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做编者的取稿判断标准(兼评一篇写人范文)

 星之原 2021-10-14


《 写手梦 》扶持写手,圆你所梦

提示:关注后到文章最下方写留言(看文章的人都能看到,对作者的支持力度更大)

我做编者的取稿判断标准

(兼评一篇写人范文)

作者:星之原

(一)

开篇之前,我先来一些闲笔,主要是想说,能品评判断别人的文章,不代表本人写作水平特别高,就好比品酒师,不一定能做出好酒一样。

我这个人,有个缺点,藏不住话,发现群中某些诗文的问题,就会直言去说。

有一次在某群中,发现某律诗存在较大的问题,就忍不住指出来。马上遭到反驳:有能耐,你也写一个高水平的律诗呀?让我们看看。

我当时的回答是,好比我到饭店吃饭,我指出这个饭菜的某种问题,却有人跳出来说,有能耐,你来做一桌满汉全席呀?

现在我想说,有的人天生就是美食家,可以品评别人的东西,但是自己由于某个环节弱项,可能就做不好美食。

对格律诗,我本人对平仄掌握不好,不愿意受拘束,写不好。但是,由于小时候喜欢看对联,对律诗三四五六句的对仗,词性语法就比较敏感,从这个角度看,就会发现别人的很多问题。

同样道理,写散文,我思维懒惰,一般都是单纯场景,单纯刻画,主题点到即止。但是,这并不妨碍我欣赏别人的不同类型文章。我真的挺佩服某些作者,一下笔就能词句华丽,妙语连珠,洋洋洒洒,下笔千言。

很简单,我做不好也做不了演员,但是我喜欢看影视剧呀,喜欢对影视明星评头品足啊,哈哈。

我曾经对人说,我是天生的裁缝,自己写文章费劲,删改别人文章却特别狠,很顺手。有人说我宝刀未老,我说我老了,自己写东西激情不足,刀都用来砍别人了。

(二)

但是呢,要说到我对文章品评的标准呢,却不能特别说的清楚,基本上是靠感觉。

有时候,装模作样,给别人做点简评,用了点术语,也是为了随大溜,假装专业一点,其实自己都不知所云。

一般的感觉是,就算是名家,写多了,上百篇中,也总会有几篇没劲儿的文章。就算是普通作者呢,众多文章中,也会有几篇让人眼前一亮。

我编辑平台呢,名家呢,咱们小平台没机会,靠不上。优秀作者呢,文章被好多平台抢着要,能约到几篇是几篇。实在不行,就在争得对方同意的情况下,用已经发过的旧作,掐头去尾或者改头换面,重新组合,甚至大删大改,形成新的原创。

更多的时候,咱就只能在普通作者中,挑好的呗。为了鼓励积极性,虽然有时文笔弱一点,但只要写的有特点,真诚、感人或有趣即可,有了动力,下次可能就会写得更好一点。

这次写东西啰嗦一点,是为了说清楚来龙去脉,不是我的风格。下一节,还是直接入题吧!

(三)

对于文章,最基本的文通字顺,结构合理,主题清晰,这算及格,在这基础上再好一点呢,我凭感觉分出三个等次。

稍微似乎良好一点,写的歌功颂德,慷慨激昂,追随形势,口号震天响。让某些人看的也似乎很厉害的样子。但可惜有些喜欢细品的读者,会感觉味同嚼蜡,千人同唱,华而不实,心中无回响。实在没稿子的时候,如果能改得接地气一点,也可能勉强可用,应景呗。毕竟在气势上,也能有部分少量的读者群。

或者虽然整体粗陋,但其中含有真诚感人有趣内容,适当删改一下,去掉废话枝叶,也挺好的,可用。

优秀一点的,写的语言优美,自成风格;情真意切,结构精巧;主题深入,意蕴深厚。当时读着可能会催人泪下,或者哑然失笑,或者情趣盎然。

特别优秀的呢,除了具有上一个特点外,还会形成更深的刻画,形象立体鲜活,过几天几个月,甚至更多时间,回想还是印象深刻,余味无穷!这种就难得一见了。

(四)

一篇难得的写人范文

——读陈建辉老师《喜欢父亲的风采》

这篇文章,就我的感觉来说,就符合上一节所说的,特别优秀。甚至发到国家级、省级的报刊上,我觉得都相当够格。虽然当时只是匆匆一看,但至今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那是五天前,陈建辉老师的文章,《喜欢父亲的风采》,发到群中,大家一片赞扬声。我匆匆去看了一下陈老师的文章,但当时我把自己的旧作小说正在打字,准备连载发出,沉浸其中,思绪好像就被牵住了,再加上还有其他几个文章需要排版,就很难跳出来写出自己的评议。

于是就暂且放下,先匆匆排版自己和投稿的文章,弄完后再发出,然后与其他作者沟通文章效果,之后几天,沟通几位作者,设置原创作者赞赏号等等琐事一多,就把对这篇写点评议的事忘了。

今天,偶然看到群中陈老师发言,突然想起这篇文章,虽然当时只是浮光掠影的一看,但仍然回想起,他对父亲描写的片段情节和关键词!正直的脊背,锐利的目光,永远的中山装,万人批斗,兄弟俩弹弓护父被罚站,三打九龙杯,帅警察敬礼,英雄牌钢笔。。。历历在目!

