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他人学习之时,自古以来,是学而知之,并非生而知之,当然不排除有天生的聪慧,过目不忘之人。一个人一生中,有很多道理是相通的,这个社会也是遵从学而优则仕,而不是闹则仕。孔子就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一个只知道自己埋头苦学,而不向他人学习,这就容易出现孤陋寡闻之象。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这个古人就是孔子的学生子夏,在宋朝人朱熹编的《四书集注》《论语卷之十.子张第十九》篇中的意义,与我们通常理解的“读书读好了就能做官"完全不同。子夏的意思是,优,有余力也。当官时有多余的时间可以读读书,可以帮助你更深刻的认识自己做官的意义,把官做得更好;读书时有多余的时间,可以学着做做官,以便更好地把学到的东西用于从政。就是说,做官与读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仕与学,道不同,而理相通也。这就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原始意义。辞海:”优”字条第二项意义,也是充足;富裕。可见学而优则仕的本意是与今天我们的理解不同的。 在向他人学习之时,可以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而另一方面,遇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后用“择善而从”来形容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在我们身边有些人总以为自己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看问题,做事情,什么都是正确的,往往表现为主观、不虚心、听不进不同意见,成了“自以为是”的人。这才是最可怕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