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富春山居图》的成名之路

 泊木沐 2021-10-13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根据画上的题跋,我们知道它是作者黄公望画来赠与道友无用师的。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位于长卷末尾的黄公望题跋

它是如何成为十大名画的呢?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董其昌将此画抵押给曾任刑部主事的宜兴人吴正志(字之矩)。至此,这幅传世名作多舛、传奇的流传经历才刚刚开始......

烧成两半

吴正志年轻时曾参与东林党,他与董其昌、高攀龙等都是同年中的进士,后来因为疏劾大臣被罢官。

吴正志被罢官回归故里后,建园林,修别墅,以诗文自娱,收藏也是他的一大爱好。董其昌将《富春山居图》抵押给吴正志据说得到了一千两金子,可见吴家家底之厚。

因为《富春山居图》长卷是由七张纸拼接而成的,所以吴正志在得到此画后,在每张纸的拼接处都盖了骑缝章。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图中钤印“吴之矩”即为吴正志的骑缝章

吴正志去世后,将他的园林宅邸、古玩书画一并留给了小儿子吴洪裕。作为“富二代”兼“官二代”的吴洪裕从此过上了无忧无虑的逍遥日子。

在他爸留给他的这些宝贝中,吴洪裕最爱的就是《富春山居图》和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写的《千字文》。

智永楷书《千字文》(局部)

特别对《富春山居图》,更是爱护有加,为此还特意将他在宜兴城里的豪宅庭院“云起楼”中的一幢房子改名叫“富春轩”,专门用来存放《富春山居图》。

就这样过了近三十年,晚年弥留之际的吴洪裕竟然想效仿唐太宗以王羲之的《兰亭序》陪葬,用《富春山居图》和《千字文》为自己殉葬。

吴洪裕的家人们不敢违抗,头天先将《千字文》焚毁,就在第二天开始烧《富春山居图》的时候,人群里冲出来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他赶忙把《富春山居图》从火盆里救出。可惜画首第一张纸还是被烧毁了大半。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可见第一张纸剩下部分比未经火焚的第二张纸短了大半

为了掩盖被火烧过的痕迹,吴静庵找当时的古董商吴其贞修复,裁掉了第一张纸被烧毁的部分,从此《富春山居图》分为一长一短的两幅。同时还把原本董其昌在卷尾的题跋移到长卷的卷首,更好的掩盖火痕。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重新装裱时移到卷首的董其昌题跋

长的这一幅由于画上有黄公望给无用师的题跋,所以也叫《无用师卷》,短的就叫《剩山图》。

但吊诡的是,吴静庵在叔父吴洪裕去世的第二年,就将重新装裱的两幅画重金卖给了他人。可见吴静庵于火中救画的壮举,其目的可能并非完全出于保护这幅大作,其中也有谋财的考虑。

而吴洪裕在临终前之所以执意要焚画殉葬,正是恐怕此画落入他人之手,再起争端。

黄公望《剩山图》(局部)

不管怎样,《富春山居图》最终还是基本得以保存了。

历经火殉一事,《富春山居图》不仅名声大振,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此后许多书画名家临摹的范本。为了谋利,制假者也用尽各种手段,制作出不少高仿版本。

再逃一劫

到了清乾隆时期,由于乾隆十分推崇清初四家的绘画,而清初四家学的就是黄公望,所以乾隆也十分偏爱黄公望。

乾隆十年(1745年),宫里收进了一件“《富春山居图》”,乾隆见到后欣喜若狂,认定这就是黄公望的真迹,于是欣喜之余还在画上题写了五十多段赞赏此画的诗文。

那些对此画真伪心存疑虑的大臣见皇帝如此欢喜,也只好苟同。

被乾隆鉴定为黄公望真迹的

子明本《富春山居图》(局部)

第二年,大学士傅恒又推荐给乾隆一版《富春山居图》,宫里以两千两黄金收下此画。

乾隆在看到这一版《富春山居图》后,发现糟了。因为明显这一幅的水平要更高,画面透露出的苍莽、平淡和洒脱之意,特别符合黄公望在画这幅画时的心境。而且这幅画的卷首和卷末分别有董其昌和沈周的题跋。

卷末沈周的题跋

考虑到自己是帝王的威严,所以他依旧认定这幅《富春山居图》是赝品。

而这幅《富春山居图》正是《无用师卷》。这样一来《无用师卷》反倒逃过了被乾隆到处题跋的噩运,保存了它原来的面貌。

上图为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下图为子明本《富春山居图》

乾隆的题诗几乎占据了画面所有的空白

也正因为乾隆的这一鉴定结果,清末溥仪在逊位期间没有把这幅《富春山居图》偷运出宫。至今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1956年,近代书画大家吴湖帆也将他收藏的《富春山居图》短幅——《剩山图》——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保存至今。

2011年,“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幕,时隔360年,《无用师卷》和《剩山图》首次合璧,关于《富春山居图》的传奇还在继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