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松口记忆:柏林楼

 江湖留传说 2021-10-14

图片

从中山公园出发,驱车几公里,穿过一片郁郁葱葱的柚林,来到松口镇盘龙村,一座老房子静静地矗立在眼前,房屋已经有些年岁,与周围的建筑比起来有一种说不出的独特气质,这就是“柏林楼”。

图片

“柏林楼”坐落在松口镇盘龙村,建于上个世纪30年代,是李柏存先生的故居。柏林楼名字的由来,摘自李柏存编著的《柏林老人文庥》的诗句:“松柏有本性,园林无俗情。”
李柏存(1880-1961),名缘庆,字柏存,清末富商、慈善家李九香之孙,同盟会会员,先后就读于两广警察学堂、日本早稻田大学。民国期间,历任广东都督府教育司科长,广东遂溪、文昌、新兴、连平等县县长,广东省参议会一、二、三届省议员等职,同时还兼任梅县国光中学、松江中学董事长,梅东桥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1949年迁往台湾定居,1961年在台湾逝世。

图片

李柏存一生养育三子三女,三子分别是李蔚春、李蔼春、李荟春。柏林楼正门侧还有一座小门,上面写着李荟亲笔所书“三春小筑”,意指李柏存的三个儿子。
李九香家族传下的李柏存一脉,见证了清朝晚期到新中国成立的波澜起伏,一门英杰为抗日救亡和国家统一作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

图片

李蔚(1903-1953),原名蔚春,李柏存长子,早年留学日本,后加入十九路军,解放前曾任专署和汕头政府秘书、紫金、五华县长等职。解放后前往香港,后在陈铭枢、曾其清、温梅先等人的劝说下返回广州,系民革成员。1951年在统战部部门安排下,参加过新会土改。1953年12月,李蔚被带回松口镇压,年仅48岁,直到1957年才平反。

图片

李蔼(1907-1937),原名蔼春,早年从松口中学毕业以后,赴广州南武中学学习,1928年考入广州光彩医科大学深造,1931年弃医从戎,转学于广州十一军军官教导队,毕业后加入十九路军。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10月25日,日寇进犯上海南翔的洛阳桥、平马弄一带,李蔼奉命率部抗击数千日军,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激战中不幸被炮弹击中,壮烈殉国,年仅30岁。

图片

李荟(1911-2000),原名荟春,上海暨南大学毕业,先后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早稻田大学、东京帝国大学。曾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少将督察等职。赴台后,于1947年4月7日至1947年9月3日短暂担任台湾省台中市市长,2000年在台湾终老。

图片

柏林楼三子的人生轨迹,读来令人感慨万千。李蔚因政治原因被错误镇压,尸骨难寻,家人亦受波及;李蔼为国捐躯,英年早逝,留下一子两女;李荟举家孤悬宝岛,1996年两岸关系缓和后,曾返回大陆探亲,老骥伏枥,为祖国统一事业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

图片

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个人和家庭命运与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演绎了悲欢离合的感人故事!一门三子,皆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值得后人学习和铭记!掩卷遐思,胸中似乎有丰富的思想感情想要表达,欲说已忘言。

图片

柏林楼三子的后人如今生活在世界各地,过着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也许在城市的某个地铁站,你就曾与他们擦肩而过。对于祖辈的事迹,他们怀着非常复杂的感情,往事难回首!家乡松口,永远是他们心中无法忘怀却又不忍触碰的地方。

图片

时间再回到1938年1月14日,李蔼殉国的消息传到松口,数万民众举行集会,隆重追悼李蔼烈士。地方各界为了纪念他,在松口中山公园内建纪念桥、纪念亭,并以李蔼牺牲的地方”洛阳桥”命名。李柏存强忍丧子之痛写道:“天若有情,应同感血痕泪迹;人谁不死,只长留孝子忠臣。”今天读来依然令人敬佩和动容。

图片

走出柏林楼,庭院外是望不到边的柚林,柚果挂满枝头,硕果累累,一派生机盎然的丰收景象。模糊的视线中,浮现出当年的场景:上海洛阳桥附近,隆隆的炮火中,李蔼率领部下义无反顾,奋勇杀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