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阅读中全力汲取,在表达中尽情枝繁叶茂,促成核心素养成长

 读写转换小课堂 2021-10-12

在阅读中全力汲取,在表达中尽情枝繁叶茂,促成核心素养成长

前言:

老师们,早上好!

今天,和大家分享我历时2年研究的课题,我把主题描述为“在阅读中全力汲取,在表达中尽情枝繁叶茂,促成核心素养成长”,希望教科研是对教与学的灌溉,能够促成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核心素养成长, 首先要声明我不一定能讲得很好,但尽可能地把课题心得,研究经历,怎么思考和怎么做,完完全全地分享给大家,也希望通过简短阐述,能够对大家做课题有所帮助。

一、课题成果分享

本次课题研究的题目是《流程式习作思维图在儿童写作的导用研究》,成果一:获得2017嵊州市教科研结题优秀成果一等奖。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的实施建议中提到“写作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我的理解就是,习作就像一个工程,把工程中的每个流程都引导到位、监理到位、评价到位,那么效率和结果就会有一定的提升。

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所借助的手段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有很多种图示形式,其中流程图成为我成为课题研究的最终工具。主要原因是因为希望能评价,学生习作时原本,完全无法干预和参与的思维过程,切切实实参与到学生整个习作工程中的每一个流程。而流程图,恰恰能够让每个环节清晰呈现,使用可视化的图形表示出学生习作思维的过程,便于我达成过程性评价的可见性目标。

在结题报告的成果简介中,我是这样描述的:本课题以流程式思维图为辅助手段,分解习作的思维过程,具化为“流程式思维图”的基本内容,实现习作思维“可视化”的目标,切入学生读写结合的兴趣点和信心的培养。课题立足课标“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的实施建议,在深度促进学生读与写的发展上有具体而可操作的创新之处,实现课标“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综合体现”的指导思想。本课题无论是在哪个学段,都可以对学生习作具有“辅助有效、训练有据、攀登有保”的实践效果,其价值在于解决学生习作难的心理现状,借助习作思维辅导图,完成习作思维图,使得学生有了登天之梯,避免了学生习作存在的一般问题,建立了习作评价的有效手段。

习作是个性化的表达,是学生自我的表达,我希望每个学生的作文都是独特的,但是班级里有50个学生,不可能有精力一对一辅导,因此我把习作辅导转换成思维图工具,让习作评价不仅仅停留在结果上,思维过程的辅导和评价就成为了可能。

第二个想和大家分享的课题成果,是为了达到教科研的时效性、有效性、传播性,最大程度的分享教科研成果,在田老师的点拨下,创建了教科研微信公众号,“小语思维导图”。公众号传递的理念是“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草根研究者;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方式;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从2016年5月开始,共推送了教科研文章26篇,虽然数量不多,但是秉承了教科研和时代和科技共同进步的理解,在当今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时代,教科研也一定是与时俱进,是时代的、分享的、高效的。这一点也是个人觉得这次课题最自豪的,应该可以说是走在嵊州市教科研前列的,在这里特别要向田老师对教科研与时俱进的理念表达自己的感谢。

小语思维导图教科研微信公众号,现在关注的人已经有很多,大家可以扫描关注,在查看历史消息中查看往期推送内容。课题的目标与内容,大致的过程经历,学生成果,教科研成果,都做了简单的推送,包括今天所讲的讲义,所以大家不用做笔记。

二、课题目标与内容分享

1、目标分享

课题是一个很辛苦的过程,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在课题立项前,我非常清楚地想要完成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目标。在十余年间的语文课堂中,我体会到了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学生作文带来的痛苦,在总结和反思后发现,需要一种直接的手段,去参与到学生写作的思维过程。因为仅仅在开头写一篇下水文示范也好,集体评议反馈修改也好,始终不能达到对每一个学生的习作个性化表达的预期。而班级的学生数,也很难实现一对一辅导。于是我就思考一种简单而有效,至少对我来说能够解放教的时间的习作辅导方式。

在一次学习中,田老师讲到思维导图,我第一感觉就是,这个思维导图,对于很多孩子写流水账,东写一写,西甩两笔的困境可以有所改善,学习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把作文写清楚,写明白,达到课标“文从字顺地表达”要求。

还有一次,在教研网传资源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名词“思维可视化”: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被可视化的“思维”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因此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及信息传递的效能。

