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冷门的世界级中国女作家残雪又被诺贝尔提名了

 我在广东写故事 2021-10-09

中国女作家残雪今年又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了!虽然最终没获奖,但这已经是她第三次获得提名了。

残雪是谁?她有哪些优秀作品?如果在大街上作随机采访,我估计99%的人都不知道。因此说她是冷门作家,也不足为奇了。

但为何说她又是世界级的呢?因为她从2019年至今已经连续三年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最高时上榜诺奖赔率榜第三位,热度超过日本的村上春树。她也是作品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女作家。

2012年,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前的一个记者招待会上,有人要他预测当年诺奖的获奖人,他说,我不预测,但是我希望是中国的女作家残雪获奖。

残雪在国外有多火呢?她多部作品在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出版后,被译介到日本、法国、意大利、德国和加拿大等国家,部分小说成为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材。

她的作品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多次被入选世界优秀小说选集。2008年,日本出版一次的《世界文学全集》,她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作家;2015年,其长篇小说《最后的情人》(英文版)获得美国最佳翻译小说奖;

瑞典学院院士马悦然称她为“中国的卡夫卡”;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说“残雪是中国最好的作家”;日本翻译家近藤直子还在东京创办了“残雪研究会”。

还是那句话,当我们研究一个人的作品时,实际是在探索这个人的精神世界。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形成,又取决于其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际遇,和接受了什么样的文化洗礼。

我们来看看残雪年轻时的人生经历,她生于1953530日,本名邓小华,原名邓则梅,湖南耒阳人,生于长沙残雪的父亲邓钧洪1938年参加共产党,长期在国统区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建国后曾任《新湖南报》今《湖南日报》社长她的母亲也在报社工作。

1957年,父亲作为新湖南报右派反党集团头目被打倒,被下放到基层劳动,年幼的残雪便与外婆相依为命。她的外婆是一个沾满了楚地巫风习性的人物,几次跟随外婆在天井里赶鬼的经验烙在了她的灵魂上。特殊的成长经历,使残雪沾染了楚巫文化的神秘因子,楚巫文化逐渐内化为她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

残雪小学毕业(文化大革命开始)即失学。1970年,经街道办事处安排,在一家工厂做过铣工、装配工等与文学无关的工作。后因结婚生孩子,退出工厂,去当过代课老师;再后来又自学缝纫,和丈夫一起办起了个体裁缝

在街道工厂,残雪当过整整八年的铣工,与去农村接受艰苦锻炼相比,她并未觉得当铣工有多么辛苦,只是由于生性倔强,身处社会的最底层,她受尽了欺凌,这也让她充分见识了人性的弱点,这对她后来的写作有很大的影响。就像杨绛说的那样“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在文化洗礼方面,残雪算是出生在书香门第,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她4岁开始跟随外婆生活,在她7岁那年,外婆去世,残雪又回到了父母身边生活。父母对她的教育和熏陶,让她从小就喜欢上了学习和阅读,并比同龄人有了更扎实的知识基础。

虽然残雪只有小学文凭,但是并不影响她去广泛阅读。17岁在工厂上班时,她就读完了《资本论》,甚至当时流落到社会上的各种禁书,她都找来读。她如饥似渴地埋首于各种书籍中,这无疑是一种精神的救赎,让人暂时逃离现实的苦海。长久而又广泛的阅读为残雪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基础。

她和哥哥从小爱好哲学,哥哥后来成了哲学教授,而她用文学来进行思想实验,进行哲学思考。坚持每天看英文原版的纸质书,读文学经典,比如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的作品。

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这样的氛围,这样的积累,为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后来搞文学创作,前面的积累就以文学的形式爆发出来了,也就跟谁都不一样了她于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那为什么残雪的作品在国外异常受欢迎?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作品和西方文化的融合方面,我应该是中国作家里做得最好的。所以国外读者能把我的作品作为文学来接受,我觉得这是很少有的。因为我的方法和其他作家都不同,我很谦虚、很努力地想去理解、认识西方文化,并且将其很好地同中国文化结合起来,老老实实做了几十年的工作。

然后把我作为中国人的优势在西方发挥出来了,所以他们觉得我的作品很新奇。要不然那么多外国人都没有得奖,而为什么我的作品能被选中呢?如果我的作品类似他们曾经诞生的那些文学风格,比如卡夫卡但丁塞万提斯等,那他们就没什么新奇感了

残雪的作品在国外受到热捧,我觉得这是一件让国人值得高兴的事情,因为这也是一种文化的输出。这种文化的输出,不是传统的中式文化输出,而是中西文化结合,通过用西方人比较容易读懂和接纳的方式来诠释东方文化。这好比李小龙先生(请参考我前面的文章《李小龙能成为传奇,不仅仅是因为功夫好》),就是通过西方人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表达中国功夫,把功夫的精神和内涵传播到全世界,影响了千千万万人。

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底蕴,与国外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让双方都能够比较好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是需要有中间桥梁的。这个“桥梁”,一定是同时对中国文化和国外文化都有比较深刻的研究和理解。我觉得,像残雪和李小龙这样的优秀人才,恰恰是充当了中国文化与国外文化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桥梁。

作为国内“冷门作家”,虽然残雪不一定因为作品在国外受捧、或者被诺尔贝提名,就能在国内市场马上成为“热门作家”,毕竟文学的东西,正如莫言说的,“有人觉得惊为神作的东西,有人就会觉得普普通通,甚至很糟糕”。但是通过这些,我相信会越来越多国人知道有这么一位优秀的作家存在。

同时,残雪的一些优秀生活习惯和品格还是值得我们大众学习的。她的生活出奇地规律,她有超强的自律能力。残雪30多年来一直过着单调刻板的文学生活——七点钟准时起床,九点钟开始阅读和写作,一个半小时。下午两点钟开始阅读和写作,也是一个半小时。这期间她写的是哲学书。她坚持跑步,锻炼以及晚餐后,她进入一个小时的小说创作时间,之后是英语学习时间。

另外,她用行动告诉我们,人一生的追求就是:年轻时执着于名利,暮年终究是回归素与简。

从一开始写作起,我就想成名,那主要是因为我想存在,想扩大自身影响,让更多人读我的书”,残雪从不否认自己年轻时的虚荣心,因为虚荣心给了她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要跟有的人一样,从来不管这些,还离群索居,住到老山洞里写,我没那么崇高”。

享受了成功带来的名利和喜悦,并在北京居住多年之后,残雪近年搬家到云南西双版纳,从此极少公开露面,过起了简单宁静的生活:规律作息坚持阅读、写作跑步,不喜社交

得知自己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残雪表现的很淡定,坦言自己距离诺贝尔文学奖还远。面对记者的采访,残雪还说,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意味着什么,它只不过是一个奖项,并不能代表作家的水平,自己不会看重这个奖项。

我已经60多岁了,功名利禄对我意义已经不大。我只需要专心对艺术、文学本身负责。文学给了我丰美的精神生活,也让我的日常生活感到畅快。日常生活中,我连买个菜、跟物业打个交道,都有幸福感浸透。因为文学与生活,已经互相渗透。既有小市民的快乐世俗生活,精神上又有高级的极致享受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何尝不是一种修为、一种境界?!

3、作者:广仔,一介商人,业余写手,喜欢阅读、思考、写作、游天下明天会分享什么故事呢?我自己也很期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