我真的很奇怪,与其他写人文章比,这篇文章表面上看,好像也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开头总领,中间回忆,结尾点题。但为什么对这篇文章如此印象深刻呢?于是忍不住再看一遍,粗粗总结起来,此文区别于平常文章,也许至少有以下三点。

一是细节刻画传神,层层映衬加深

开篇笔力不凡,请看“笔挺的身形,正直的脊背,从不凌乱的修饰良好的黑发。还有剑锋般锐力的目光,步行时有一种斩钉截铁的稳健”,一个正直、斩钉截铁的形象就立了起来。

接下来,马上不惜笔墨,集中两段,分别详细刻画描写中山装,以及兜上两个耀眼的物件,英雄牌钢笔和金币型荣誉勋章,突出了父亲的气宇不凡和特别形象。把读者的印象进一步加深,脑海浮现了一个烙印。

在万人广场批斗大会上,进一步通过细节,突出了父亲的正直和传神细节。请看:父亲“从容地挺直了身体,目光无一丝沮丧,无力。这次,我看到了父亲中山装上的那枚闪烁着金色的勋章,还有那管英雄钢笔。只是父亲那始终如一的良好的发型,已经凌乱不堪,中山装的领口裂开着,吊在脖颈上的红砖沉重地压迫着父亲”。

批斗后,精疲力尽的父亲,回家后那种风趣幽默的言语,更突出了父亲的坚韧和乐视,这里就不摘取了,读者可去文章中细品。

尤其是父亲,通过绘声绘色讲周总理接见外宾、三打九龙杯的故事,让看管负责人心生敬佩,躲过广场批斗会,体现了父亲的百折不挠和自身的智慧。

在重获自由的时光里,作者依然突出描写“父亲那件历经磨难的中山装由深灰变成浅色了,领口也有了磨破的痕迹,但是,父亲还是非常的喜欢,那种沧桑之感,更显示出父亲的气势如虹的风采魅力”,并神奇赢得了警察帅哥的注意,遇见时,经常远远的向父亲行举手礼!

结尾,作者写到:“最后的送别,我们按照父亲的嘱托,为父亲整洁地穿好了最重要的中山装,别上了那管笔尖已经秃了的英雄牌钢笔,擦去了那枚记载着父亲荣誉勋章上的所有锈迹,安放在了父亲的宽阔的胸前”,力透纸背,直刺内心。至此,通过不同情境下,层层不时刻画细节,一个独特、鲜明、立体的父亲形象,深深烙在读者的脑海里。

二是围绕主题取舍,避免笔墨分散

很多年轻作者写文章,好犯的毛病是,面面俱到,各种好情节都一古脑放进去,各方面都想写好,又哪方面都写不透,笔力分散,让人印象不深。

尤其是写完后,舍不得删去与主题关系不大的某些情节。既便这些情节,单独看,也可能很精彩,但由于与主题关系不大,会分散对文章主题的注意力。

陈老师父亲经历不凡,其优秀特质和优秀事迹必然极多,作者只选取与线索和主题最相关的,集中笔力刻画和描写,让人更加印象深刻。

比如,作者同窗好友净修,就此文写读后感,补充描写了作者父亲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等其他优秀品质,尤其是老人会双手同时打算盘(珠算),而且动作娴熟,精准“惊人”。若是我来写,这么精彩的本领,恐怕也会忍不住写入文中。但作者却勇于舍弃这些描写,避免了笔墨分散。

三是语言练达晓畅,段落衔接自然

部分作者,在语言方面,为了显得高大上,写文章出现两种极端倾向。

一种是写起来排比句连片,对偶句成堆,引用名言警句随处可见,描写极尽华丽洋洋洒洒。当然,把文章写成这样,也是一种能力,总比那些干干巴巴的好。但过度了,就感觉飘飘荡荡,虚写的词句淹没了实在的内容。就好比一个漂亮的少女,涂了太多的脂粉,戴了太多的饰品,反而影响了美丽的展现。

另一种是语言过度特色或凝练,猛一看似乎水平挺高,但读起来与现实语言脱节,只是某一时代或某一区域的人可能完全看懂,尤其是文白夹杂那种,别别扭扭,让人感觉是与年轻读者做对,不知所云,成心让人看不明白。这里声明一下,我不反对文言文,能全文彻底通用文言文,也是一种本领,可传承传统文化。我反对的是功夫不到家,文言和白话来回穿越。

陈老师这篇文章,没有过多华丽词藻,语言练达畅畅,同样精准传神。一位作者写散文喜欢引用名人名言,我开玩笑说,你看陈建辉老师写文章就很少引用名言警句,因为,他也许自信,认为自己写的本来就来名言警句。

同时,这篇文章段落之间,按照内在脉络自然联结,娓娓道来。许多作者,生怕读者看不明白,段落之间用了不少过渡句和联结词,是一种不必要的笔墨浪费和拖累。

总之,作者这篇文章,人物形象扎根心中,过目难忘,意蕴悠远。堪称写人范文。

到了最后,有读者可能会讽刺说,你开头不是说,喜欢给文章挑毛病吗?说两句听听。品评文章不一定非得找毛病,文章太好,只顾欣赏妙处,找不出毛病也正常。如果硬要说点问题,就是三打九龙杯那段,太精彩,入进去可能一时出不来,也许会稍稍淡化主题。

(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