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心见性

 旮旯二爷 2021-10-06

明心见性”是怎么一回事,这个词指代的是什么呢?

心是什么,性是什么,道是什么,体用又是什么?

其实我关心的并不是这些“名字”,因为名字、意义、解释并不是事物本身。

我看过一堆古人、今人的解释、体会,这些东西我翻来覆去看了至少十年,但这不重要,因为那不是我的本分。

就像我的呼吸一样,它不需要被意识来定义、理解,它不需要专家、伟人来注释,不需要我自己来定义、理解,它就这样,你说它是真是假?都不是,任何加诸其上的定义,都与它无关,它只是如是,如是而已。

意识中那些知识、经验、见解、记忆,远没有那么重要,它们只是影子,而不是心、性所要指代的“真相”,如果存在有这个终极“真相”的话。

甚至可以这样说,现阶段障碍我们当下如实观察的,即是这个心里的声音,即是我们妄认这些“信息”为真实、真相。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论你知道多少圣贤、大德、先知、导师的言论、见解,这些意识层面的解释都不究竟,它们只是指路的标志、路牌。

就像一切关于苹果的描述,都不是苹果本身一样。

我的的确确不知道意识的源头是什么,我没有真正见到终极的真相、绝对的真理。

哪怕我可以建立种种理解、体系、范式来假设,来探索、描述,但那都是基于过去,基于已知,受限于时空的产物。

但终极的意思,即是超越一切。而思想却受限于时空,它仅仅是过去已知的集合,它无法认知超越其本质的任何事物,它只能在已知的范围中理解一切。

科学所要探寻的终极真相、绝对真理,即是所谓的“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即是为了这个最终的答案,这便是此处心、性所要指代的。

明心见性指代的这件事,直白些讲即是圆满明了世间一切存在显现的根源、真相,至于心、性是一个,还是指体、用两方,这还是意识分别上的事,我们需要的是证明,用黑话讲是明了、顿悟、亲见、亲证。

所以我们应该清楚,这个“明了”、“亲证”不是说意识层面的“知道”,因为“知道的”是过去的内容,是记忆中的死物。

当我们说我们知道,代表的是我们曾经经验过某事,而非当下行动。

唯有当下亲见思想的本质,才晓得意识中的这些内容都是戏论

那么最终的真相是什么呢?

如果世间只剩我一个人,难道我便无法自己践行到“明心见性”吗?

这件事最终难道靠的不是自己吗?

我偷个懒,把自己以前胡说的闲篇放在这里,希望能抛砖引玉,给大家带来点启发:

禅宗记载中一般所讲的开悟,严格来讲都不算真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总体来说多为解悟,更进一步者或称之为初悟。

简单来讲,行人一念反观,息心入静,契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现量,若能于此一段不可思议、无思无想、无形无状中打开宿慧,便可得一妙悟,同时也会体验到相应的觉受,或一念清净,或一念生信,或一念契理,或一念得乐。

然而行人到此犹属解悟,而非初悟。

若能一念反观,照见无生,现证我法二空之实相,于此根尘脱落,能所双亡处“悬崖撒手,自肯承当”,才是“绝后再苏,欺君不得”之证悟。

诸位看到这里,万不要去寻思、搬弄、执着这不思议处,否则此处旋即翻成顽空窟子、无记坟场。

需由此不思议方便处,念念无住,如实观照,如实知自心。

说是不可思议,但非不能思议,因为行人于此当下并非变成土木金石,恰有一了了灵知,照天照地。

灵知非能非所,离名离相,非有无增减生灭动摇可描摹,非只念念间一空白可拘,实乃无时不显,无处不在,遍界总总一个归处,念念生灭来去之源头。

此空白现前之方便,譬如浮云散去,霞光透出。须知浮云来去从不碍着光明,光明亦不因浮云遮掩而或有或无,或增或减。扩而充之,此理即是一切有念无念、有想无想、举止施为,于道体皆不曾染净、增减、生灭,故此念念之间一空白只是浮云散去之景,非是那无量霞光之体,诸位万不要错认。

上面的话讲出来便落于说理,大家一看便罢,关键在于向自家身心上实践。不独于静中见,亦要于动中见,时时见,处处见,事事见,见个什么呢?念念之间即是无念,但我们却非如木石般无知,当下正有一昭昭灵觉照天照地,试问这能知能觉的作用究竟从何而来,终是何物?念头正起时,此作用可曾随生?念头正灭时,此作用可曾随灭?一切起心动念、举止施为,无论入静打坐、吃斋念咒,勾心斗角、打家劫舍,可曾离此作用,可曾增减此用?我们无梦无想时,意识分别休歇时,此作用何在,是有是无,可曾断灭?

