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十个娃娃十个流”。 小孩流口水,太平常不过了,一般婴幼儿,脖子上戴着一个圆形的花纹精致的项垫,俗称'痰蔸”,现在多用一片小毛巾代替,做什么用的呢?就是用来装住小儿流下的口水的。 许多家长认为,因为长牙齿而流口水,是正常现象,过几个月就好了,于是挂个'痰蔸'了事。 那为什么有的小婴儿不流口水呢,而有的5-6岁的孩子还在流呢? 别慌,请往下看 流口水,医学称流涎,一般而言,涎=唾液=口水,主要是口腔两侧的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三对唾液腺分泌的。 对于出生不久的婴儿来说,由于唾液腺,所以唾液的分泌量很少,基本不流口水,6个月以后,随着辅食添加、出牙、唾液腺发育等原因,唾液的分泌自然而然也就增加了。 又由于小儿口腔空间小、牙槽浅、吞咽和咀嚼动作的不协调,所以唾液经常流出口外,就会出现生理性流涎,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什么!看不懂?请看下表!
敲重点来咯! 婴儿流口水大部分是生理性的,所以说不慌不慌,只需要做好日常护理就行啦。 如果2岁以后还在流口水,那就要注意是否为病理性流涎,常见的原因有: 1、口腔疾病:口腔粘膜受损、破溃、发炎或烂牙、口腔溃疡等病变,刺激唾液腺分泌增多,也会流口水。有的还带有黄色或淡红色粘液,有臭味; 2、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面瘫、癫痫、大脑发育不良、智力发育不全等,不能控制口面部肌肉而使口水外流; 3、其他:如孩子患伤风、感冒、鼻塞、呼吸不畅时,常用口呼吸睡觉,有时也可伴见流口水症状。所以不能听之任之。对于大小孩来说,长期流口水至少是不雅的,唾液刺激口腔外的皮肤也易引起局部皮炎等一系列问题。 流口水,中医称之为“滞颐”,常认为是脾虚不摄导致,可以夹湿、夹火。小儿流涎主要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脾开窍于口,在液为涎,脾胃失调,不能摄津以致本病。 它的病机可为脾胃虚寒,不能摄津;也可为脾胃气虚,不能运化水湿;还可为脾胃湿热,廉泉不能制约,使津液满溢于口而发病。临床以前二者多见。不管是中药饮片还是中医推拿,对流涎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选择中医,早点去掉孩子项上的“痰蔸”吧! 流涎多,不论是生理的或是病理的,都要做好局部的护理,注意清洁,避免皮肤刺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经常帮宝宝擦拭流出来的口水,使其脸部、颈部保持干爽,避免湿疹的发生。 2、尽量避免用含香精的湿纸巾擦拭,以免刺激肌肤,最好用棉手帕为宜。 3、不宜用手戳捏宝宝的腮部,以免刺激口水分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