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州古村落】江永古调村:一份厚重而沉默的映像

 陈瑜工作室 2021-10-13

【永州古村落】江永古调村:一份厚重而沉默的映像

陈瑜
 
  古调村,在江永的最南部,原属于粗石江镇,现归源口瑶族乡管辖。江永四大民瑶之一,国家级传统村落。村民都读“古调(tiao)”,其实应该是“古调(diao)”解释应为:(1)、古代的乐调。唐 刘长卿 《听弹琴》诗:“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一:“ 隋 氏取汉以来乐器、歌章、古调并入清乐,馀波至李唐 始绝。” (2)、比喻高雅脱俗的诗文、言论。常以称颂他人。唐 杜审言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清 黄鷟来 《和韵送戚缄子归蠙城》之三:“古调岂终绝?《阳春》原和稀。”更有诗意高雅。


   一条公路延伸到山脚,据说,这就是湘桂古道的必经地,环视四周,巍峨的都庞岭山脉绵延如龙,洒脱蜿蜒,西面是燕子山,依山而居,坐南朝北。古调村就在山脚下,后山叫后龙山,古木参天,翠绿如盖,周围有大庙河、单竹源河、神源河三条河紧紧依偎,终年潺水依依,青山翠盖长掩映,绿水潺潺起欢歌,好一个诗情画意的山水境地。


   进村有门楼,周围是围墙,防守严密,门楼有厅,两根木柱鼎立,宽厚的横梁,雕龙画栋,精美图案,寓意故事,细致入微,石门框,门楣上书“昭明时雍”,《尚书》载:“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昭明,光明也,时雍指时世太平。这就是古调村的总门楼,门楼内是通往各宗族门楼的巷道,现虽破烂尚存的宗族门楼有:莫家门楼、周家门楼、何家门楼、盛田坊。厚重的青石板绵延在巷道里,每一个拐弯处,都有“泰山石敢当”挡煞,四通八达,宽窄密布,连接各家各户。


   村落里各建筑都完全依靠主巷道通行,旁边各开分巷道,有侧门进入,内置一至两户,大户门楣都设凸雕彩绘,有诗意、吉祥门匾,各式各样图案、文字的门簪和门墩石,红青砖墙,飞檐马头墙,涂彩绘和装饰,特别精美,细致,室内都是紧闭的自家世界,两层全木结构,设上下两栋,中间是天井、两旁厢房,窗户和门梁都有雕刻和装饰。据说,这种民居,有100多栋。有明显的瑶汉文化相结合的印迹。


   据村民介绍,古调村原有庙宇三座:天仙庙,建于1788年,山岐庙位于村西面,建于明万历年间,村西北婆王庙,供奉唐皇婆婆,几乎都已毁,仅留残迹遗址。先还保存旗杆石一对,3口古井。


  相传自唐、五代时期,就有一支瑶民盘姓定居于此,直至元末明初,朝廷招安,瑶民下山归化,周氏后裔卜居古调,开辟“虎塘坊”,居村东南面,后有何氏伸农开辟象山坊,故有“先立虎塘,后立象山”之说。莫姓家族于元末由广西昭平迁至古调,始居离村前西北面2里许的“锣形地”,因社会动乱、战事、贼寇频繁,为安全计,便于村民防卫,受周、何两姓约请迁入村内,并居村元中央部分,故称“中央巷”,余后又有少数陈、刘亦居于中央巷。另有蒋、杨、邓、朱迁至古调居村西头,俗称“蒋家巷”,至此,古调形成了现在保留完整的古村落。


  古调村还有不少碑刻,记录着瑶族的历史,其中一块是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虽已残损,仍能透露出“猺祖洪初奏拨边山荒耗田地,垦耕把隘”等重要信息。这些瑶人本是不服管教、叛乱无常的“贼寇”,接受招抚之后即成为接受官方提调的“良猺”,逐渐放弃“游耕”的生产方式,占种卫所屯军无力耕种的屯田,作为占种屯田的交换条件之一,就是帮助卫所把守一些诸如隘口之类的交通要塞。


   在永明县及桃川所十六属营中,靖西、土寨二营分别位于清溪和古调二村,而隆庆《永州府志》将清溪称作“猺村”,古调称作“猺口”,清溪、古调在明中叶营兵制推行的过程中已被明确贴上瑶人聚居区的标签。


    另一块碑刻是同治十一年(1872),首次明确提出“四大民瑶”的说法:“洪武九年归化,封清溪、古调、扶灵、勾蓝为四大民猺,其所居为邑门户者,镇守湘粤隘口,最为得力,为表彰其功,以示羁縻,每岁司犒花红牛酒,至朝恩尤厚”,这标志着关于四大民瑶的历史建构正式成型


  斑驳的碑刻,印证着历史的真相,优越的地理位置,养育着世世代代这里的村民,如今,杂草几乎将古村掩埋,风风火火的岁月已经被倒塌的房屋所掩盖,翻开它,虽然厚重,但却悲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