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咖啡之城·上海

 申达人 2021-10-14
文章图片2

李守白 海派重彩 《下午茶》2015

城市的精神面貌,往往会落实到生活在里面的个人,而个人的生活习性,又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巴黎,没有人认为在咖啡馆里消磨上半天是在挥霍时间,因为优雅和浪漫都是需要长时间的淬炼,才会成为一种地道的文化内涵。而在当今的上海,则少有人会花时间在咖啡馆里一待就是一下午,时代的快速发展使新上海人明白,时间就是金钱。咖啡的浓郁香气是他们保持清醒通往更高层次生活的良药,而并非只是一种单纯的物质享受。

当然,对于老上海人,咖啡主要还是作为品味上的追求,一种海派文化下独有的腔调。

文章图片3

李守白 海派重彩 《搓麻将图》2007

作为全世界拥有咖啡馆最多的城市,上海兴许算不上是全球最爱喝咖啡的城市,但必然是全球最懂喝咖啡的城市。这不止体现在它那八千家星罗密布的门店,也体现在上海和咖啡之间的历史渊源。

1853年,花园弄(今南京东路)1号开的老德记药店。虽为药店,却也经营糕点和洋食。一种口感酸苦的奇妙棕色液体,随着西餐的推广和普及,便也在上海流行开来,这便是咖啡。兴许是因为咖啡最开始被当做“咳嗽药水”的缘故,因此咖啡也有了犹如“流感”一般的魔力。它如同一种生活元素,快速渗透了上海的中产阶级,在上海的百年历史里,香飘了一个世纪,成为了动荡岁月里最宁静祥和的生活元素。人们从容地在咖啡馆里聊天谈日子,也因而诞生了许多新潮的文化思想。

文章图片4

李守白 海派重彩 《春思》2008

对于个人来说,喝咖啡是一种孤独的品味和享受,但是对于集体而言,喝咖啡,就是在寻觅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

上海早年的咖啡馆多位于租界。所以咖啡馆不仅仅是上海市民休闲娱乐、聚会聊天的活动的空间,也为很多革命活动起到了特殊的掩护作用。比如鲁迅常去的“公啡咖啡馆”就是当年“左联”聚会的地方。1929年10月,左联首次筹备会就在这里举行。据夏衍回忆,筹备会一般每周一次,几乎都在“公啡”二楼包间。冯乃超也在回忆中提到过“公啡”,顾客很少,倒像是被他们包下。

因此,上海的咖啡,不仅带有海派文化的小资腔调,还蕴藏了红色的革命记忆。

文章图片5

李守白 海派重彩 《香莲问茶》2011

文章图片6

李守白 海派重彩 《国色天香》2012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接触外来文化的城市,必然会在细枝末节上遭到外来文化的感染。因此上海人喝咖啡,不像北方人喝茶时的洒脱与豪迈,更多的带有几分英国人品下午茶时的伦敦腔,优雅且浪漫。

在一个秋日的午后,古典雅致的房间里,放上一首金曲蓝调,随着轻柔的音乐声细细品尝手里咖啡的浓郁香气,像是在回味往事,又像是在品味当下的生活。老上海人对于生活便是有着这般追求,从容,淡定。他们既不会急功近利地作空中楼阁,也不会拖沓地放弃自我,而是在平凡的日子将琐碎的生活尽量变得规整与精致。老上海人,总有一股与生俱来的浪漫。

文章图片7

李守白 海派重彩 《馨乐》2013

而对于在新到上海生活的人来说,咖啡既是新潮的蜕变,却也像一杯泪海酸波酿成的苦酒。正如酒不醉人人自醉,淡淡的红色咖啡中,荡漾着的也许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一种是对生活的细细品味,而另一种,则是惺忪朦胧的睡眼却又怀有几分不甘的理想。

兴许正是因为这种反差,才造就了如今咖啡之城——魔都·上海。

文章图片8

李守白 现代油画 《燃情岁月》2019

文章图片9

李守白 海派重彩 《窈窕》2017

· 版权说明 ·

相关图片来自于李守白与网络

侵权联系删除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