正当我在了解时,田老师也发来一篇如何在习作中实践思维可视化的文章。这让我的思路开始柳暗花明,正是因为我们无法参与学生习作时的思维过程,我们只能评价学生思维的结果,批阅的作文都是学生已经完成思维过程后的结果,如果我能参与和干预到学生的习作思维中,那么习作质量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应该说我的出发点其实很简单,在深入接触后,我体会到利用思维导图,就可以让我们的教学评价、教学辅导直接参与到学生习作时思维的过程中,比起结果评价结果前置了很多。

同时,我又发现,思维导图对于我们老师的教学手段改进也有所帮助,可以清晰和简化教学过程。利用思维导图,既可以让学生习作过程清晰,又可以让教师高效地进行习作辅导,那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肯定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接着,我翻阅了很多思维导图的书,请教了一些对思维导图有所研究的老师,最后,我决定运用思维导图,把最想要达到的作文教学辅导做一个深入的研究,于是就这样申报了本次课题。

2、内容分享

《课标》理念中的“抓住取材、立意、起草、加工等环节进行习作实践的辅导”,让我对课题的内容研究有了清晰的认识。这一个个环节就是一个“流程图”,把习作视为工程,教师就是设计和监理每一个环节的总工程师,为每一个习作的“环节”设计“图纸”,让学生清晰和明确,写作文,就是要经历这几个流程的,把每个流程中的过程做好,好作文就八九不离十了。

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不是思维导图的绘制,虽然学生依样画葫芦能够画出思维导图,但是对于思维导图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还没有较深的认知,也就是感觉停留在美术课上,没有达到语文素养的目标。所以,我做了第一个抉择,在流程式习作思维导图过程中,增加阅读吸收的部分。

我常常看到网上对于阅读重要还是写作重要的争论,至于我的理念,就是读写从来不分家。看的书多,写的方式和手段就游刃有余了,否则内容和表达形式一定非常干瘪,吴忠豪教授谈到要“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叶圣陶谈到“课文只是例子”,如何发挥课文例子的作用,达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目标呢?我发现:要实现把作文教好的目标,内容选择至关重要,学习从课文例子中了解作者行文构思,就是学习写作的过程。据此,我对课题研究的内容也做了第一次规划调整。

我选取了课文的阅读、单元群文阅读、整本书的阅读,来让学生去读懂作者的表达、读明白作者的行文思路这个内容入手,画出课文、一本书的思维导图。因为行文思路背后寄托着作者的情感,是表达思维的学习和锻炼。让学生读明白,作者写了什么?喔,是这样写的。咦,他为什么这样写?啊,他这个写法我会了!这种写法我会了,作文其实就简单学会了。

这是一个有趣的内容,我自认为以流程思维图为工具,理清表达,学会表达,就已经浅显地达到了从学课文到学语文的目标。

三、课题历程分享

一件事、一个课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经历痛苦的过程,下面就具体和大家具体分享2年痛苦的的课题经历:

在分享课题历程前,我想先分享一小段王荣生教授《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原文内容:

“将语文教材的两种价值混为一谈,把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当做它的主要价值,不着眼于它的如何传达信息“的智慧(即言语智慧)而着眼于它所传达的信息本身智慧,这是我们语文教学最经常犯而又最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错误,也是语文教学犯的最严重的错误。因为它使语文课失去了自己的本质。有人称这种语文课为没有语文的语文课”。

学生阅读课文获得信息,这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显在性的行为(所以它处在前台)。学生阅读课文获得“如何处理信息”的言语智慧,则是一个虽然处在后台、但更本质的行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并不是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是通过这么一个掌握教材愿生价值的过程,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即掌握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也就是言语智慧。”

-----王荣生教授《语文教学内容重构》

我从王教授这段话中明白一点,课文为什么只是例子,例子的价值在于如何传达信息的智慧,阅读,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如何传递”的言语智慧。而习作,就是学习课文例子的表达规律后的运用,最后创造自己的表达。?

