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雕塑展会】“百分百”——武汉·2001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户外部分)

 我形我塑小庸 2021-10-18

   收  藏 、投  稿     请加微信联系小庸:23169257

本图文素材来源:我形我塑、展览组委会

“百分百——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

策展人:孙振华

学术主持:鲁虹、冀少峰

艺术总监:傅中望


参展艺术家(按姓名首字母排序):陈琦、蔡雅玲、邓乐、方阳、费俊、傅瑶、高蒙、郭航、葛平伟、高文谦、何利平、胡泉纯、黄兴国、黄雅丽、景晓雷、坚果兄弟、柯佳敏、Niells A.F. Niemeijer(荷兰)、(鲁杨、易畅雾)、李秀勤、卢征远、罗小平、李占洋、李友维、然哒、孙绍群、史金淞、邵译农、沈凌昊、(唐勇、张翔)、唐骁、文豪、汪甜、王璜生、万里驰、(王懿、张骏)、余康、易超、袁中天、项金国、袁晓舫、许毅博、(于佳、王圣华)、张伟、郑达、张振、郑靖、郅敏、朱尚熹、张升化。


主办单位:芷美空间、湖北美术馆、武汉合美术馆

支持单位: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公共艺术学院、武汉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出品机构:武汉石门峰纪念公园有限公司、武汉天域恒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 前言 |
 
生态雕塑是什么?
如果不清楚,先别着急,可以试着走进这个展览,感受这些作品,答案或许就在里面。

“百分百——第二届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共展出50件作品,展场分为两个部分,石门峰纪念公园展出了23件作品,创意天地芷美空间有27件。

所谓“生态”就是生命体的状态。在我们看来,生态不只是自然生态,“大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从来就是和人文、艺术息息相关的;同时,人的生存、人类社会作为活的有机体,本身也有自己的生态问题。因此,我们所说的“生态”包括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社会生态。

这里的所说的“雕塑”,不再是一个狭义的艺术分类学的概念,它是一个扩大了的艺术概念,它是后工业社会伴随当代生态文明的建设,以生态哲学为主旨、以生态美学为方法、以生态艺术为手段,以生态物质为材料,重新认识生命、创造艺术、塑造社会的一种新的行为和过程。“生态雕塑”没有既定的图式,没有固定的形态,没有不变的范围;它更多的是一种立场和态度,一种眼光和方法,一种探索的姿态。

对艺术家来说,“生态雕塑”意味着将万物看做一个有机整体,对一切生命抱着尊重、敬畏的态度;倾听大地的声音,感知万物的天性。通过自己的作品增进人们对世间万物生命状态的理解和感知;抵制、批判那些违背、戕害生命的行为和现象;始终保持一个艺术家的敏锐和良知,保持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同情心。

对观众而言,“生态雕塑”是一种参与的招唤。从现在起,尝试换一种眼光看待艺术,换一种心情体察世界,换一种方式体验生命。天空、气体、水面、青草、树木、鲜花都可以成为艺术的载体;当然,弃物、废品、垃圾也可以通过艺术的名义获得再生,可以重新加入生命的循环。在这个展览里,一部分借助新媒体科技手段所创作的虚拟图像、数字景观无疑也是生态的,它们以非物质实体的虚拟现实替代了传统艺术的存在方式,预示着未来时代最富有活力和想象力的艺术存在的可能。

从来没有人规定艺术只可以这样,不能那样。
无论对艺术家还是观众而言,心有多大,艺术的疆域就有多大。
理解生态雕塑真的很难吗?不!
好的艺术总是指向未来的,生态雕塑将和我们在一起,迈向生命的圆满。

 | 艺术家合影 |

 | 参展作品展示 |


《萌之声》

雕塑

作者 | 王璜生

单位 | 中央美术学院

尺寸 | 85×70×84cm、85×70×50cm

材料 | 不锈钢、太阳能板及发声装置

年代 | 2021年

作品介绍:《萌之声》是艺术家王璜生专门为”百分百:第二届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所创作的作品。艺术家以“相思红豆”为意象,以谛听种子发芽生长的声音为创意点,寓意对生命、情感、思念、成长的关怀与感悟。唐代诗人王维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大千世界的植物,无不与人的情感有丰富的关联,人与万物、植物之间有着“庄生梦蝶”般的超感知交流。而由音乐家钰翔在西藏、甘南、川北等地牧场草原采集的植物发芽生长神秘声音,为我们了解生命的深层内涵多了一些想象空间。

