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辞赋的基础创作之组词

 关东老圃 2021-10-06

词是构成一篇文章的基本细胞,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关于此的分类相差不大,都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

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其作用是表意。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无论现代汉语还是文言文,实词都占绝大数。

1、名词

名词,古称物类,指万物的名称,可以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等等。在文言文特别是对仗句子中,往往将类别分的很详细。这里例举小分类。

颜色名词。

表颜色的名词,赤橙黄绿青蓝紫等。我们倡导用词多样化,同一个名词,尽量用多个名称。

红色,表红色的词还有丹,赤,朱等。另外,也可以借用有显著色彩的事物来表示颜色,比如、嫣红、深红、水红、橘红、杏红、粉红、桃红、玫瑰红、铁锈红、橙红、杜鹃红、枣红、绯红、殷红等等。古诗文中表示红色的句子数以万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曹植《洛神赋》中: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屈原《天问》中:

红壁沙版,玄玉梁些

白色,别称皎、皓、皑、皔、皙、洁、素等。白色又分,有斑白、洁白、莹白、蜡白、素白等等。由黑色、白色及由黑白调和的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系列,称为无彩色系,也称为中性色。中性色主要用于调和色彩搭配,突出其它颜色。诗词歌赋中均会用到中性色,特别是黑与白所代表的的象征意义,《楚辞》中就有很多白色的句子,例如: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屈原《离骚》

白蜺婴茀——屈原《天问》

逢彼白雉——屈原《天问》

安能以皓皓之白——屈原《渔父·屈原既放》

白薠兮骋望——屈原《九歌 湘夫人》

白玉兮为镇——屈原《九歌 湘夫人》

青云衣兮白霓裳——屈原《九歌 东君》

乘白鼋兮逐文鱼——屈原《九歌 河伯》

除了辞赋,诗词中也有很多用到白色的句子,如“白云明月吊湘娥”等等。根据查询结果显示,古诗文中,一共有四万句写到了白的句子,仅唐代,就达八千多句。相对来说,黑色仅三千余句,而灰色则更少。古诗文中灰,通常侧重于“粉尘”的物体概念,而极少表示颜色。同样,也有用显著色彩的事物来代表颜色,如雪白、月白、葱白、蜡白等等。

绿色,除了深绿、墨绿等颜色差异名词外,还有碧、葱、茏、黛、柳、青、翠等近义词。碧:形容正绿色。如“春水碧于天”。葱:形容葱绿色,如“佳气郁葱来绣户”。

常与“葱茏”连用。茏:形容树木茂密所成的深绿色,如“烛光花影夜葱茏”。黛:形容青黑色。如“眉黛远山绿”。青:形容幽绿色或水绿色,如“河畔青芜堤上柳”。柳:特指杨柳抽丝时的淡绿色,如“年年柳色,霸陵伤别”。翠:形容草青色或翡翠绿色,如“十里楼台倚翠微”。

《楚辞》里多处用到

绿色:

绿叶兮素枝—— 屈原 《九歌 少司命》

绿叶兮紫茎——屈原《九歌 少司命》

绿叶素荣——屈原《九章之八 橘颂》

绿叶兮素华——屈原《九歌之六 少司命》

苍色:

朝发轫于苍梧兮——屈原《离骚》

苍鸟群飞——屈原《天问》

指苍天以为正——屈原《九章之一 惜诵》

青色:

青云衣兮白霓裳——屈原 《九歌 东君》

秋兰兮青青——屈原《九歌 少司命》

青骊结驷兮——屈原《招魂》

涉青云以泛滥游兮——屈原《远游》

青春受谢——屈原《大招》

青色直眉——屈原《大招》

据青冥而摅虹兮——屈原《九章之九 悲回风》

青黄杂糅——屈原《九章之八 橘颂》

翠色:

翾飞兮翠曾——屈原 《九歌 东君》

孔盖兮翠旌——屈原《九歌 少司命》

砥室翠翘——屈原《招魂》

翡翠珠被——屈原《招魂》

悲帷翠帐——屈原《招魂》

孔盖兮翠旍——屈原《九歌之六 少司命》

黛色:

