应该是:
我 在桥头 盼 你从异地 归
主 状语 谓 宾语
或者:
我 在桥头 盼 你 从异地 归
主 状语 谓 兼语 状语 谓语
所以说流水对,是一句话分两句说,倒过来,就是上下联合成一句话。这句话可能是单句,
也可能是某种逻辑关系复句。划分句子成分,要上下联一起划分。
如:
昨夜做一梦=【云诗】
伊人回故乡
〔昨夜〕‖做|(一)梦 伊人回故乡
状语 谓语 定语 宾语 宾语从句
伊人回故乡是补充说明梦的,是宾语从句。
上下联同样合成一个单句。
再如:
独立斜阳下=z
欲寻一个家
这是一个流水对,上下联顺承关系复句,省略主语。
(我)独 立 斜阳下 欲 寻 一个 家
主语 状 谓 补语 状 谓 定语 宾语

再如:
纵使饱尝饥冷苦=【云诗】
依然不卖空闲书
纵使〔饱〕‖尝|(饥冷)苦/依然〔不〕‖卖|(空闲)书
连词 状语 谓语 定语 宾语 / 状语 谓语 定语 宾语
【连词不做句子成分】
上下句合成一个让步关系复句。同
“纵使饥寒书不卖[扫冢人] ”是一样的。
其他逻辑关系流水对也是一样。
楹联的创作离不开修辞。从语言学角度来说,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人们在上千年的对偶修
饰实践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纷繁复杂的形式变化,由此而形成了数量可观的具有特定结构、
特定方法、特定功能,并为社会所公认,符合一定类聚系统要求的言语模式,即传统修辞属
对格式。《联律通则》所列举上述十二种传统修辞对格仅是其中主要的、常用的一部分。除
此之外,还有许多灵活多变、多趣多姿的修辞手段和方法,如语音修辞中的同音、异音、押
韵,文字修辞中的析字、镶字、同旁、顶针,词语修辞中的回文、用典、成语,以及语法修
辞中的设问、对比、比拟,等等。所有这些,始终都是修辞意义上的对偶辞格。其中,有些
是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学上“词性与结构相对”规则,但也有许多并不能用简单的“词性与结构
相对”来概括。正因为如此,《联律通则》从楹联修辞学的角度,对传统修辞对格在对联文体
中的应用作出了“从宽”的明确规定,即在运用传统修辞对格时,若出现与现代汉语语法学角
度的“基本规则”不相吻合的情况时,那就认可传统辞格,放宽“基本规则”,从而对传统的对
联创作手法进行了全方位的继承。这就是制定《联律通则》所坚持的“开承性”原则。
所谓“从宽”是与现代汉语语法学角度的“基本规则”相对而言的。“从宽”并非“出格”。事实上,
通过对上述一些传统修辞属对格式的解析,我们可以感悟到“从宽”之难度更大、要求更严,
当属更为高级、繁杂的层次,诚如现代学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说的“愈能使不类为类,
愈见诗人心手之妙。”按“基本规则”撰联,“从法而入”,在形式上固然工稳,但过于拘谨、
呆板,往往束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充分表达。而善于“从法而出”,纯熟地运用传统修辞属对格
式及其修辞技巧,并拥有丰富的语藏,得心应手地掌握属文缀偶的词法、句法、对仗种类,
乃至节律的调控,便可以进入汇古通今的境界。这才是楹联创作的最高境界,即化境。综合
上述,楹联的创作实践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首先,初学遵守基本规则,所有对联知识从打
基础开始,学会对对子,称为“常境”;其次,知晓古今,能独立创作出对仗工整、声辨律清
的佳联,称为“妙境”;第三,则为“化境”。这是个“先从法入,后从法出”的过程。这也是制
定《联律通则》所坚持的“层次性”原则。
今天就讲到这里,下讲我们学习平仄放宽条例,词性放宽条例,对联禁忌等。
作业
开心驿站联班基础知识九讲作业
学号网名 【 】必须填
一,分析下面对联,指出是那种传统对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