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五首(其一)》 [中唐·白居易·七律]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白日真黑夜假谁去分辨,从古到今的事无尽无休。 辨:一作“辩”。底:啥。 早上为真傍晚为假谁去分辨呢?(这样两面的事情)从古到今的事无穷无尽。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世人只是上了假圣人的当,去爱臧武仲那样的人,哪知道世间还有甯武子那样装呆作傻的人呢? 臧生:指臧武仲。即臧孙纥(音hé),又称臧孙、臧纥。臧文仲之孙,臧宣叔之子。春秋鲁国大夫,封邑在防(今山东费县东北)。矮小多智,号称“圣人”。《论语·宪问》:子曰:“臧武仲以防(武仲之封邑)求为后(立后,立后之礼是为了使家族后继有人或者功勋不被湮灭)于鲁,虽曰不要(要挟)君,吾不信也。”臧武仲因得罪孟孙氏逃离鲁国,后来回到防邑,向鲁君要求,以立臧氏之后为卿大夫作为条件,自己离开防邑。孔子认为他以自己的封地为据点,想要挟君主,犯上作乱,犯下了不忠的大罪。所以他说了上面这段话。此事在《春秋》书中有记载。诈圣:假装圣人。 臧武仲,当时的人称他为圣人,孔子却一针见血地斥之为凭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宁武子,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萤火虫有光非真的火光,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是真珠? 颈联对偶。传世名句。 诗人以萤光并非火,露滴不是珠来比喻人世间的某些假象,并告诫人们不要为假象所蒙蔽。这是从侧面说明要从本质去看问题,或者说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出本质。 颈联与其说是告诫世人,不如说是抨击唐朝廷的昏聩: 萤光与露滴那样的小人却窃取高位,而诗人自己与元稹这样真正为国为民的却被贬。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 燔(fán)柴:《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疏:“谓积薪于坛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气达于天也。”此用为名词,指火光。照乘:珠名。《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威王“与魏王会田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梁(魏)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为万乘之国而无宝乎?’”殊:异。 进一步明示辨伪之法,指出如不兼用明亮的火焰和照乘珠的光,这就不能发现真伪的区别。 尾联是诗眼。也是再一次告诫世人(朝廷),看问题、看人品,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真正识人为用,为国安民。 本诗是平起押韵【平水韵:七虞】七言律诗。 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