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卞说说——校园童话的读写转换实践

 读写转换小课堂 2021-10-12

在丰富的儿童文学体裁中,童话最受孩子欢迎。它丰富的想象和幻想以及夸张的表达方式,特别适合儿童阅读欣赏。也正是因为童话常常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鸟兽鱼虫花草树木以生命,并以通俗生动的语言、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来促使儿童情感的共鸣,是儿童阅读最好的材料。

阅读童话故事,能够启迪想象,开启思想,愉悦童心,发展和培养内心美。数据显示,统编教材选用了大量童话作品,1~4册选用童话29篇,占选文总数的34.1%。这样大篇幅的编排目的,在我们一线教师认为,是要发展语文素养中的想象力,儿童的想象力是天生的,但是发展想象力是需要通过阅读来训练的,表达想象力又得通过写作来实现,因此,基于统编教材童话课文的读写转换障碍问题的解决,是落实统编教材语文素养实质性的内容。

如何依据教材、儿童、环境(社会)的特点,实现儿童基于统编教材童话阅读,进行读写转换的实践,来实现儿童想象力的发展呢?

首先,我们不可忽视教材的力量。统编教材整体编排的童话课文教学,要实现知内容,知想象,知目的。其中,知目的最难实现,也常常被忽视的内容。文以载道,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童话也是如此。这样,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一点,文章是为了告诉读者道理,这个道理以怎么的形式去表达,读者才更容易接受和明白这个道理?这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关键,也是读写转换障碍突破的难点。童话一般有四种:拟人体童话(代表作如《木偶奇遇记》)、超人体童话(代表作如《巨人的花园》)、常人体童话(代表作如《皇帝的新装》)、知识体童话《在牛肚子里旅行》等等。就小学生而言,整个阶段都是学习的过程,是形成素养的过程,也就是学习如何想象,如何表达的过程,教材中的童话,是他们捉摸这一过程的具体实践,知想象就成为童话学习的具体目标和实践过程。所有的素养形成又以知内容为基础,所以三者互为一体,螺旋促进,但是切不可忘记阅读过程中,作文章的目的。

此外,课外阅读中的童话,丰富了儿童想象世界,充实了儿童想象力表达的学习过程,奠定了儿童学习如何表达想象的学习实践基调,课外阅读的童话内容,在这里不作展开,关键在于实现得法课内,得益课外的学习过程。

其次,童话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起到教育人的目的,生活内容是儿童想象力的根本。比如上一学年,校园中有一个防空洞,这个黑黝黝的,关着铁门的山洞,成为了借以想象来育人的读写转换工具。《西游记》是儿童熟悉的内容,妖怪往往是住在山洞里的,那么身边这个山洞里有什么?具备自然科学素养的现代小学生,知道这个世界上妖怪自然是没有的。而想象力,能否借助这个普普通通的山洞去实现呢?

答案是肯定的。

利用儿童童话(神话)的阅读积累,说一说住在山洞的妖怪一般有什么特点,挑选凶恶,最厉害的角色放在眼前的这个防空洞内,我们要注意什么呢?(不要被妖怪抓去了,肯定抓不守纪律,上课时脑子飞到窗外去了的那些)这些妖怪万一住在我们身边,什么时候是最容易出没?(孩子们想象的是晚上,因为晚上孩子们都回家了,白天都在,没有看到过)

诸如此类的,借助阅读积累,解决育人,发展想象的过程,是儿童读写转换的实际运用,为铺垫写作积累了想象力的训练,儿童的阅读积累得到了一定的释放,有了展开想象的平台(校园环境,也可以是家庭、社会上),只要借助阅读积累,加以合理的想象,去达到一定的目的,这样的读写转换障碍的解决就有了具体的途径,老师们不妨在课堂上,发掘儿童的阅读积累,借助身边的物品,加以适当的想象,设置与现实生活的认知冲突,在冲突中,理解什么是想象,从而内化语言表达技能。

值得关注的一点是,童话表现出了我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因此那往往与生活的现实是相违背的。要发掘儿童内心的不满,用文字去表达,既可以实现儿童心理的了解,又可以实现想象的训练,还能达到清楚表达的实践,可以说,挖掘儿童阅读积累,借助儿童生活体验,依据目的而运用阅读,通过表达来检验积累、思维、运用技能,这样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才能得以充分展开。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就是学生读写转换障碍解决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围绕知识点障碍的设置和实际操作的解决,以学定教的意义就在于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