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柏乡」之《柏乡县洪洞移民之我见(一)》

 思明居士 2021-10-15

柏乡发布 02-05 18:23

“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个谚语在燕赵大地一代一代地流传,以示不忘根本所在。近年以来,在山西洪洞县原本很冷清、破败的传说中的一点遗存,如今成了炙热天下的景点,其规模日渐扩大,游客如织,人们趋之若鹜,当地很多村民因此而致富,地方政府投资以获利。这本无可厚非,扩大宣传,广进财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可是,洪洞移民的真相到底如何,通过对柏乡移民后裔的现状考察了解分析,庶几可见其一斑。

问题还是从网络上一则有关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宣传册说起,该宣传册称至今在河北某地仍流传着“六个上耕六个庄,都是来自古槐旁”一语,其意思是明白地告诉人们河北省某地“六个上耕六个庄”的居民,都是来自山西洪洞县移民的后裔。查河北省各县,惟有柏乡县的行政区划内有此分布,但“耕”(当地口语读京音)字的读音今天已经被雅化成了“京”字。

我就出生在六个“上京”之一的冯上京,难道我也是洪洞移民的后裔吗?答案是否定的。有家谱为证,我们一支是清乾隆年间从王上耕村迁冯上耕的,而王上京的王家是明初从龙华来此垦荒,由王家上耕地形成王家上耕村,后简称王上耕。由此可见,王上耕与洪洞移民是没有任何瓜葛的。据我了解其它五个上耕的情况是:刘上耕的刘姓来自中疃、路姓来自小路;赵上耕的赵姓来自龙华;胡上耕的苗姓来自龙华、郭姓来自渤海营;上述几个迁出地均在附近,由此可见几个上耕村民的构成基本来自本地。惟有孙上耕的张姓,在清末的墓碑上才有来自“红洞”的字样,是否可为洪洞移民的证据,还有待商榷。因为,毕竟距最初移民已有500年之久,可信度应该是大打折扣了,还需认真查证。

由此看来,“六个上耕六个庄”的居民,都是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况且六个庄到清乾隆时也只有张家、路家、王家三庄,在乾隆版的《柏乡县志》中有非常清晰的记载。其余杨家、李家、鬼家(鬼家庄的“鬼”或为“崔”“眭”)三庄到清末才形成,更遑论洪洞移民了。倒是柏乡流经上京一带有一条古河道叫“泲河”,又称“槐河”,我想所谓“古槐旁”应该是槐河之槐,而非洪洞大槐树之槐吧,这样解释可能更符合当地的地理环境。柏乡境内当年究竟有没有洪洞的移民,它的分布情况又是如何?为此,我最近几年在柏乡境内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也有了一定收获。今天愿与对此感兴趣者共同分享,一起探讨。

—、地方史志有关移民的记述

1、康熙十九年版《柏乡县志》、乾隆三十一年版《柏乡县志》对于洪洞移民均无记载。惟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版《柏乡县志》第十卷史事:明成祖永乐二年迁洪洞县民于柏乡。又云:旧志洪武十四年柏乡仅有一千六百余人,洪武二十四年一千九百余人。迨建文时,燕王棣靖难兵起滹沱河,南北又发生激烈征战,此时柏乡人民或死于锋镝或死于沟壑,盖又不知凡几辈矣!此迁山西洪洞县民于柏所由来也。噫!有土地无人民,其将谁与立国乎!有国家者焉可以干戈为儿戏,视人民如土芥哉!由此可见只有“永乐二年迁洪洞县民于柏乡”和“ 洪武十四年柏乡仅有一千六百余人,洪武二十四年一千九百余人”为旧志笼统所记,具体到移民所迁入的村庄、姓氏、人口全无涉及,后面只是分析了移民的原因以及发表一些议论而已。所谓旧志应指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间所修撰的《柏乡县志》,为柏乡县创志之始。彼时距永乐二年已有一百四十二年,从仅有的几句话可以推测,当时已无可考的文字记录了,可能也只是口头流传而已。

2、1984年编纂的《柏乡县地名志》,是最早详细记录移民的志书。其中列举了柏乡121个自然村中的25村45姓,除南阳杨姓来自河南南阳府、西文安刘姓迁自山西潞安府以外,其余全部记为明永乐二年来自山西洪洞县。永乐二年(1404年)到1984年其间已历582年,嘉靖二十五年都没弄明白的事,过了400年后反倒有了具体的村名姓氏,其真实可靠程度可想而知。