换个洋气点的话头,我们还是个受精卵的时候,大脑也没有,心脏也没有,就一个细胞在这,那能知能觉的作用在哪里?这个作用可有来去?

其实这些问题不是要你用思维来作答,而是藉由我们当下对这些问题的无比好奇、专注、观察、深入,亦即宗门所谓的疑情,赤条条的进入那浮云散去之境,于这无何有之乡一念相应,亲见无为消息。

或有前人示出,这正是大道作用、法身功德,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说是灵光却非同世间所谓的光明相,因为无论是心是物,一切诸有显现无不赖此,便假名叫个灵光,实则是不可思议。

但这些名相并非真正答案,只是古人向上提持施设之方便,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诸位不要止步不前。

不过于常人而言,若能于此不增减、不动摇的功能、作用信的真、认得清、舍的尽、把的定,则三教之经论可解,宗门之公案可尝,此生亦算是有个安身立命的受用。

但这只是初步于有为中见个无为消息,还不算“理则顿悟,乘悟并销”,甚至连初悟也只勉勉强强,诸位若留心公案,应知古人脚跟点地的“悟”,总不离禅定功夫、闻思修慧以及事上磨练的基础,能够转化身心,不再为此生气禀所拘,超越一层障碍,方能化此障碍为一层受用,层层超越,直下到底,才是大丈夫、真道人,而非知晓这些道理,说的天花乱坠可以替代。

单凭一个“就体消停”,实是不甚得力,应当百尺竿头,奋力向前,继续深入,绵密参去,于动静不生,前后际断处更著精彩,总要在万缘之中,透顶透底,打成一片,才称的上半句归家稳坐。

诸位也莫要执个虚无空白便止,贬向无生国里便住,道声不知不识便罢,若有一念游移不定,更当疑著是谁见这个,这个从何而来?一物一理不穷,便觉背后更有根元,何敢止步不前,自谓见道?

若不信者,请问当下种种分别历历在目,正有一了了分明的觉知功用当面,请问谁来觉知,谁被觉知?见否彻否,作得主否?呸,做个鬼的主,万法尚未归一,莫要以为自己明心见性,大事了毕。

是故到此宗门业内称之为暗里点头,暂且以之为诀窍,时时提撕,念念觉照,亦合观心法门,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如经中云:“刳其正性,除其助因,违其现业”,总是守而勿失,不舍不忘,久久行去,始有透顶透底的彻悟时节。

如古人中自有一悟到底的尊宿,但并非人人有此根基,于是三关、十牛等剖析繁兴,总归是前人慈悲落草,一为后人能信,一为鞭策后人。

因此初悟的力量不够,没有到无住生心的风光,解脱身心、理事的分别,没有能所双泯、理事双融的自在,便谈不上任运随缘的慈悲妙用了。

故而更需入世磨炼,受得一分磨炼,显得一分道力,所谓“苟非至德,至道不凝”,公案中大德每每悟道后或隐迹、或随侍、或行脚数年乃至数十年,其中道理亦是如此。

更不用说绝大多数的“悟”只是解悟,偶然间一念通了,某个道理突然明了,乃至感觉内外通透,好不舒服,但把那背后根元当面错过,只抓着从中出生的种种觉受、境界、道理不放,错过大事,甚为可惜。

宗门至今,可称祖师的大德,亦不过数十,相比有记载的悟者,已是百里挑一,虽有许多尊宿能够见齐诸佛,但不是老佛爷那个圆满之悟,亦不算是禅宗真正所宗的彻悟,虽然大道一致,功用无殊,但个人那力有迟速广狭,量有大小深浅,遂读灯录、公案,不可把个“悟”字浅尝辄止,一概而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