“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怎么贴近生活,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孩子的生活就是上课,上语文课,阅读、写作、说话。我看了一本书叫《登天之梯》,作者布鲁斯.D.佩里,读后深刻地感受到,我们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就是帮助孩子轻松健康地学习语文,这本书本身是谈关于儿童心理创伤的心理咨询诊疗笔记,书中说到“童年的经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于是我联想到,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对孩子一生的影响也非常大,尤其是思维的影响,更是一生中的关键。

因为是新接的班级,我结合学情,对课题做了综合考虑,最终的计划是:以阅读吸收作为起点,从阅读课文、阅读整本书入手,绘制作者行文表达的思维图,然后运用到习作实践当中。让学生经历体会-理解-感悟-运用的语文实践。

1、怎样阅读吸收的历程

首先从五年级上学期,我们一直在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这是学生参与课题的基础,在网上我找了各种各样的思维导图,让学生不断的练习,一直画,画了一个学期,让思维导图的形式植入学生大脑,平时看到好的就找来让学生绘画。

这是整个课题学生觉得最轻松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老师是很辛苦的,因为我们农村学生基础弱,个体差异大,但必须要让思维导图的概念植入学生的学习理念,所以需要花费很大的心思。一个学期里,要对学生绘画思维图的质量和数量做大数据分析,根据绘画的质量,提出绘制思维导图的一般规律,以及个性化绘制的认识。

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基础奠定,思维导图“画”得还可以了,但我非常清楚,仅仅是会画思维导图,并不是学会了思维导图,所以在五下学期,我们的流程式思维导图,从《将相和》的行文思路开始入手。

大家请从思维图示看看我对这篇课文行文思路的解读。

秉承文本如何传递信息的言语智慧,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学生肯定能读懂一个怎样的蔺相如,一个怎样的廉将军,获得人物品质体验。涉及的一个问题,我们在授业解惑时,直接教给孩子知识,还是教给学生技能去获取知识?常常再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直接告诉孩子廉颇、蔺相如怎样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不如教给孩子,诶,原来这样去安排一个情节,可以让读者更加轻松明白这个道理,这个人是这样的品质,很多经典的文章,都是构思巧妙的,这就获得了信息传递情感表达的智慧。

大家看,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后,职位从一个贤人到大夫再到上卿,其职位通过一个个故事逐步提高,为不和设计和制造了矛盾。在矛盾最大化时,通过一次让路,读者明白了在国家利益为上的理念,然后用廉将军主动负荆请罪的事,故事峰回路转,从不和回到和,国家利益这个主题又升华一次,人物品质自然也显现出来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辨“和是不和起,不和因何起?不和而后和,人物形象立”的过程,去阅读作者的这种行文表达。

我认为这样才是阅读,把整篇文章的行文流程图示出来,让学生明白语文不是单纯的品德学习,而是这种品德,是怎样的语言文字方式去传达的,行文结构是怎样的,篇章句子结构是怎么运用的,也就是学生阅读课文获得“如何处理信息”的言语智慧,这一个虽然处在后台、但更本质的行为。我感觉我们这样的农村一线语文教师,能做到这一点,也差不多达到了王荣生教授《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浅显要求,也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简单目标。

正是这一堂《将相和》,奠定了学生对思维导图的理解,哦原来思维导图可以让我们看清别人的表达的技巧,去发现我们平时没有发现的,思考我们从没有过的思考,甚至可以回顾自己的表达。

接着我们50孩子以《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威尼斯的小艇》、《与象共舞》、《彩色的非洲》一个单元的流程式思维导图实践。

大家看到,其实我整个五年级,都在经历前期的工作,从整整一个学期的思维导图绘制,到一篇课文的引导,再到几篇课文的运用,都是在奠定基础。五下的几篇单元习作,我也简单的做了思维导图的渗透,要求每次习作,都简单画出你的行文思路,表示出关键词句等,(不过作文本找不到了,没有拍照给大家看)。就是简单的作文前一页画思维图示作文的结构,然后再开始作文。

在六年级上学期,学生的思维导图思维有了起步,通过五下的简单实践,能够开始入手习作的表达了,我又以《北京的春节》、《再见了亲人》

,对流程式思维习作图做了一次学习巩固,在不断阅读中达成吸收的步骤,因为只有汲取,才能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经历了另一次难忘的整本书思维图示阅读经历。

这次,我们读了《西游记》,读了《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一次的阅读,让孩子彻底打开了阅读和写作的联系,打开了思维导图的世界,打开了语文读与写的自我吸收和运用。