3、2000年版《柏乡县志》,这一版县志基本延续了《柏乡县地名志》的说法。但不同之处有三:一是从后三里、南阳、西文安三个村里删去了有移民的记载。二是在移民地点上有的在山西后边增、减了“洪洞县”三字。三是八里庄的张姓依据始自元代的《张氏家谱》,要求更改了《柏乡县地名志》中关于“永乐二年张氏祖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的说法。

4、《赵州志》隆庆本卷一<里社>25页载:明初,柏乡县地多荆棘,人烟萧条,社止于五。至永乐建都南燕,县属畿甸,迁拨山西长子、屯留、襄垣、黎城各县人户以实之,社增至十。(明隆庆元年丁卯重修,赵州知州蔡懋昭,上海人。)这里告诉人们,明初柏乡行政区划原有五个社,移民之后增加到了十个,具体人户没说。

以上是相关志书对移民的记载,关键在移民和记录的时间点上。永乐二年为1404年,所谓旧志也只是一句“永乐二年迁洪洞县民于柏乡”,民国版的《柏乡县志》是1932年编修,也就是说在“洪同移民”发生528年后,新编纂的《柏乡县志》也仅是引用旧志上的一句话而已,并未做出实质性的考证。580年以后的1984年,《柏乡县地名志》有了比较具体的村名、姓氏的记载;而到了596年以后的2000版《柏乡县志》,除因个别村庄对《柏乡地名志》关于移民的记载提出质疑而稍作修改外,其它基本沿袭了1984年的说法。

然而,距离永乐二年只有164年的隆庆版《赵州志》中关于移民的记载,却不是洪洞县,而是“山西长子、屯留、襄垣、黎城各县人户”。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隆庆版《赵州志》所记柏乡移民之来源,与赵县、宁晋、隆平诸县志相同,都是长子、屯留等县。隆庆版《赵州志》关于柏乡县的资料是由柏乡冯时化和魏谦撝所提供,二人均为当时柏乡县的名士,想二人必有所据,绝不会随意而为。

5、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地方史编写组编写的《河北简史》记载:明自洪武开国到永乐十五年的五十年间里,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多次移民活动。大规模的移民是明初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河北简史明确记载移民事宜有十次,洪武时期二次,永乐时期八次。而这十次移民只有一次与柏乡有关。即洪武二十一年九月,迁山西泽(治今晋城)、潞(治今长治)二州之民往真定及河南彰德、山东临清等地,勉赋税三年,户给纱20锭以购农具。当时的潞州辖长子、屯留、襄坦、黎城四县,而真定府则辖赵州柏乡县。

但经查明史太祖纪的记载却是:二十一年,八月癸丑,徙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农具。根本就没提到移民真定,如此明史又把《河北简史》否了,不知河北简史的作者注意到这一点没有。或者说,有关明代往柏乡移民的事情,正史上根本就没有记载,其原因应该是没有形成规模,故而正史不记,疏忽漏记的可能性不大。靖难之役,历时四年,今日的河北一带乃是战争之初的主战场,兵燹之后生民凋敝是必然的,而永乐初年为发展经济,恢复生产“迁拨山西长子、屯留、襄垣、黎城各县人户以实之”的政策是非常及时的。赵州作为地方志,将永乐二年以后的移民记录下来是可信的。

(待续)

作者简介

王运国,1949年10月生,中共党员,柏乡县冯上京村人。隆尧一中毕业,1968年下乡,1970年参加工作。历任中学教师、部队文书、班长、邢台内燃机厂工人、柏乡县粮库调运员、柏乡县粮食局秘书股副股长。1985年后任乡长、乡党委书记,外贸局长兼外贸总公司总经理。热心于本县历史史事的搜集与探究。1998年和2016年先后两次受邀参校、参撰2000年版和新版《柏乡县志》。其后参撰《柏乡县革命老区发展史》《柏乡县老地名故事》,参编《魏裔介诞辰四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著有《上京拾遗》《柏乡轶事》。

王朴生,1949年9月生,柏乡县龙华村人,《北京诗词学会》会员。中央民族翻译局退休干部。爱好历史、古诗词,热心于故乡柏乡县地方历史的探讨,编辑出版上合村《村志》及北京知青《集体户简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