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述永州故事】永州最大最豪华的古墓——唐元甫古墓

 陈瑜工作室 2021-10-13

【讲述永州故事】永州最大最豪华的古墓——唐元甫古墓

一直想与朋友结伴,前往石期市镇台凡市洪锦村寻觅唐元甫的历史踪影。

这一天,我们一早就到了石期市镇洪锦村。令我们惊讶的是,我们找了几个年轻人打听一打听唐元甫,他们居然都不知道唐元甫为何人,更不知道有何典故。后来,一位唐姓老人听说我们来寻找古墓,翘有兴致的带着我们来到村支书家,说明我们的来意,就引领我们走向了一座怪石嶙峋、形似乌龟的小山头。山头的前庭开阔无比,一池水塘在阳光照射下碧波荡漾,故有“乌龟下塘”之说。

经过杂草丛生的田间路,再一头钻进布满荆棘的乌龟山,一片博大的古墓出现了,中间是高大无比的主墓,也就是唐元甫之墓。两旁分别是三夫人丁氏、大夫人余氏之墓,形成三人异穴合葬墓,三座墓并列紧靠,墓与墓之间用石碑隔开。主墓石碑高3米,碑顶正面刻有“尚书衔”横匾,碑身正中竖刻有“皇请诰授建威将军、光禄大夫,原任广东水师提督军门唐公元甫之墓”字样。整个墓地面积80平方米,墓地坪前面有石旗杆各一副,石旗杆后面有石鼓、石狮、石马、石羊和高1.5米石人各一对,墓周围用石碑围砌,碑上有龙、凤、鳌、虎、麒麟等珍禽奇兽和三国人物等武士浮雕上百幅。雕琢采用了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线刻等多种雕刻手法,亦庄亦谐,各具神态,线条流畅,神态逼真,布局精当,意境深远,还有40多处刻有墓志铭及名人题写的悼文、挽联。

唐元甫(1834-1895),字仁廉,浑号赖之,东安县石期市镇洪井村人,官至广东陆路提督,诰封建威将军、光禄大夫,赠兵部尚书--兵部尚书,就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是从武之人的最高长官。"打不过东安"这句俗话,在唐元甫这里算是发挥到了极致。 唐元甫的功名确实是打出来的。根据历史记载,唐元甫从小生长在东安的一个草根家庭,小时候家境贫寒,性情放荡不羁,其身短足长,形似猿猴。咸丰初,他跟随曾国荃部下投入湘军杨学斌部。咸丰九年(1859),太平军韦志俊在池州诈降,他跟随彭玉麟前往受降,忽然降军哗变,唐元甫反应迅速,立起还击,手刃数人,平定了动乱。唐的勇猛获得了杨学斌的赏识,杨就让25岁的唐元甫从投降的叛军中挑选兵勇,组建自己的部队:"仁字营"。组建"仁字营",意味着唐元甫在其军事和政治生涯中,走上了自己的舞台。此后,唐元甫"领衔主演",在用战场搭建的舞台上,不断演绎精彩。他率领自己的武装力量,先后参与镇压太平军、捻军、农民起义军,在一次又一次浴血奋战中屡建奇功,从守备提升为游击、副将、总兵,直至武职从一品提督,并获赏黄马褂。光绪十年(1884),唐元甫任广东水师提督。光绪二十年,诏加尚书衔,正好碰上中日甲午之战爆发。"打不怕、不怕打、怕不打"的唐元甫马上赴京,请求率二十营兵力出战。不料军队刚刚出关,战事就因议和而结束了,只好打马回府--要不然,他的功名簿上,也许还会续写辉煌。 第二年,61岁的唐元甫病逝于广东陆路提督任上,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据村支书介绍,古墓一直保存完好,墓顶用三尺松香泥土封冻,周围是大石板砌成,无人企及。在文革期间,只因“不光彩”的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历史就被列入了重点革命对象,造反派用三吨炸药将坟墓炸开……

    被炸开的坟墓后来历经无数次盗墓洗劫,坟顶凸现出空空的三个洞穴,厚实沉重的雕刻无法移动就保存着。一面石旗矗立在荆棘丛中,像宝剑倒插,像番旗舒展,另一面石旗成了造反派发泄的工具,用铁锤砸成三截,散卧于地。主墓左边的丁氏墓完整的被杂草树木掩盖,整个墓群都被树木包围。当我问及唐元甫后人时,村支书告诉我,都在文革期间被批斗时远走他乡不知其踪了,因此,这古墓就成了无人维护的遗物,也逐渐淡出了后人的记忆。这时才终于明白,我们走进洪锦村打听时竟然无人知晓的原因了。

   2002年5月19日,省政府公布了该墓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直至2005年12月18日,东安县人民政府才责令文物局请村支书将古墓杂草树木砍掉,正式前来立牌。

   唐元甫组建的“仁字营”的厮杀英勇、刀光剑影的悲壮一幕,早已沉淀于岁月的风云之中。只有那精致的巨石雕刻和高大威猛的石兵俑和石马,陪伴着空洞的古墓,无声地诉说着世事沉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