这次读《西游记》,学生都表达出自己已经看过,甚至看过好几次的负面情绪。我所做的引导就是,首先,你怎么证明你读过?第二,你读到了什么,怎么去记忆和分享给别人?我们放弃了西游记里的师徒4人,就只从读妖怪入手,要求读到自己对妖怪的理解和认识。因为一般修炼成仙的规律,即使是孙悟空,也是从妖猴开始,学习技能,又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成为战斗圣佛。那么我们的阅读,我们的写作,就都还处在妖的原始阶段,(这一点学生很信服)经过阅读写作的九九八十一难,最后成仙,多开心的一件事。好在学生对游戏是有较高热情的,这一次阅读《西游记》就当成游戏,从妖怪开始升级。最后,学生对妖怪做了分类,能深入阅读妖怪,那阅读西游记就不再浅薄了。

学生绘制的妖怪思维导图,虽然形式幼稚,但是对妖怪的语言文字描述,对妖怪的因果生死,有了深入认知,我也适时地对西游记里的妖怪做了引导,提升了思维图示的阅读效果。

包括后来读的《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都是各有侧重地从行文思路入手绘制作者表达,把表达要点,绘制成流程式思维导图,便于研究怎么写,并思考为什么这样写。

最后,整个阅读吸收的过程其实是在前、中、后三个时期不断进行并逐渐提升的,正是因为有了阅读吸收的过程,接下去习作表达篇,才有了到达了较高的水准,认知并学习了他人的表达的技巧,自己的表达就有了技巧。

想和大家分享的经验就是,运用已有的经验,也就是课文的力量,书籍的力量,作家的力量,来灌溉学生,如果只是我们老师,是完全不可能达到高层次的。课题结束的今天,我认为我们语文老师的核心素养,就是会合理利用已有资源,课文的资源、书籍的资源,发挥出语言文字的本质作用,而不是其表面的信息作用。

2、怎样习作表达的历程

从五年级下到六年级,我在结题报告中选取了《取材、构思、立意、加工》,《这样一件事》、《祖国在心中》为代表,展示了学生运用流程式思维导图进行习作的过程。

学生从看到写,从绘画思维导图到运用思维导图,性茫然不知所措到游刃有余,学生经历了成长的过程,我也适时对流程式思维导图做了明确和改进,明确了流程式思维导图习作的一般过程。提出了习作思维辅导图,也就是图的形式中,有教师的建议,必须要写哪些内容,根据教师建议,自己绘制,思维图可以是这样的,但是内容必须完整。如《一件令你感动的事》这次习作。

原来的习作辅导很复杂,教师需要参与的部分多,但是又无法参与到每一个个体,现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习作,过程可以最简单的4步。从取材开始,做到心中有材料、有立意、有修改,明确习作不是随意而行,而是按步骤,达到表达的效果,运用思维导图,弥补记忆的缺陷,做到表达的有序化,将想象绘制出来。

应该说,经过阅读的经历,学生的表达指向了表达清晰、言语顺畅、写得有趣这样一个习作基本的文从字顺。虽然比较简单,但对整体的习作做出了推动,质量也有了提升。学生通过借助我的思维辅导图,去绘制自己的思维表达图,这个过程,是本次课题研究的亮点,我的习作辅导实现了一对一,学生的表达实现了个性化,减少了和下水文千篇一律的弊端,也减少了流水账的问题。

学生从五年级到六年级,我首先解决绘制思维图的问题,然后从阅读中吸收表达的技巧,利用思维图展现,最后完成借助流程思维图来习作的课题过程。大家看看课题历程的图示。

习作的资料太多了,我没有拍照,和大家一起看小语思维导图公众号里,有一篇代表性的文章《流程式思维辅导图习作指导例》,看看课题过程中,我的学生是怎样学习使用思维辅导图和绘制思维图完成习作和习作改进的过程。

3、教科研心得以及“小语思维导图”历程

在公众号当中,我将本次课题的教科研历程,总结的经验,课题研究历程的简图,都做了推送,大家可以扫描二维码,查看历史记录了解,就不再做重复讲述。

有一点教研心得要分享,就是大家看了思维导图,看了流程图,也许会发现老师或者学生用提纲也许更加轻松一些,提纲同样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为什么要费尽心思绘制思维导图?

学习要有趣,要让人对对所做的这件事有兴趣,我们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活泼可爱的孩子,我们的手段越接近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就越能推动他们前进,共鸣的力量可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思维导图有色彩,形式多,又有趣,易于和他人交流,可以毫无约束地拓展思维的想象,对于学生来说是符合身心特点进行的教与学的行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