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胡居亚:关于明光地名的记忆与联想

 新用户9326cauu 2021-10-15

小小明光

七十年代之前明光市镇规模格局不大,老百姓口中几句话就把明光格局讲完了:站在大巷口,背靠东街后,左看街南头,右看街北头,向西看河下,车站大码头——明光就这么大。

一条中心路连着明光南头和北头,直线距离不到1000米。一条大马路东起大巷口西至老火车站河下码头直线距离也是不到一千米。

出了这个范围,基本上都是农田,菜地和荒山了。

老县委会后墙外就是老公路一片荒山。58年59年连续两年实验小学师生去韩大山植树造林,栽的是侧柏,现在到韩大山山顶头上能看到六十二年前亲手栽的侧柏都有小盆口粗了。

上海下放到嘉山县后来招工到铸石厂当工人的冯姓知青在他写过的一片文章里说过:站在韩大山顶上打弹弓,弹丸可以飞过明光街区打到在津浦铁路上跑的火车上……撒一泡尿可以绕明光集三圈。

二轻局大楼原址是明光老汽车站,对面就是明光文化馆广场,广场的南边就是文化馆大楼。广场也可以叫明光人民广场,也是明光人民“五一”、“六一”、“十一”国庆节日开会游行的集结地出发地,同时也是人民法院开公判大会的地方。六十年代之前广场却是菜园地。现在人民广场没有了,变成了人民商场。

明光老汽车站,一直营运到七十年代。

这里也是上海下放知青去插队知青点和回上海乘火车的中转站。

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发展,有些特指地方名称自然就消失了,比如南头、北头、河下、大巷口。

文革期间地名的变化

明光地区道路村镇名称好多都和时代背景有关系。

老县医院是汪雨湘老先生办的明光中学的旧址,中学对面是明光实验小学,两个学校中间的巷子叫学堂巷,文革时期改称红专街,后来又改回来叫学堂街。

涧溪镇通往明光的明盱公路上的第一个站点的站名叫鲁山,六六年文革前地名叫龙王寺,红卫兵一造反改名叫东风。东风叫了几十年,现在又改叫鲁山,也是名至实归了,就在鲁山脚下,但是龙王寺再也没有了。

在明光地区有龙王两字的地名山名只知道两处,一个是朱元璋诞生地大放光明的龙(王)庙山,另一个就是鲁山脚下的龙王寺。

慢慢地山也没有了,庙也没有了,寺也没有了,名字也没有了,等到这一代的人离世,记忆和传说也就烟消云散了。

池河九道湾里的湾湾

好多地名有的是与地表标志物的位置有关,我国不少省份即如此,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湖南湖北。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绝大多数的河流自西向东流,太阳的光线能照到的河岸是北岸称为阳,太阳光线照不到的河岸称为阴。

有不少城市因为在河流的两边建造,因而各自沾了阴阳之气。   如河南省的洛阳、淮阳,江苏省的淮阴江阴等等。

明光池河以湾多而出名,不到五公里的河段,竟有九道湾 。七十年代取直,现在建了个九道湾公园。

池河以前两三年就要发一次大洪水。暴雨来时明光城里以南湖为中心,车站路以西,二轻局对面广场及大马路都是一片汪洋。

天长日久在池河洪水的冲积下,九道湾形成了数个小冲积平原,每个湾湾小平原都有它特定姓氏的先民耕种命名。祖祖辈辈多少年来的耕种生活造就了近万亩良田和数十个村落。

从池河和它的最大的支流南沙河交汇处大滩开始,第一个池河大湾张湾到抹山脚下女山湖池河入口处的许湾,大约有五公里长的池河边上依次是张湾、戴湾、毛湾、柳湾、史湾、许湾等六个比较大的湾地村庄,加上河下大码头和津浦铁路大桥一带三个河道小湾就是池河的九道湾。湾田湖地比较大的是张湾,戴湾,每年午季一到,金黄色的麦浪滚滚一眼望不到边,一片丰收景像。老百姓常说,湾里收一季够你吃三年。可是七八十年代的几场大洪水也让明光人记忆犹新,刻骨铭心。以至后来县委领导下决心上了将九道湾取直的水利工程,造福于人民子孙后代。

池河上游的湾里

在池河南沙河交汇处池河上游两公里,老马岗乡境内池河边有一个吴姓人居住村庄,当地人叫湾里吴,也称湾吴,有一百多亩湾地。

大滩南沙河池河交汇处南沙河上游河边也有一处傅姓居住村庄,当地人称湾里傅,也称湾傅,也在老马岗乡境内。

马岗乡还有两个潘姓人住的村庄,相距不远,东边的叫东潘,靠西边的叫西潘,虽是东西两潘,确是一个家族。

马岗池河边大山头有一处高姓人集聚的村落,叫山高。离山高向西七八里地靠近凤阳县地界的一片高地上也有一个村落,名字也叫山高。虽然都是高姓,确是两个家族了。

当年汪道涵从上海回到老家明光宣传抗日,成立组织“二三学会”,他和学会里几个进步青年学生经常在明光郊外北面的龙庙山,东面的三板桥,南面的山高一带聚会。

表面上游山玩水,实则秘密组织学习马列主义,宣传抗日。看着家乡的美丽山河,大家兴致一来,还你一句我一句吟起了当地的打油诗:“东潘家西潘家,东西两潘是一个家”,“东山高西山高,东西两山高”,“湾里傅(富)湾里吴(无),穷富两湾里”…………

池河弯湾里的联想

小小的明光,家乡的明光,

一条池河在家乡边流淌,我们的生命之水也和河水一起流逝远方再不返回……

我们一—当年少年青春的我们曾:

在张湾瓠园对面老鳖窝游过泳,呈能跳过水;

在许湾抗过旱给稻田浇过水;

在柳湾看过给林场松树灭虫撒药迫降的安—2型飞机;

在戴湾抗过洪;在张湾抢过险;

在池河九道湾参加过民兵武装泅渡

………

几十年后在九道湾公园游园,在水边漫步,在长廊下小栖,在亭台楼阁前拍照,感慨万千,浮想联翩………

山在变水在变,地名不断地更新,但在我们的记忆深处,过去的生命时光瞬间却变成了永恒。

一代人的记忆,一代人的永恒。



胡居亚:明光人,69岁,汉族

1958年至1967年在实小嘉中读书

1968年农村插队落户

1970年招工。先后在嘉山县五金厂(开关厂)、嘉山县手工业管理局(二轻局)工作,其间任工人、政工干事、文书、办事员、法律顾问。

1992年留职停薪去江苏昆山工作,在好孩子集团公司任办公室副主任,知识产权办公室主任,集团公司法律顾问。

退休后在浙江嘉兴平湖童车行业协会帮助工作任行业协会法律顾问。



图片:网络
编辑:董祖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