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诗•黄平子读王若南《我的两个母亲》

 星之原 2021-10-14
黄平子读王若南《我的两个母亲》

我的两个母亲

王若南

生母对养母一家
一直抱有成见
临死时还对我说
她不该把我
很小就给人家

可她离世
二十多年了
一直没从梦中回来
看过我

养母却经常回来
回来就哭
说她最后悔的事
就是没供我
把学上完
并一再叮嘱我
不管怎样
都要把两个娃的学
供读完毕

黄平子读诗:“生母对养母一家/一直抱有成见”,一个“生”,一个“养”,这是两个母亲。“生”,无法选择。“养”,可以选择。“养”的功劳,远远大于“生”。“生母”有什么“成见”?诗人没有写。“临死时还对我说/她不该把我/很小就给人家”,《论语·泰伯》 篇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生母”临死之时还对抱养之事念念不忘,可见对此事后悔之深。她后悔的是什么?难道也仅仅是对“养母一家”的成见吗?“可她离世/二十多年了”,写“生母”离世之久。“一直没从梦中回来/看过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里表面写“生母”“没从梦中回来/看过我”,实写“我”没有更加的思念“生母”。“养母却经常回来”,这是对比。说明“我”经常思念“养母”。“回来就哭/说她最后悔的事/就是没供我/把学上完”,“没供我/把学上完”,是不是因为经济原因?在那个年代,因为贫穷供不起孩子上学是常事。这是不是“生母”所谓的“成见”?“并一再叮嘱我/不管怎样/都要把两个娃的学/供读完毕”,这是好母亲,也是好奶奶。人难免犯错,犯了错光后悔是没有用的,如“我的生母”。犯了错,就要从中吸取教训,避免再犯,如“我的养母”。“养母”的爱,不仅加诸“我”,还加诸下一代。“我”当然会思念。2021年8月3日14点58分

作者简介:黄平子,男,70后,文学爱好者,在《新世纪诗典》、《诗快报》等发表作品。喜欢那种很短小、很简单的诗。写作是一种编码的过程,阅读是一种解码的过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