粉白黛黑——屈原 《大招》

绿色是由蓝色和黄色调合而成,与蓝色是相邻色,因此呢,有时候形容绿色的词,也可以形容蓝色。如苍,在形容草木时候,理解为苍翠色、深绿色,如苍松,苍竹;而形容苍天的时候,则理解为苍青色、深青色,如苍天、苍穹。需要注意,在表示山和海的时候,要分别做理解。苍山,通常指的是远山,则理解为青蓝色;如果是近山,则理解为青绿色,如宋·郭熙《山川训》:“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这和我们生活中看到的一致,近看山是绿色的,远看山是蓝色的,因为太阳光线中,蓝色光的波长最短,而且易散色;空气中的水汽和其他杂质,过滤掉了其他的可见光,所以不管近看山是什么颜色,远看山都是青蓝色的。沙漠边缘一些寸草不生的荒山,近看是赭石色,远看也是青蓝色。

颜色用于辞赋中,有色彩斑斓之感。如“丹唇外朗,皓齿内鲜”这句,丹和皓就颜色鲜明的展现了洛水女神的形象,因选用文言字词,显得文雅别致,不至于“红唇白齿”那么直白。

方位名词。

表示方位名称的名词。在一些巧妙的对仗句子中,方位名词的对仗尤为重要。常见的方位词有: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里、外、中、内、旁、侧、畔、边等等。另外,在古代,也有用其他名词来表方位的。

如: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对应的方位也可以是东南西北。青龙的方位是东,代表春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代表夏季;白虎的方位是西,代表秋季;玄武的方位是北,代表冬季。也可以用五行来代表五方。传说,宋朝着名的理学家朱熹,一天在路上碰见他的朋友盛温如提着篮子上街。

朱熹问:“你上哪儿?”盛温如回答说:“上街买东西。”朱熹又问:“难道不能买南北?”盛温如回答说:“当然不能。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凡属金木类,篮子装得了;南方属火,北方属水,水火之类篮子是装不得的,所以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可见对于五行和五方的联系,是非常关切的。

在辞赋创作中,方位布局尤为重要。《楚辞》里,屈原周流天地四方,分别对四方进行了陈述。特别是在《招魂》和《大招》两篇。《招魂》分别对四方和天地进行了描述:

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

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

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

彼皆习之,魂往必释些。

归来兮!不可以托些。

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

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以其骨为醢些。

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

雄虺九首,往来倏忽,吞人以益其心些。

归来兮!不可久淫些。

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

旋入雷渊,爢散而不可止些。

幸而得脱,其外旷宇些。

赤蚁若象,玄蜂若壶些。

五谷不生,丛菅是食些。

其土烂人,求水无所得些。

彷徉无所倚,广大无所极些。

归来兮!恐自遗贼些。

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

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

归来兮!不可以久些。

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

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

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

豺狼从目,往来侁侁些。

悬人以嬉,投之深渊些。

致命于帝,然后得瞑些。

归来!往恐危身些。

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

土伯九约,其角觺觺些。

敦脄血拇,逐人伂駓駓些。

参目虎首,其身若牛些。

其大致意思是,东南西北四方和天上地下都不能去,有各种险恶的环境和吃人的怪兽。这种对四方分别铺陈的结构,也影响到了汉大赋的创作。在《上林赋》中,除了:“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还有对不同方位的铺陈,如:

日出东沼,入乎西陂。其南则隆冬生长,涌水跃波。其兽则㺎旄貘嫠,沈牛麈麋,赤首圜题,穷奇象犀。其北则盛夏含冻裂地,涉冰揭河。其兽则麒麟角端,騊駼橐驼,蛩蛩驒騱,駃騠驴骡六庵注。

本讲例子多

这段的方位名词,显示了汉大赋中经常出现的结构布局。其南则……其北则……等等。又如张衡《二京赋》:

于南则前殿灵台,龢驩安福。謻门曲榭,邪阻城洫。奇树珍果,钩盾所职。西登少华,亭候修敕。九龙之内,寔曰嘉德。西南其户,匪凋匪刻。我后好约,乃宴斯息。于东则洪池清蘌,渌水澹澹。内阜川禽,外丰葭菼。献鳖蜃与龟鱼,供蜗蠯与菱芡。其西则有平乐都场,示远之观。龙雀蟠蜿,天马半汉。瑰异谲诡,灿烂炳焕。奢未及侈,俭而不陋。规遵王度,动中得趣。

这里用了“于南则……于东则……其西则……”,从不同方位角度,凸显空间变换。而谢灵运《山居赋》中,则对方位名词更加细化,对四方加了“近”和“远”予以区分:

