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字辰伯,原名吴春晗,1909年出生于浙江省义乌市苦竹塘一户较富裕的农民之家。中学时代吴晗就曾靠节约下的零花钱买书读完《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表现出对历史学的情有独钟。1930年夏,上海的中国公学大学部求学的吴晗完成了学年论文《西汉的经济状况》,颇受好评。稍后,担任中国公学校长职务的著名学者胡适辞职到北平后,吴晗亦随之离开上海来到北平。在北平燕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期间,吴晗撰写出《胡应麟年谱》,这考证成果有力地支持了胡适的观点,也奠定了吴晗的明史基础。1931年,吴晗先后报考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最后以文史、英文100分,数学0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1934年5月吴晗发起组织“史学研究会”,在史学界逐渐崭露头角。毕业后,吴晗留清华任教,胡适先生“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少说些废话,多读些好书”的教导,对其一生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7年9月,吴晗受云南大学熊庆来校长之聘,来到云南,出任云大教授,讲授明史。在到昆明之前,吴晗已阅读过有关云南的地方文献,对云南的历史掌故、风风土人情、气候物产有了一定了解。抵昆后,吴晗和云大文学教授施蛰存同住翠湖边的云大教授临时宿舍,每遇空暇就约上李埏等学生到昆明郊外闲逛,看山川形势,访名胜古迹。抗战爆发后,全民共赴国难,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吴晗眼见国家危机日甚一日,心情忧愤。1938年,母亲、弟妹、女友袁震先后来昆投奔,吴晗遂移居护国门内白果巷4号。吴晗一家住楼下及厢房,楼上供朋友过往时住。著名学者顾颉刚、张荫麟等都先后在此居住过。1939年9月,日机开始轰炸昆明,城内不安全,吴晗举家迁往离城10多公里的东北郊中央社会研究所落索坡工作站。10月,吴晗与袁震在昆明结婚。此后,吴晗的经济负担除了全家的日常生活费用和袁震的医药费之外,还要接济在昆的师友。李埏在《心丧忆辰伯师》一文中回忆当时没有钱买学习急需的《四库提要》,还是吴晗师买来送给他的。在云大任教的3年,吴晗利用课余时间,写出了《明代之粮长及其他》《投下考》《记<明实录>》《明代汉族之发展》等具有独特见解的学术论文。1939年,原北平史学研究会成员大都来到了昆明,史学研究会遂恢复活动,还替昆明《中央日报》编过一个学术性的专栏——《史学》,吴晗常以“燕啸”为笔名发表学术文章。随着日寇的步步紧逼,日机频繁轰炸昆明,吴晗一家的生活处于极不安定的状态之中,而通货膨胀更使他时时陷入贫困交迫的境地。吴晗常常在家里、课堂上发牢骚,阐发对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满。吴晗在后来的《自传》里曾说过:“从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〇年。我还是和在清华时一样,埋头做学问,不过问政治,一九四〇年以后,政治来过问我了。……对蒋介石的不满日益加强,在文章里,在讲坛上,写的说的都是这些,因为没有政治斗争经验,但比较敏锐,和青年合得来,常在一起,我的思想有了转变。”这是他对云大3年生活、思想状况的真实描写。北大、清华、南开3校内北平沦陷,于1938年辗转来昆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吴晗与许多师友又相聚于昆明。1940年夏,吴晗受聘联大任教授。同年,即与李广田等10余教授到四川叙永分校,为学生们讲授中国通史。分校校址设在万寿宫及一所破庙内,条件极差。吴晗的通史课以万寿宫大殿为讲坛,听课的人比较多。他将历史分为若干专题,新颍的讲法激发了学生们的史学兴趣,特别是讲到“抗战救国”一章时,他慷慨激昂地大谈全民抗战,不当亡国奴,当时的学生回忆吴晗讲课:“史实的叙述侧重在每个制度形成发展和失败的原因,常提到农民的痛苦生活和暴动反抗,对李自成、岳飞、文天祥、王安石给了很高的评价,黑板上的字迹挺拔,讲课的声音宏大而急促。”(王一:《闻一多与吴晗》)可见其影响之深。1941年叙永分校撤销,返昆途中,吴晗偕袁震专程去重庆拜访袁的老师董必武,董必武向他们详细介绍了全国抗战形势及延安的情况,这对吴晗后来的思想转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回昆后,吴晗既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做家务、照料病中的妻子。