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散原创】张惠质作品 | 小镇药师

 梅雨墨香 2021-10-05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吴山镇街南头比较繁华,各种店铺、餐馆鳞次栉比,而街北头就略显冷清,但街北头有家药店却很显眼——百草堂大药房。我每次看到悬挂在一栋二层小楼中间的绿底牌匾上的明黄色的“百草堂”三个字时,就会想起初中时学过的一篇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百草园可是我儿时向往的乐园。记得在吴山中学读书时我就曾给我们班级的黑板报取名为《百草园》。百草堂的中药材自然是来自于大自然的百草园,像何首乌、覆盆子、桑葚、皂角等都是中药材。少年鲁迅为了寻找人形的何首乌就毁坏过百草园的泥墙根。我想,给这家大药房取名为百草堂的人——应该也是喜欢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吧。

百草堂大药房店主李静,我俩是好友。李静这名字很大众,有不少同名者,吴山这个不大的地方就有好几个叫李静的。我喜欢叫她方蜜,感觉亲切。她本名李方蜜,方,是她的辈分。她说上小学报名时老师说她的名字有点土里土气,于是为其改名为李静。亲近的人都还叫她方蜜,以致不少外人还以为她姓方呢。我倒是觉得“方蜜”这个名字好,真是人如其名,她为人方正,脸上又总是洋溢着甜蜜的微笑。

方蜜本是我好朋友金卓的朋友,她家和金卓的单位——吴山税务所只隔条马路,我常到金卓那玩,一来二去我们也都熟了,熟了之后,时而会去她家聊天,偶尔也蹭饭。她会炕腌菜饼和红糖饼,外焦里嫩,有咸有甜,很好吃。她常笑着和我说,这是她妈妈留给她的祖传秘方,一般人来她是不会亲自动手做的。一锅红薯稀饭,一大盘饼,再加上她自己做的豆瓣酱,那可真是人间美味。我和金卓每次都吃到撑。

其实方蜜初中和我同是吴山中学的上下届,只是那时候彼此不相识。的确,人和人的相识相知真是要讲究缘分的。

方蜜初中毕业没有继续读高中,因为那时农村的孩子只要上了中专就能转商品粮户口,吃国家供应粮,最主要是包分配工作,从此能端上铁饭碗。她考了两年都未达中专线,因家里经济困难,她父母不让她继续读高中。那年我也是差十几分没考上中专,而选择了读高中。好在我爸妈也只是说说,并没逼我复习考中专。

女孩子大了不上学,家里自然想到要给她寻个好人家,那时还没兴起打工潮。经人介绍方蜜与吴山镇上的小刘相识,现在我们都叫他老刘。他俩是先成家后立业。方蜜娘家在农村,老刘家虽在镇上,但家庭条件也不好。当我问起当年老刘的家境时,方蜜笑说,一个字——穷。结完婚,他们就被分家另住,衣食住行都得自己打理。为了生计,他俩从小本生意做起,卖过早点,贩过猪,还做过小磨麻油,可这些小生意一直都没什么起色,只能糊口。

方蜜有个舅舅当时在安徽省医药管理局上班,1997年,他帮方蜜在安徽省医药学校(现在是安徽省中医药大学)的函授班报了名。那个时候她大儿子已上小学,小儿子刚上幼儿园,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函授班集中上课时,她就早出晚归,白天去学校听课,晚上回来先马不停蹄地做完一堆家务,安顿好两个孩子,再抽空看书学习。

既要上学,还得挣钱养家。于是她边上学边做起收购中药材的生意。一有空闲她就跑到田间地头,拿出书本对照着寻找中药材。农村野地里能做中药的花草挺多,比如,野生的小蒜,不仅好吃,小蒜头还是一味好药,学名薤白,有宽胸理气的功效,是治胸壁的主药。还有像夏枯球、半枝莲、女贞子等都是上好的中药。她把寻来的药草挂在自家门口,并在旁边的小黑板上写着收购信息,便于附近的老百姓辨认采摘。每到逢集,来卖草药的老百姓络绎不绝。她去上课时老刘就在家看娃,并收购。

那几年,她收获挺大,不仅修完了学校规定的课程,还在田间地头认识了许多野生中草药,收购了大量中药材。那时她家的中药材收购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不仅自己家有了较好的收入,还大力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着实给老百姓带来了不少收益。