其居也:左湖右江,往渚还汀。面山背阜,东□西倾。抱含吸吐,款跨纡萦。绵联邪亘,侧直齐平。

近东则:上田、下湖,西溪、南谷,石瑑、石滂,闵硎、黄竹。决飞泉于百仞,森高薄于千麓。写长源于远江,派深毖于近渎。

近南则:会以双流,萦以三洲。表里回游,离合山川。崿崩飞于东峭,槃傍薄于西阡。拂青林而激波,挥白沙而生涟。

近西则:杨、宾接峰,塘崲连纵。室壁带溪,曾孤临江。竹缘浦以被绿,石照涧而映红。月隐山而成阴,木鸣柯以起风。

近北则:二巫结湖,两通沼。横、石判尽,休、周分表。引修堤之逶迤,吐泉流之浩溔。山□下而回泽,濑石上而开道。

远东则:天台、桐柏,方石、太平,二韭、四明,五奥、三菁。表神异于纬牒,验感应于庆灵。凌石桥之莓苔,超楢溪之纡萦。

远南则:松箴、栖鸡,唐嵫、漫石。崪嵊对岭,□孟分隔。入极浦而邅回,迷不知其所适。上嵚崎而蒙笼,下深沉而浇激。

远西则:□□□□□□□□□□□□□□□□□□□□□□□□□□□□□□□□□ □□□□□□。

远北则:长江永归,巨海延纳。昆涨缅旷,岛屿绸沓。山纵横以布护,水回沉而萦浥。信荒极之绵眇,究风波之睽合。

(因资料有限,有些字不能完全拼写确定,用□代替,下同)

可见方位名词在辞赋作品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用好了方位名词,就更容易整理出文章的框架结构;再根据其结构,去填充相对应的内容,这是辞赋写作的思路之一。

动植物名词。

动植物名词在辞赋中运用广泛。在对仗句中,植物名词对植物名词,动物名词对动物名词,显得更加工整巧妙。即使在散句里,也能使文章辞藻丰沛。如枚乘《七发》中,用到二十多处植物名;司马相如《子虚赋》和《上林赋》分别是48种和56种。此外,扬雄《蜀都赋》,刘歆《甘泉宫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都用几十处植物名称。单篇中出现植物名词最多的是张衡《南都赋》,其至少有81种(参考自潘富俊《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

以《南都赋》为例:

其木则柽松楔㮨,槾柏杻橿,枫柙栌枥,帝女之桑。楈丫栟榈,柍柘檍檀……

其竹则籦笼䈽篾,筱簳箛棰,缘延坻阪,澶漫陆离。阿钎蓊茸,风靡云披……

其草则藨苎薠莞,蒋蒲蒹葭。藻茆菱芡,芙蓉含华。从风发荣,斐披芬葩……

若其园圃,则有蓼蕺蘘荷,藷蔗姜䪤,菥蓂芋瓜。乃有樱梅山柿,侯桃梨栗。梬枣若留,穰橙邓橘。其香草则有薜荔蕙若,薇芜荪苌。晻暧蓊蔚,含芬吐芳。

这一段中,分别罗列了“柽松楔㮨,槾柏杻橿,枫柙栌枥”这类的木本植物,和“藨苎薠莞,蒋蒲蒹葭,藻茆菱芡”这类的草本植物,并且将“竹”做为单独的一类进行划分,也有很多种类:“籦笼䈽篾,筱簳箛棰。”同样划分方法的还有谢灵运《山居赋》:

水草则萍藻蕰菼,雚蒲芹荪,蒹菰苹蘩,蕝荇菱莲。虽备物之偕美,独扶渠之华鲜。播绿叶之郁茂,含红敷之缤翻。怨清香之难留,矜盛容之易阑……

其竹则二箭殊叶,四苦齐味。水石别谷,巨细各汇。既修竦而便娟,亦萧森而蓊蔚。露夕沾而凄阴,风朝振而清气。捎玄云以拂杪,临碧潭而挺翠。蔑上林与淇澳,验东南之所遗……

其木则松柏檀栎,□□桐榆。□柘榖楝,楸梓柽樗。刚柔性异,贞脆质殊。卑高沃塉,各随所如。干合抱以隐岑,杪千仞而排虚。凌冈上而乔竦,荫涧下而扶疏。沿长谷以倾柯,攒积石以插株。华映水而增光,气结风而回敷。当严劲而葱倩,承和

