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笏园文化街区:郑板桥纪念馆

 潍坊五好青年 2021-10-15

友情提示:本文1063字,阅读约需5分钟

十笏园文化街区(郑板桥纪念馆)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居士、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县令、潍县知县。

“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二百多年前的潍县城内,在此做官的郑板桥不吝笔墨如此深情地描述他治理下的潍县城诗句透露出他对潍县城和潍县百姓那份深沉的热爱。

郑板桥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难得糊涂”,至今被不少人奉为至理名言,他的“墨竹”,他的“郑体”,受到很多人的推崇和喜爱。乾隆十一年,五十四岁的郑板桥从山东范县调任潍县,考虑到潍县无论是地域规模还是声名与繁华程度都甚于范县,他这也算是升任了。

在潍县做官七载春秋的郑板桥,从范县一路向东来到一马平川的潍县,诗兴大发,挥毫写下至今脍炙人口的一首诗《恼潍县》:“行尽青山是潍县,过完潍县又青山。宰官枉负诗情性,不得林峦指顾间。”以此来表达此时的心情。

他到潍县走马上任做知县,一待就是七年,廉政为民,给后代潍县人们留下了极佳的口碑。郑板桥官潍七年,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在山东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

几百年过去了,郑板桥因为与潍县有了这么一段历史渊源,现在仍被潍坊人民纪念着。城区的十笏园文化街区内有一座郑板桥纪念馆,广大市民可以免票入内参观。

本文图片为笔者拍摄

关注潍坊五好青年

欣赏更多原创老潍坊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