《圆满》

 雕塑/动态

作者 | 罗小平

单位 |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尺寸 | 510×510×250cm 

材料 | 镜面不锈钢

年代 | 2021年

作品介绍: 作品以“水”为灵感,如水花般迸发着自然的生命力。所谓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汇聚于此,采用水花溅开的“盆”状设计,承载着千千万万的源泉。整体圆形框架呈现一种融合汇聚、团聚圆满之感。

“圆满”意味着我们相聚,也分享着彼此生命的美好与丰盛。

作品以人们对“圆满”的追求与向往,使其具有深刻的内涵。采用现代风动技术,赋予作品闪耀的光辉与恒久的生命力。

雕塑叶片随风而动,随风发出悦耳的声音。


《一路风景·石门峰》

动态雕塑

作者 |  邓乐

单位 | 四川美术学院

尺寸 | 60×60×600cm×6根

材料 | 镜面不锈钢

年代 | 2021年

作品介绍:今天雕塑的发展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雕塑要在更高的空间维度上揭开世界最本质的生命哲学。动态是一个表象,一路风景的核心是通过高维度来传达宇宙世界生命力的真相。我这一系列作品都已经做了十多年了。主要以环境为主,放在环境空间中,把整体空间激活,形成与环境呼应的关系,也是我几十年研究空间雕塑,形成大空间与不同的特定环境互动,而生成特殊的场域概念。雕塑作品《一路风景·生命的律动》以具有第四维度的场域艺术,与石门峰公园的环境融合在一起,唤醒地域环境中潜在的力量,形成独特的艺术景观。


《保持微笑》

雕塑

作者 | 卢征远

单位 | 中央美术学院

尺寸 | 220×130×300米 

材料 | 不锈钢

年代 | 2021年


作品介绍:我们需要一个微笑,让微笑永恒的刻印在大理石上。

《消失的房子》

雕塑/建筑

作者 | 胡泉纯

单位 | 中央美术学院

尺寸 | 510×980×480cm

材料 | 钢板激光切割

年代 | 2021年


作品介绍:老房子消失了却将记忆留给了爬山虎!这组作品用废弃的钢筋焊接出爬山虎藤蔓生长的状态,并将其作为空间构筑语言营造出“房子”的意向,原本作为实体的“房子”被肆意生长的爬山虎置换了。“房子”作为对家园故居的隐喻,是记忆和情感的载体。当再次种上爬山虎,随着爬山虎不断生长茂盛,老房子的形象和记忆会越发清晰。一岁一枯荣,这组作品在一年的季节变化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不断引发人对时间和生命的感悟!

《水书——生命》

水下程控装置

作者 | 郑靖

单位 | 中国美术学院

尺寸 |  尺寸可变

材料 | 综合材料

年代 | 2021年

作品介绍:作品《水书 —“生命”》巧妙利用水的流体特征及虹吸原理,通过精心设计的水下程控装置使水面出现下陷的水字,仿若一只无形神笔在水面疾书“生命”二字。入夜,文字造型内部的水下灯将容器照亮,水面出现发光书法纹样。并通过程序控制使作品在整个水体景观中时隐时现,借用水的特殊表情与情感互通,诗意的引导人们寻找生命的意义。

撷音》

雕塑

作者 | 唐骁

单位 | 湖北美术学院

尺寸 | 400×300×300cm

材料 | 不锈钢

年代 | 2021年

作品介绍:在这里,听音器变成了我们听觉器官的放大和延伸,让我们在庞杂的声音中去专注的寻找自己需要的一段音调变成可能。纪念公园山水树草间隐隐绰绰的声响让我感到在此处应有一处能让人背靠家园,在虚空中切割出一个停留听音的装置,静中取声,声塑其形。纪念公园现有抗战空军纪念区,声音互动雕塑应是传统纪念雕塑的有机补充。这即是表达声音的雕 塑,雕塑的声音的概念由来。

《鸿蒙》

装置

作者 | 郅敏

单位 | 中国艺术研究院

尺寸 | 尺寸可变

材料 | 陶瓷、金属、不锈钢

年代 | 2021年

作品介绍:《鸿蒙》寓意宇宙初始,万物初生。也象征生生不息,精神永恒。


《逆生长》

雕塑

作者 | 孙绍群 

单位 | 武汉

尺寸 | 高500cm

材料 | 青铜

年代 | 2006年

《水曰》

新媒体装置

作者 | 费俊

单位 | 中央美术学院

尺寸 |  尺寸可变

材料 | 水泵、电控柜、控制主机、喷泉设备、管道、交互柱等

年代 | 2021年

作品介绍:《水曰》是一件结合AI人工智能技术的互动装置作品,参与者可以通过私密性的语音输入方式来与水“交谈”,而水则会以其原生的语言来回应。作品通过呈现水的灵性来表达万物有灵的自然观。