可见植物在辞赋中广泛运用,丰富了辞赋的内容。芳香四溢的草木名词,也使得文笔更为灵动、秀雅。大赋作品中对物产种类的铺排,往往植物充当了重要角色。如《上林赋》:

于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蒲陶,隐夫薁棣,答沓离支,罗乎后宫,列乎北园。崒丘陵,下平原,扬翠叶,扤紫茎,发红华,垂朱荣,煌煌扈扈,照曜钜野。沙棠栎槠,华枫枰栌,留落胥邪,仁频并闾,欃檀木兰,豫章女贞,长千仞,大连抱,夸条直畅,实叶葰楙,攒立丛倚,连卷欐佹,崔错癹骫,坑衡閜砢,垂条扶疏,落英幡纚

这里不仅列举了各种植物,而且还对其状态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处了植物,其所产动物,鸟兽虫鱼,也是重要的铺排对象。如《山居赋》:

植物既载,动类亦繁。飞泳骋透,胡可根源。观貌相音,备列山川。寒燠顺节,随宜匪敦。

鱼则:鱿鳢鲋鱮,鳟鲩鲢鳊,鲂鲔□鳜,鲿鲤鲻鳣。辑采杂色,锦烂云鲜。唼藻戏浪,泛苻流渊。或鼓鳃而湍跃,或掉尾而波旋。鲈鮆乘时以入浦,鳡沿濑以出泉。

鸟则:鲲鸿鶂鹄,鹙鹭鸨□。鸡鹊绣质,鶷鸐绶章。晨凫朝集,时鷮山梁。海鸟违风,朔禽避凉。荑生归北,霜降客南。接响云汉,侣宿江潭。聆清哇以下听,载王子而上参。薄回涉以弁翰,映明壑而自耽。

山上则:猿□狸獾,犴獌猰。山下则熊罴豺虎,羱鹿□麖。掷飞枝于穷崖,踔空绝于深硎。蹲谷底而长啸,攀木杪而哀鸣。

此外,还有天文名词,时令类名词,地理名词,建筑名词,家居名词,人事类名词等等。运用好小类名词,对辞赋创作有巨大的帮助。平常我们阅读古籍的时候,遇到新的小类名词,可以分门别类的做整理记录,只有广泛的积累,才能文思泉涌。正如《庄子·逍遥游》说云: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2、动词。

动词是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说、看、走、听、笑、拿、跑、吃、唱、敲、揽、察、搴、总、折、寄、寓、逢、承、传、枕、倚、秉、问等。

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在、死、有、无、等于、发生、演变、发展。

表示心理活动:想、爱、恨、怕、欣、喜、念、思、悲、叹、慕、鄙、惧、恐、计、谋、策、诓、诈等。

 表示判断:是、为、乃、即、莫、不、非等

  表示可能、意愿: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等。

  表示趋向: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去等。

表示发展动词:如生长、枯萎、发芽、结果等。

动词在辞赋里起领字的作用比较多。所谓领字,就是用在句子开头,起到带领句子的作用。动词加虚词构成一些固定搭配,是基本的辞赋句式。如:“动词……以为……”,“动词……于……”,“动词……之……”,“动词……而……”等等。以《离骚》句子为例: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有领字作用的动词在一篇中尽量不要重复,或者至少相近位置不要重复。这样显得文辞丰沛,变幻多姿。并且动词尽可能文雅,避免口语化,如:制芰荷以为衣,翻译成口语就成了“拿芰荷做成上衣”,虽然意思不变,但是意境却相差甚远。所以笔者很少有去翻译古人作品,笔者更喜欢古色古香,原汁原味。对于其字词含义,往往不求甚解;对于争议内容,往往也是欲辨已忘言。

我们平常多积累一些动词起句的句子,有一定的语感,才能在运用时信手拈来。

3、形容词。

形容词主要用来描写或修饰名词或代词。也就是说形容词是为名词和代词服务的,也是为整篇文章服务的。古人辞赋作品中的形容词词汇量非常充裕,往往和名词连用,构成偏正短语。常见的形容词有:美,佳,雅,清,秀,伟,广,遥等等。以句子为例: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这里的雅望和懿范,都是形容词加名词构成的偏正短语,中心语为名词。同一篇中,为了凸显词汇的丰富,尽量不要使用相同的形容词,而是用其近义词来替代。表示赞扬、褒奖、称颂、赞美的形容词,我们也称之为赞美词。赞美是对某种事物,发自内心地赞扬、称誉。我们可以把赞美词细分为赞颂景物、人物、事物。

