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3版练习题库考研真题答案

 知择 2021-10-12

一、名词解释

1. 价值【武汉大学2014、2011年研】

【答案】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可以在量上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只有量上的差别,因而它们就可以从量的方面相互比较。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商品区别于其他劳动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商品价值是在物的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


2. 相对剩余价值【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18年研,武汉大学2014年研;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研】
【答案】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引起的,必须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为条件。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采用先进技术的个别企业的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创造的。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全社会资本主义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3. 资本有机构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年研;山西财经大学2015、2013年研;武汉大学2011年研】

【答案】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公式表示为c:v。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看,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是把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结合在一起的概念。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表现为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


4. 要素市场【中央财经大学2019年研】
【答案】要素市场是指生产要素在交换或流通过程中形成的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生产要素市场主要包括:①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指资金融通的市场,主要包括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金融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②技术和信息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进行流动和交流的场所,是市场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④房地产市场是我国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⑤产权市场是能够为企业提供产权交易等各类服务的市场。
⑥土地市场。我国的国有土地市场包括土地一级市场(即由土地所有者有偿出让土地一定期限使用权的市场)和土地二级市场(土地使用权再转让的市场)。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进一步发展技术、信息市场。引入竞争机制,保护知识产权,实行技术成果有偿转让,实现技术产品和信息商品化、产业化,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5. 劳动二重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1年研;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年研】
【答案】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即劳动目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制作方法、劳动成果各不相同的劳动;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劳动,即抽掉了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在任何社会条件下,没有人们的具体劳动,也就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便无法生存,社会也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具体劳动是一个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所特有的。在自然经济社会和在未来的产品经济社会中,人们的劳动产品不用交换,因此,他们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而生产商品所消耗的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二、简答题

1. 怎样认识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中央财经大学2019、2015、2010年研;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研,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研】

【答案】(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出的实现。研究社会再生产,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包括社会总产品和服务)的各个部分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实现价值补偿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的各个部分在转化为货币形式之后,又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即实现物质补偿的问题。社会总产出的实现过程是在市场中实现的,因此市场实现问题是研究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2)之所以说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市场实现问题,其原因在于:①社会资本再生产反映了资本的现实运动,而资本从商品形态向货币形态的转化,是资本运动之“惊险的跳跃”,它表明既有生产过程是否能顺利完成,也同时表明下一个生产过程能否正常开始。如果社会总产出能够通过交换,实现其价值,就意味着社会生产所耗费的资本能够在价值上得到相应的补偿,也意味着社会资本的周转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从而可以重新购买生产要素,开始新一轮的再生产。否则,如果社会总产出不能或部分不能顺利销售,所耗费的资本就不能得到或不能充分得到价值补偿,社会再生产就不能正常进行。
②社会再生产的进行,不仅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而且要求资本价值所反映的实际生产过程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就是说,社会资本所获得的价值总量要足以用于重新购买所需补偿和替换的生产要素,从市场上得到的使用价值必须符合再生产继续进行的需要。
所以,社会总产出的实现包括了价值补偿和使用价值替换,也包括了总量补偿和结构性的补偿。所有这些补偿和替换过程就是社会总产出在价值和使用价值形态上都得到实现的过程。

2.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否必然以劳动的复杂程度或劳动强度的提高为条件?如认为不是,请说明理由;如认为是,请分析“劳动生产率和单位产品的价值量成反比”的命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8、2011年研;复旦大学2014年研】