她把这些收购来的中药材加工成半成品,再送到镇上和城里的一些医药公司,最远送到亳州中药材市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市场。她从医药学校函授班毕业后,不仅继续去亳州卖中药材,还从那里买回其他中药饮片送到当地各大中药房,同时也在家里做起了零售生意。她家的中药材生意越做越好,家里的生活条件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这样的日子好景不长,方蜜被举报了。

那年,县药监部门下来检查,她家因证件不齐全,被罚款五千元。那时,五千元对谁的家庭来说都是个天文数字,我们那会儿上班工资每月才几十块钱。她和老刘东拼西凑交了罚款,家里又一贫如洗。后来在县药监局培训和指导下,他们申请了“百草堂大药房”经营许可证,方蜜也是在那个逆境的时候,暗暗下定决心要活出个人样来。她准备考执业中药师资格证。那年她已近四十岁。

有一次我去她家去买药,她披头散发地坐在条桌旁,痴痴地盯着一本书发呆,我站到她面前,她也愣愣的没说话。我翻了一下那本书——《中药学》,全都是要记要背的内容。2003年9月,百草堂大药房正式挂牌营业。她一边打理着药房,一边看书备考,常常整夜整夜不睡觉,人也憔悴了许多。

功夫不负有心人。

2004年,她终于拿到了执业中药师资格证,请我们下饭店大吃一顿以庆贺。她成了县里为数不多的中药师之一。我女儿也是学医的,我常和她说,你要以方蜜阿姨为榜样,认定目标不放松。

为了买药人能更好地问诊买药,2005年,她请来了老中医邓宗立先生在店里坐堂。方蜜又开始了拜师学艺的生涯。她白天跟着邓老先生学习把脉看病,抄处方,晚上再翻开书本对照着找出药方上开出的每一味中药,并抄录该药物的功能主治方法。日积月累,这为她日后看病开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她跟邓老先生学习中医看诊时,又有好消息传来——国家出台了扶持中医的惠民政策。她积极报名去安徽中医学院进修学习,主要在中医学院的妇科室跟师学习。她一边在店里跟着老中医邓老先生学习望闻问切,一边在中医学院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学习。她的中药学和中医看诊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也为吴山当地的居民,尤其是女同胞带来了福音。

我初认识方蜜时,她的药店没有名字,两间不起眼的小平房,有些破旧,屋子里放了好多装有中药材的蛇皮口袋。那时我和她不太熟,并不知道她是怎么卖药的,竟然连柜台都没有。前些年,她和老刘把原来的两间破旧的平房拆了,在原地建起了两层小楼,装修一新,还专门定制了几组枣红色的盛放中药的柜子,一个个小抽屉上贴着各种中药名称,一抽三格,入柜的中药饮片已有400多种,还有一些冷药(不常用的药),合计大约有1000多个品种。店里还添置了一些放西药的玻璃柜台。一楼药房,二楼住宿。家里敞亮了许多。他们重新做了绿底黄字的“百草堂大药房”的牌匾,横挂在一楼和二楼中间,气派得很呐。

现在卖药可不像以前一手交钱,一手交药那么简单了,一切正走向规范化。药品进回来以后,首先要在省药品网络远程监督管理平台上进行采购、验收、入库等记录,然后卖出也要有出库记录,还有日日清帐,月月报账等琐碎工作,哪一样能离开电脑呢。面对新的局面,新的挑战,方蜜又开始元气满满,继续充电学习。还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对于善于挑战的人来说,这也算不了什么,方蜜又拜师学习,很快也就得心应手,应付自如了。

老刘看老婆越来越优秀,心里总是不服,憋着一股劲儿,定要与之比个高低。前不久,听说他也考得了执业中药师资格证。他们在镇上又开了百草堂大药房连锁二店。她大儿媳在他们的辅助下在长丰北城开了一家连锁三店。老刘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独自一人在长丰双凤开了连锁四店。

十几年前,我因工作调动离开了吴山,但每年都要找借口回去几次,吴山总在我梦里哦。每次回吴山我都要在方蜜家住上一两天。

今年暑假因疫情不能出远门游玩,一个假期都宅在家。开学前我忍不住又溜回了吴山。

方蜜在厨房炕着腌菜饼和红糖饼,我搬个凳子坐在旁边,和她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着。一会儿外间有人来喊买药,她洗洗手又去和买药人和声细语地交流。此时,铁锅里的饼已溢出了香味。


作者简介:张惠质,合肥市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鸭绿江》《西散原创》《文学百花苑》《青年文学家》《参花》等报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