赞颂景物,还可以再进一步细分为山、水、园林、城市、村庄等等。笔者整理了一些形容景物的文言词语或短语。

表示高耸险峻:嶙峋、崚嶒、峻峭、崇崒、巉崪、崿峙、崛嵂、崔嵬、峥嵘、岭巆、霄岭、嵚岑、崎岖、嵚崟、嶜崟、岑嵓、绝巘等等。

还可以加上山峰的颜色,如青巘、黛巘、丹巘、翠巘;举一反三,也可以组成青岑、黛岑、翠岑等。加上山峰的形状,组成绝巘、巉岩、遥岑等。

表示深邃清幽:清森、空幽、幽夐、僻窵、清静、沉寂、寂然、平静、背静、偏僻、寂静、寂寥、荒僻、沉静、幽僻、寂寥等等。

表示草木茂盛的样子:蓊郁、森蔚、芊蔚、蓊蔚、窈蔚、蒨蔚、荫蔚、芊绵、葱芊、芊萰、萋芊、萋萋、菶萋、芊森、谸芊、蓊葧、蓊茂、蓊蔼、蓊翳、蓊秽、蓊蘙、蓊薆、蓊荟、苍郁、荧郁、氤郁、郁杌、荫郁、荫翳、葱茏、葱蒨、葱倩、葱芊、菁葱、林菁、菁菁等等。

表示河流盛大壮丽:澎湃、汹呶、浩荡、汤汤、汹赫、浩渺、茫然、微茫、微渺、浑浩、浩溔、滂浩、浩瀚、浩洋、浩滂、杳渺、渺莽、淼渺、迢渺、漫漫、漫流、汗漫、悠漫、汹涌、涌湍等等。

表示美人:雅、静、姝、妍、丽、娴、淑、娇、姣等等,其可以组成双音节词:俊俏、富丽、秀美、美貌、俏丽、素丽、文雅、美艳、俊秀、俊丽、倩丽、妍丽、姣好、娇娆、素丽、娴淑、窈窕等。

除了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还可以用四字成语,对所赞美的事物进行描绘,我们以赞美佳人为例:倾国倾城、掷果潘安、温文尔雅、绰约多姿、天生丽质、远山芙蓉、娇小玲珑、姹紫嫣红、杏脸桃腮、眉清目秀、出水芙蓉、二八佳人、夭桃秾李、亭亭玉立、风华绝代、妍姿艳质、蛾眉皓齿、花颜月貌、明眸皓齿、窈窕淑女、袅袅婷婷、朱唇皓齿、环肥燕瘦、眉目如画、仪态万方、我见犹怜、花枝招展、一笑千金、林下风气、闭月羞花、秀外慧中、风姿绰约、金枝玉叶、小家碧玉、姑射神人、楚楚动人、螓首蛾眉、貌美如花、稚齿婑媠、冰肌玉骨、章台杨柳、冰雪聪明、双瞳剪水、国色天香、冰清玉洁、绝代佳人、秀色可餐等。

由此可见,我们平常需要积累海量的辞藻,方可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赞美。辞赋创作非常讲究辞藻,辞藻华丽的作品,一度被视为瑰宝。我们创作时,往往也是竭尽溢美之词,但需要注意,赞美而不浮夸,要与被赞美的事物身份相符合。如同赞美普通人,说“与天地齐寿,同日月争辉”就有点过分浮夸;但假如这个人有重大的英雄事迹,并作出重大牺牲的时候,连同其英雄事迹一起赞美,也是可以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就大致是这个意思。

辞藻华美还表现在用形容词对名词进行修饰,构成偏正短语。如句子:“望西蜀之山峰。”就显得比较单薄。峰必属山,山字赘余;峰前要加上形容词,组成:高峰、险峰、奇峰、冰峰、悬峰、危峰、霜峰、琼峰、孤峰、鹫峰、烟峰、云峰、雪峰、巉峰、霄峰等等。我们把他们带入句子里,成了:望西蜀之悬峰,望西蜀之琼峰