【答案】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不必然以劳动的复杂程度或劳动强度的提高为条件。理由如下:(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劳动生产率是由劳动的主观条件、劳动的客观条件、劳动的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决定的。马克思认为“劳动的生产力由许多因素决定,其中包括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及其技术应用程度的发展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数量和效力,以及各种自然状况。”其中,劳动的复杂程度、熟练程度以及劳动强度等劳动条件是劳动的主观条件。而生产资料、技术等劳动条件则是劳动的客观条件。劳动的复杂程度或劳动强度的提高会使得劳动生产率提高,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非必然以劳动的复杂程度或劳动强度为条件。生产资料和技术等劳动条件的优化在劳动的复杂程度或劳动强度不提高的条件下,仍然可以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2)生产某种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则这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反之就越小。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呈正比例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短,该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越低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劳动生产率和单位产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3. 怎样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与劳动力成为商品之间的关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年研]
【答案】只有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因为如果劳动力不是商品,货币无法购买到劳动力,则即使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也无法使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货币就不能成为资本。
(1)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商品是指成为市场交易对象的人的劳动能力。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①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处置自己的劳动力,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即劳动力的所有权属于劳动者本人;②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既没有生产资料,又没有生活资料,他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2)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谋求自身增殖的货币。资本不是一般的商品价值,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货币转化为资本是为了使货币资本带来剩余价值。这正是资本总公式(G-W-G')中价值量发生变化的原因。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经营,需要掌握一定量的货币,以便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
资本流通公式是:G(货币)-W(商品)-G’(更多货币)。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殖,即产生了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就是要阐明货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怎样转化为特殊资本的。
①剩余价值是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的。流通过程中发生的都是等价交换,因此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过程,但又离不开流通过程,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②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此时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殖。
③价值增殖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此时商品的价值是既定的,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增殖。
④价值增殖必然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 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南开大学2010年研】

【答案】(1)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的区别

①货币流通规律即货币流通同商品流通相适应的规律。

其基本内容是: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在不少情况下,商品买卖采取赊购和各当事人债权、债务相抵消的办法。这样,货币流通量公式应修正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一赊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十到期支付总额一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②纸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就是说,不管纸币发行多少,流通纸币总量必须同它所代表的流通金量相等。既然如此,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货币金属量就应该是: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所必要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额

(2)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的联系

(3)①货币流通规律对纸币流通的制约作用在于:纸币的发行只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属货币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金属货币因为有价值才流通,纸币却因为流通才有价值。
②纸币流通规律是货币流通规律的特殊表现形式,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和购买力同它发行的数量成反比,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5. 如何认识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中央财经大学2018年研,南开大学2009年研】

【答案)(1)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相互关系。货币是商品,它和一般商品一样是实在的商品体,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货币又是一种特殊商品,它是一切商品共同的价值表现材料,执行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形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但是,不管货币形式怎样变化,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本质作用不会改变。
(2)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表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

货币作为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的尺度,就是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货币之所以能够用来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是因为它本身也有价值;如果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就无法衡量别的商品的价值。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货币充当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而不使用现实货币。
②流通手段

货币作为买卖商品的手段来使用,就是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起着媒介商品交换的作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最初是以贵金属条块的形式出现的。后来又出现了纸币,随着科技发展,以网络技术和互联网交易方式为依托的电子货币如银行信用卡、储蓄卡、支付宝等应运而生,从而大大缩短了流通时间,节约了流通费用,简化了商品交易方式,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③贮藏手段

货币退出流通而作为社会财富被人们贮藏起来,就是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贮藏手段,既不能是观念上的即想象中的货币,也不能是价值符号,而必须是金属货币。贮藏货币可以调节货币的流通量,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金属货币就会退出流通,贮藏起来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加时,贮藏的货币就会重新投入商品流通中。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货币贮藏的这种调节作用是自发进行的。
④支付手段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赊账买卖,在赊购到期,以货币来偿还债款时,货币便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还可以用来支付租金、利息、工资和赋税等。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可以使商品在缺乏现金的情况下得以流通,从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由于有些债务可以互相抵消,不再需要以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这就可以节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时,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也扩大商品经济的矛盾。在存在支付手段的条件下,许多商生产者以赊账买卖的方式发生了债务关系,形成债务链,进一步增大了出现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⑤世界货币

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是执行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的差额;b.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C.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支付战争赔款以及财产转移等。现实世界中充当世界货币的除了贵金属之外还有二战后的美元。

转载于知择学习网,欲看更多内容,可上站内搜索宋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