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生酮指南 - 纯肉生酮(02)

 新用户0641yy4L 2021-10-12
作者声明:【老虎健康】的收入源于销售服务和商品,不宣称客观中立;仅表达个人观点,内容包含获得性偏见和断语,请读者谨慎阅读,保持怀疑;作者在实践的基础上追求范围有限的健康,作者的感受和结论不适合所有人。

生酮饮食和纯肉生酮的区别是很大的。前者考虑吃什么,后者已经限定了肉类食物,因此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烹饪。

受到五千年来农耕文化的影响,中华料理并不擅长烹饪肉类。我们通常把肉作为菜肴而非主食。如果有孩子只吃肉不吃菜,会被认为是偏食需要纠正。

在中式料理的影响下,提起肉类料理这个概念,可能大多数人想到的是青椒炒肉丝这一类的菜。问题在于,这并非最好的烹饪方式。

消化

现代营养学一个常见的错误,是只分析食物的营养成分,而忽视了食物的消化。实际上食物和烹饪是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被人体吸收的才算营养,而无法吸收的成分不仅增加了肥料,而且增加了消化负担。

蛋白质通常被认为是人体吸收率极高的营养,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是很艰难的,尤其是已经被烹饪到全熟的肉类。

蛋白质先拆解成肽,肽再拆解成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完全吸收。这个过程会大量消耗胃酸和蛋白酶。简单说就是,你必须能够分泌足够的胃酸和蛋白酶,才能完成吃肉这件简单的小事。

首先说胃酸,它对于曾经长期捡尸体食用的人类先祖来说并非问题,食肉动物吃剩的肉和骨头都会成为人类的美味佳肴。把骨头烧烤后用石器砸开,还可以享用美味的骨髓。在长期的食肉进化过程中,人类的胃酸达到1的酸度,高于狗,可以和秃鹫这样的食腐动物相媲美,有强大的杀菌效果,能抵抗一些稍微腐败的食物。

问题在于,这种超能力已经被现代人抛弃了。现代人的胃酸被大量消耗,这种消耗一方面源于零食和碳酸饮料,一方面源于城市饮食的多样性:肉类往往和菜饭一起被吃下去。无论是蔬菜中的纤维还是谷物中的淀粉都无法被胃酸分解,在混合食用的情况下,它们只是占用宝贵的胃酸,稀释和浪费这些本来应该被用来消化肉食的资源。

因此即使你坚持多样性的饮食,也最好把肉和菜饭分开食用,它们对会对肉类消化造成阻碍。有一些程度较轻的胃病,只需要做到肉菜分离,降低消化压力,即可获得缓解。

然后说蛋白酶,这是真正拆解蛋白的成分。蛋白酶的数量越多,肉类的分解越快,人体消化肉也越轻松。问题在于,分泌蛋白酶消耗大量营养,人体的资源有限,没有那么多的消化液可以拿来挥霍,除了自己分泌,最好有外来的蛋白酶能帮帮忙。

这本来不是个问题,生肉中含有大量的蛋白酶,在冰箱放置的肉会慢慢的软化,这种自我发酵的过程就是生物酶的效果,因此只要吃生肉就能够补充这些酶。但人类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少吃生肉了。烹饪到全熟的肉,蛋白酶全部死掉,无法给人体的消化提供任何帮助。

在胃酸和蛋白酶都缺乏的双重打击下,很多人出现了消化的恶性循环:吃肉会消化不良和便秘,经常饭后两三个小时仍然腹胀,在这种负面反馈下,肉越吃越少,身体营养缺乏,胃酸和蛋白酶分泌进一步减少,消化能力降低,于是更加不愿意吃肉。

其实只要改变一下烹饪和吃饭的方法,即可打破这种循环。

肉菜分离

为了不让菜饭影响胃对肉食的消化,需要把它们分开食用。你可以尝试在一餐里只吃肉,不吃菜和饭,下一餐中只吃菜和饭不吃肉。

如果你遵循纯肉的原则就更加简单,只吃肉就好。

5成熟

一家正宗的牛排餐厅,不会建议你点超过5成熟的牛排。换句话说,一口好吃的肉,中心温度不会超过60摄氏度。

这个温度的肉类甚至比全生更好,它既不足以杀死全部的蛋白酶,又能够提高酶的活性,帮助胃对蛋白质的分解和吸收。

从温度的要求反推烹饪流程,你会发现只有大块的肉类能满足这个标准,只有足够的大,才能从表皮到中心建立足够的温度梯度,让表皮已经焦脆的情况下中心温度仍然够低。这个要求会淘汰所有中式小炒的烹饪方法,因为切成小块的肉类必然会被做到全熟。

这也是为什么合格的牛排至少要切到3厘米以上的厚度,够厚才不容易全熟。

炖肉

如果你既不能接受半熟的肉类,又想要容易消化,就只能选第二种方案就是炖肉。肉类在长时间的高温熬煮下,会开启分解过程,整块肉变得酥烂,有更多的蛋白质被拆解。

这个方法唯一的诀窍就是煮的够久,普通锅2小时起步,高压锅50分钟起步。炖到胶原蛋白析出,皮化,筋烂,骨软,这样的炖肉才符合容易吸收的标准。

两种方法相比较,虽然炖肉比常规的吃法好,在营养方面仍然比不上半熟或全生的肉类,高温会破坏肉食中的部分维生素成分,降低食物的营养密度。

生肉并非没有风险,比如细菌和寄生虫,但这些问题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已经没那么可怕,甚至完全避免。比如严格标准的屠宰场(无论是鱼还是牛羊肉)会检查动物的内脏,判断是否遭受寄生虫污染,而细菌可以通过深冻或表面焦化的方式杀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