望西蜀之霄峰,等等。名词前加修饰语,就好比买了房子要装修一样,如果没有修饰语,则显得文字苍白,如同住在毛坯房。

4、数量词

数量词包括数词和量词。通常用在名词前,其修饰限定名词的作用,结构多为数量名,例如:一怀愁绪、两处相思。名文言文中往往省略量词,而是直接数词加名词。例如:五匹马,是数量名结构,而文言文中,往往则只说成五马,数词加名词的结构。

名词也往往被用来充当量词,如:一江春水,一枕清寒。由于数量词和名词的关系,最早数量词被归入名词,并有着不同的称谓。例如:黎锦熙的数量副词、王力的单位名词、吕叔湘的单位词、高明凯的数位词和次数词、赵元任、陆志伟的助名词等等。

直到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在他们的《语法讲话》中给了这类词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相同的地位。现在数词和量词独立成类,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数量词把抽象的事物表达的更加具体。在对仗的时候,数量词的对仗也是判断工巧的标准之一。例如我们熟知的鲁迅用“比目鱼”对私塾先生“独角兽”的故事。常见的数词有:一三五七九,二四六八十,个十百千万,单双独比群等等。常见的量词有:年、月、日、里、方、家、尺、丈等等。在对仗的时候,有数量词的地方,一定要用数量词严格对仗,如:万里对千年。数量词的对仗,不仅仅在诗词歌赋里,一些四字成语也讲究数量词的自对。例如:

千辛万苦 千山万壑 千军万马 千变万化 千丝万缕 千头万绪 千言万语 千山万水 千呼万唤 千差万别 千真万确 千叮万嘱 千刀万剐 千恩万谢 千秋万代 千岩万壑 千家万户 千姿万态 千峰万壑 千门万户……

可以看出,除了数量词的自对,在格律上也大多数是“平平仄仄”,平仄和词性结构的对仗,对传统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

5、代词

代词往往充当句子的主语,除了常规的你我他其乃之类,还要掌握一些特定含义的借代词,如丝竹,借代为各种音乐;案牍,借代为公文事件。笔者在《戊戌迎春赋》中有一句:

不啻河湄之伐檀,吕梁之鸿立

这里的伐檀和鸿立,出自晋代葛洪《抱朴子·广譬》:“故 吕梁有鸿立之夫,河湄繁伐檀之民。”用鸿立和伐檀就代指各行各业的民夫。用典故做借代词,是辞赋最常用的手法之一。我们会在后面讲辞赋修辞手法中的借代的时候,整理一些常见的借代词,这里就不再赘述。

需要注意的是,单个的词有时候看不出他的属性,只有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看看它起到的作用,才能作出判断。如前文提到的“丹唇外朗,皓齿内鲜”,这里的丹和皓,本义是颜色名词,这里用来修饰唇和齿,就成了形容词。

词类活用在文言中经常发生,名词用作动词,如:天雨雪;使动用法,如:惊天地,泣鬼神;意动用法,如:渔人甚异之,侣鱼虾而友麋鹿;为动用法,如:等死,死国可乎。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虚词

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虚词一般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古代汉语中更加重视虚词,我们学习辞赋,对虚词的学习更是重点。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我们需要了解这些虚词的具体用法,多诵读古贤的作品,增加语感。

之: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往,到:“吾欲~南海”。

其:

1.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他(她)的”、“他们(她们)的”、“它(们)的”:各得~所。莫名~妙。三缄~口。独行~是。自食~果。

2.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他。~余。~次。文如~人。名副~实。言过~实。

3.那里面的:~中。只知~一,不知~二。

4.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如是,熟能御之?”

5.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如土石何?”

6.词尾,在副词后:极~快乐。大概~。

于:

1.介词(a.在,如“生~北京”;b.到,如“荣誉归~老师”;c.对,如“勤~学习”;d.向,如“出~自愿”;e.给,如“问道~盲”;f.自,从,如“取之~民”;g.表比较,如“重~泰山”;h.表被动,如“限~水平”)。

2.后缀(a.在形容词后,如“疏~防范”;b.在动词后,如“属~未来)。

以:

1.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

2.依然,顺,按照:~时启闭。物~类聚。

3.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

4.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目的在于:~待时机。~儆效尤。

6.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求。

7.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内。

8.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得~。

9.古同“已”,已经。

10.太,甚:不~急乎?