《生命的形式》/《碎片美术馆》  

雕塑/新媒体

作者 | 朱尚熹

单位 | 《雕塑》杂志社

尺寸 | 实体作品1000x1000x1500cm

材料 | 艺术混凝土/网络文件

年代 | 2020-2021年

作品介绍:2020和2021,世界正在经历百年不遇的大变局,《生命的形式》正是作者在这个期间的创作作品。“碎片美术馆”展示了《生命的形式》60件作品,这些作品以有机形态的语言,表达了生命形式的多样性和彼此的平等与尊严,彰显了生命的活力以及永不竭尽的能量。在本次活动中,作者选出了6件进行实体实施,建立在公共环境中,供人们触碰和亲昵。虚拟美术馆演示与实体作品的人物联动,一虚一实,正是作者参与本次活动的基本创作理念。实体作品在室外,数字作品演示在室内和线上。





《谁的名字写在水中》

装置

作者 | 袁晓舫

单位 | 湖北美术学院

尺寸 | 约1000×300×12cm

材料 | 不锈钢喷漆

年代 | 2021年


作品介绍: “谁的名字写在水中”是英国著名诗人济慈墓志铭上的一句话。人们常说名字写在沙上,风一吹就不见了,表示转瞬即逝的意思。济慈更直接,把名字写在水上,一写就没有了。将这八个字漂浮在水面,以引起观看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风景》

装置

作者 | 李友维

单位 | 武汉

尺寸 | 高2.5米

材料 | 镜面不锈钢

年代 | 2021年

作品介绍:作品将幕布由舞台搬至户外草地,再对幕布的造型及其表面质感进行有意识处理,使其无幕前幕后之分,幕前可以变为幕后,幕后也可以变为幕前。作品意在削弱幕前的光彩四溢和幕后的默默无闻,强调事物的可变性,同时鼓励每个人追寻自我变化,抵达属于自己的舞台。

《筑巢3》

装置

作者 | 唐勇、张翔

单位 | 四川美术学院 

尺寸 | 300×450×450cm

材料 |  PVC管、LED灯

年代 | 2020年

作品介绍:以pvc管道为主要媒材,进行空间的组合与构建,形成外部形式单纯、简练,而内部结构繁复、有序的视觉形态。其将雕塑、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等语言高度结合,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张力与对空间形式延展的想象。对日常功能性材料(PVC管道、LED灯、声音)的充分运用和艺术转换,使艺术形态在别具一格视觉性中强调出生活、日常、城市生态与环境、自然、大地之间的关系,指向为对材料、形式背后所蕴涵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思考。



《家园》

装置

作者 | 葛平伟

单位 | 四川美术学院

尺寸 | 400x400x400cm

材料 | 综合材料

(内部主龙骨支撑,表面覆金属网、废旧饮料瓶)

年代 | 2021年

作品介绍:作品以人类命运共同的家园地球为造型元素,选用透明亚克力球填充塑料垃圾,来表现塑料垃圾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威胁,借此呼吁营造一个五彩的生态家园。

《思念的河流》

装置

作者 | 蔡雅玲

单位 | 中央美术学院

尺寸 | 可变

材料 | LED

年代 | 2021年


作品介绍:用这样窄条的LED屏幕镶嵌在地面草地里,随着草地的起伏,也可以沿着树干爬上去再下来,远看像一条条河流,里面的一句句的话沿着地面缓慢流淌。


《耀斑》

 生态装置+视频展示

作者 | 高文谦

单位 | 北京服装学院

尺寸 | 尺寸可变

材料 | 竹竿、果园驱鸟彩带

年代 | 2017年


作品介绍:随着人类对大自然的驯化,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有越来越人工化的危险。我将农村果园用的驱鸟彩带缠在竹竿上,置于芦苇丛中,使整个芦苇丛闪烁,远看就像一个银色的湖面,从而呈现一种既好看又冷酷的矛盾的风景。

《绿旗》

装置

作者 | 汪仁政(坚果兄弟)

单位 | 自由职业

尺寸 | 150x100x1200/1500cm

材料 | 旗杆、草皮

年代 | 2021年

作品介绍:全球疫情、气候危机、生物加速灭绝、生态体系崩坏、空气污染、水污染……以人类为中心的高速发展,终将反噬人类。这次新冠疫情导致的全球停摆,让我们有机会停下来,反思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思考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这是大自然一次临时性的主权宣示。从草地上划出1米X1.5米的区域,把这一块草地上的所有草叶,全部移到旗杆顶端,成为一面自然的旗帜(1米X1.5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面绿旗,将从绿色变成枯黄,从生机勃勃变成随风而逝。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