回忆当时的情况,吴晗说:“穿得破破烂烂,除了自己的学生,谁都以为你是个难民。”好友、植物学家蔡希陶曾以“书归天禄阁,人在首阳山。”(吴浦月:《怀念我的大哥吴晗》)一联赠吴晗,生动地描写出吴晗藏书已归联大,而家人生活陷于困顿的窘况。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之后,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失利与败退,国民政府极端腐败无能,横征暴敛;广大人民生活日趋贫困,饥寒交迫,即使是大学教授,一月的薪水也只敷十天半月之用,许多教授不得不到处兼课或兼以副业维持生计。这一切深深地刺激着吴晗。1943年7月,经周新民、潘光旦介绍,吴晗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这是他思想政治上的重大转折。吴晗加入民盟后,又动员闻一多先生加入了该组织。不久,民盟昆明支部改组为民盟云南省委员会,楚图南任主席,闻一多任宣传部长,吴晗任青年部长。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共云南地下党组织通过民盟和进步的学生建立了联系。吴晗实际上成了青年学生爱国民主运动的领导者之一。费孝通曾经回忆说:“他本身是个知识分子,而且是个知名的教授,长期生活在知识分子之中,熟悉周围的人和事,同大家有共同语言,便于利用师生关系、朋友关系联系各种类型的群众,传达贯彻党的意图和方针政策,也能及时地把知识分子的思想、生活、感情的发展变化及时汇报给党,供制定战略策略的依据。”(费孝通:《信得过的人》)1943年以后,吴晗逐步成长为一个坚强的民主战士,和闻一多一起,深受广大进步青年的爱戴。1944年7月,在昆明市纪念抗战7周年的时事报告晚会上,吴晗、闻一多等近20位知名学者,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剖析抗战以来国民党的政策,揭露和抨击了反动统治造成的严重后果。在1944年10月的双十节形势讲演会和同年12月25日举行的云南护国运动纪念晚会上,吴晗的出席和演讲,起到了激发民众的重要作用。基于“我们是中国人,有责任挽救国家”的思想,吴晗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激烈言辞经常在公开场合发表。1945年,为避免反动派的注意,吴晗筹备组织了联大“民主青年同盟”,决心接受先进政党的领导,为新民主主义而奋斗。此外,吴晗还大力协调、筹集资金,支持民主青年同盟创办地下印刷厂。之后许多中共重要文件和昆明学生运动中的重要决定、宣传材料都是由该印刷厂所印制。1945年11月25日,联大进步学生组织时事晚会,吴晗及大批联大教授均出席。虽然反动派开枪捣乱会场,但晚会仍然得以坚持到最后。第二天,昆明全市学生开始罢课,吴晗写了《抗议非法的武装干涉集会自由》一文,全力支持学生罢课。12月1日特务杀吿潘琰、于再、李鲁连、张华昌四名师生,酿成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吴晗拍案而起,在组织教授们罢教的同时,更拿起笔写下杂文《“一二·一惨案”与纪纲》,矛头直指蒋介石,经过进步师生们的努力,斗争取得了一定的胜利,联大于1946年3月17日举行四烈士公葬典礼,吴晗走在出殡游行队伍的最前面,和青年学生们一起高呼:“我们要踏着烈士们的血迹前进!”将昆明的民主运动推向了最高潮。△ 1946年2月17日,由昆明学联、文协等十团体发起在西南联大举行群众大会,吴晗教授在大会上发表演讲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结束,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复员北返。吴晗太太袁震病重急需手术治疗,于1946年5月偕袁震乘飞机离昆赴重庆,6月初到上海为袁震治病。7月中旬,李公朴、闻一多先后在昆明被特务杀害的噩耗传来,吴晗满怀悲愤写出《哭公朴》《闻一多先生之死》《论暗杀政府》等文章,在上海《文汇报》《民主》《群众》等报刊上发表,有力地揭露了反动派的丑恶嘴脸。8月底,吴晗和袁震回到了阔别9年的北平。在昆明期间,吴晗先生除讲授中国通史课程之外,还出版了明史专著《从僧钵到皇权》《明太祖》,结集出版了1943-1947年前的杂文《史事与人物》,其中许多杂文是抨击蒋介石反动集团的。同时,他还是民盟云南省委机关刊物《民主周刊》的主编,创办和指导过《时代评论》《渝风》等刊物,在有关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如匕首投枪般的文章。昆明这块云南的热土,联大这座战时的民主堡垒,促使吴晗先生走出书斋,逐渐觉醒,大胆地批判、否定过去,最终成为站在时代前列的杰出的爱国民主战士,这一切对其后来的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