11.及,连及:富~其邻。

而:

1.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3.表(从……到……):从上~下。

则:

1.模范:以身作~。

2.规程,制度:规~。总~。原~。细~。

3.效法:~先烈之言行。

4.表示因果关系,就,便:闻过~喜。

5.表示转折,却:今~不然。

6.表示肯定判断,乃,是:此~余之罪也。

7.用在一、二、三……等数字后,列举原因或理由:一~房子太小,二~参加的人数多。

8.与“做”相近(中国宋、元、明代小说、戏剧里常用):~甚(做什么)。

9.量词,指成文的条数:新闻两~。

乃:

1.才:今~得之。“断其喉,尽其肉,~去”。

2.是,为:~大丈夫也。

3.竟:~至如此。

4.于是,就:“因山势高峻,~在山腰休息片时”。

5.你,你的:~父。~兄。“家祭无忘告~翁”。

且:

1.尚,还,表示进一层:既高~大。尚~。况~。

2.表示暂时:苟~偷安。姑~。

3.表示将要、将近:城~拔矣。年~九十。

4.一面这样,一面那样:~走~说。

5.表示经久:这双鞋~穿呢!

6.文言发语词,用在句首,与“夫”相似:~说。

若:

1.如果,假如:~果。倘~。假~。天~有情天亦老。

2.如,像:年相~。安之~素。旁~无人。置~罔闻。门庭~市。

3.你,汝:~辈。“更~役,复~赋,则何如?”

4.约计:~干(gān)。~许。

5.此,如此:“以~所为,求~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6.顺从:“曾孙是~。”

7.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望洋向~而叹。”

8.指“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9.指“杜若”(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沐兰泽,含~芳”。~英(“杜若”的花)。

10.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11.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桑之未落,其叶沃~”。

然:

1.对,是:~否。不~。不以为~。

2.以为对,答应,信守:~纳(以为对而采纳)。~诺(许诺,信守诺言)。

3.这样,如此:当~。~后。~则。

4.表示一种语气(a.表决定,犹焉,如“寡人愿有言~”;b.表比拟,犹言一般,如“如见其肺肝~”)。

5.用于词尾,表示状态:显~。忽~。飘飘~。

于是:

1. 在此。《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

2.当时;其时。《汉书·陈胜传》:“於是诸郡县苦秦吏暴,皆杀其长吏,将以应胜。”

3.如此。 宋 欧阳修《<牡丹记>跋尾》:“君谟之笔,既不可复得,而予亦以老病不能文者久矣。於是,可不惜哉!故书以传两家子孙。”

4.连词。因此。《国语·周语上》:“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於是有地震。”

5.语气词。犹焉。《战国策·西周策》:君何患焉。《周本纪》作:君何患於是。

6.在这种情况下。《口技》林嗣环:“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然则:

连词。连接句子,表示连贯关系。犹言“如此,那么”或“那么”。

《诗·周南·关雎序》:“是谓四始,诗之至也。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

然则端言直道之人不得见,而忠直日疏。——《韩非子·三守第十六》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黄生借书说》

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吕氏春秋·察传》

然则北通巫峡。———《岳阳楼记》

然则天下之事,但只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此外,我们还要积累发语词和送语词,感叹词和拟声词。

发语有三种:原始、提引、起寓。

原始发语词:“原夫”、“若夫”、“观夫”、“稽夫”、“伊昔”、“其始也”。

提引词:“洎夫”、“且夫”、“然后”、“然则”、“岂徒”、“借如”、“则曰”、“佥曰”、“矧夫”、“于是”、“已而”、“故是”、“是故”、“故得”、“是以”、“尔乃”、“乃知”、“是从”、“观夫”“观其”、“稽其”。

起寓词:“士有”、“客有”、“儒有”、“我皇”、“国家”、“嗟乎”、“至矣哉”、“大矢哉”。

送语词:如“者也”、“而已”、“哉”、“矣”、“者乎”、“尔”之类。多用于段末。

感叹词:“呜呼”、“嗟夫”、“噫”、“噫嘻”等。感叹词用以抒发情感,增强表现力,引人入胜,使读者产生共鸣。

拟声词:如“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声音的摹写使得场面或宏大或细腻,音调或婉转或铿锵,节奏或舒缓或急促。给人带来了全方位的感官享受,其可悦人耳目,畅人心意,怡人神志。

我们要把握好古代汉语中的文言虚词的用法,要使文章气脉畅通,无用词错误,无语法错误。这需要我们平常多读多看古贤作品,结合《古代汉语通论》和其他附表,熟练运用文言虚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