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聆听经典 | 戴望舒《不要这样盈盈地相看》

 雷声 2021-10-06
不要这样盈盈地相看,
把你伤感的头儿垂倒,
静,听啊,远远地,在林里,
在死叶上的希望又醒了。
 
是一个昔日的希望,
它沉睡在林里已多年,
是一个缠绵烦琐的希望,
它早在遗忘里沉湮。
 
不要这样盈盈地相看,
把你伤感的头儿垂倒,
这一个昔日的希望,
它已被你惊醒了。
 
这是缠绵烦琐的希望,
如今已被你惊起了,
它又要依依地前来,
将你与我烦扰。
 
不要这样盈盈地相看,
把你伤感的头儿垂倒,
静,听啊,远远地,从林里,
惊醒的昔日的希望来了

     《不要这样盈盈地相看》共有两段,其实只有四个诗句,只不过在前后两段中,四个诗句排列顺序正好相反。在这样一种颠倒的重复之中,既强化了诗歌的主旨,又形成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这是这首诗第一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四句诗回环往复要表达怎样的主旨呢?作者并没有直接说明。第一段的前两句是打比方,只是两个比喻句都省略了本体“烦忧”。如果表达完整,前两句的意思大概是说:有的人认为烦忧像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而有的人认为烦忧像是相隔辽远的海的人们之间的相思。这两句前句从时间上落笔,而后一句从空间上落笔,暗示了“愁”、“思”之深之广。而这“愁”“思”的具体内涵又是什么呢?后两句做了具体的回答:作者的“愁”与“思”是心中有“烦忧”,而“烦忧”的原因则是“不敢说出你的名字”,而“不敢说出你的名字”的原因,任凭生活经验,读者自然能明白“不敢说”是因为心中有爱:心中充满对你的爱恋,却没有勇气说出口——这才是“烦忧”的原因所在!
上段的抒情顺序是先描绘“愁”“思”之状,然后一层层地剖析清原因;而下段则先交代自己面对“你”的犹豫和胆怯,而接着点明这样的“不敢”使自己备觉“烦忧”,最后两句从时空的角度分别打比方,烘托自己“相思”和“清愁”像隔海相望般“辽远”,像身处肃杀的秋天一样“寂寞”。意象的选取既典型,又暗合中国文化传统中以秋衬愁之广、以海喻思之远的经典审美,虽是现代诗,却充满古典诗的意境和韵致。也正因此,前后两段虽然只是相同的诗句在排列顺序的不同,但在情感表达上却丝毫没有重复之嫌,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这是一首爱情诗,但“爱”字在全诗中却始终未直接出现,而只是用“不敢说出你的名字”的委婉表达,含蓄地暗示出来。含蓄之美,是这首小诗的另一个突出特点了。

戴望舒是写作爱情诗的高手,其抒情诗《雨巷》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诗坛不朽的地位。跟《雨巷》相比,这首描写爱情的小诗,在内容和主题上虽无不同,但在艺术手法方面却表现出极具风韵的独到之处。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年11月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省杭州市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雨巷 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1927年,他的诗《雨巷》显示了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而1929年所创作的《我的记忆》则成为了现代诗派的起点。

戴望舒诗歌中的忧郁情思为基点,诗歌中所蕴含的既有古典意味的生命感受。首先,戴望舒的爱情诗在表现爱情的隐私性以及表现爱情时多运用女性意象方面,明显地受到晚唐诗人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对温、李诗歌相思主题的现代连释。同时,爱情成为诗人人生体验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体现了戴望舒诗歌的现代性。综言之,戴望舒的爱情经历是现代的,爱情特质是现代的,但他所赋予的表现形式却是古典的、传统的。其次,戴望舒诗歌中的悲秋主题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诗人以咏秋的传统题材来呈现现代人寂寞与青春烦忧的感伤情怀,加强了诗歌的审美张力。而理解隐藏在悲秋主题背后的死亡意识则能更好的理解诗歌中的忧郁情感。分析戴望舒的《致萤火》等诗篇,我们还可以发现诗人的死亡想象与书写方式属于典型的道家文化系统。最后,戴望舒诗歌中的田园乡愁与牧歌情怀是一种传统的人间情怀的流露,深具东方诗的神韵,而漂泊的、倦行的旅人形象不仅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羁旅者形象的影响,同时寻梦者与夜行人形象又明显地带有西方象征主义的影响,构成了一个带有现代性意味的创作母题。作为一位深受中西文学和文化影响的诗人,戴望舒积极寻找中西诗歌艺术的融合点,创造出了属于自己民族的现代诗。戴望舒在新诗的民族性建构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启示现当代作家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中国新诗的创作,应该以民族文化审美心理机制为基础,以民族精神为灵魂,来吸收外国文学的艺术营养,建构具有现代这一时代特色的中国文学的民族性。

朗诵者简介:

      乔榛,1942年11月17日出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配音演员、导演。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上海电影译制厂厂长、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中华文化促进会朗读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席 ,曾任中国电影基金会副会长、中国影协主席团委员、上海影协副主席、上海市政协七、八、九、十届委员(九、十届)常委 。曾获"中国百年电影百位优秀艺术家"称号及"我最喜爱的男配音演员"称号。2002年被评为"译制艺术学科带头人" 。2017年荣获"百年新诗贡献奖-朗诵贡献奖" ,2018年荣获第十四届"全国德艺双馨终身成就奖" 、中华文化促进会"华语声音者终身成就奖"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