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海遗珠,推荐元明清三首诗,字字惊艳有内涵,你可能都没读过

 六不和尚 2021-10-19

王和尚解诗:诗海遗珠,字字经典

题画葡萄(故人毛楚哲作) 元末 · 丁鹤年

 西域葡萄事已非,故人挥洒出天机。

 碧云凉冷骊龙睡,拾得遗珠月下归。

 早上看到一首诗,挺喜欢,分享给大家。这首诗写了很多言外之音,诸位能看出来么? 

先说作者:丁鹤年是元末明初人,他是西域人,且忠于元朝。“画葡萄”是一幅画,是他的朋友毛楚哲所画。

这是一首题图诗,诗中却充满了弦外之音。 

 葡萄最早是汉朝张骞通西域时,带回中原的,这件事代表汉朝的强大开放,豪杰之士拓疆万里的豪情。作者说“西域葡萄事已非”,“事已非”就暗示元朝此时已经灭亡了,元朝曾经像汉朝那样强大,幅员辽阔,但是如今已经都成为了往事。这句看似写葡萄,其实包含对国家灭亡的哀叹之情。 

 作者为了国家灭亡而哀叹,而他的朋友跟他一样忠于元朝,国家灭亡后他作画为乐。“挥洒出天机”,就赞叹朋友的画技高超,也赞叹他的情操之高洁不俗。

古人看葡萄叶大,枝干弯曲,就把它比作龙。所以“碧云凉冷骊龙睡”,碧云指葡萄叶,骊龙指葡萄树干。这句诗字面是写葡萄的枝叶凋零,其实也暗含亡国之悲。皇帝已经沉睡,枝叶一定枯败零落,这种亡国之痛,让作者写得生动且含蓄。

 作者的朋友画葡萄树,画葡萄。葡萄硕大饱满圆润发紫,古人常把葡萄比喻成骊龙之珠。诗的末句“拾得遗珠月下归”,说作者的朋友在月下徘徊作画,画了一串晶莹剔透的葡萄。这句也有言外之意,作者与朋友都是元朝的遗民,可不就是被遗散在外的珍珠么?这珍珠不就是他们忠于元朝的心么?在月下徘徊作画,看似潇洒其实也满含亡国之痛。并且这一句,也在夸奖朋友苦中作乐的潇洒态度,夸赞他高超的画技。 

 这么一看,这首诗是不是字字有隐喻,句句有深意?有对故国覆亡的哀伤与叹息,有对朋友节操和画技的赞扬,更有秉持初心志不改国忠的坚持。

素臣兄卧病欲荒园 清·吕留良 

天涯战伐闻人说,海内仇雠举世忘。 

画壁自摹真故土,酒杯才放即他乡。 

吕留良是明末清初著名的遗民,明朝灭亡后他多次写诗怀念明朝,讥讽新入关的清朝。入清后他拒绝康熙皇帝的征召,削发为僧,为明守节。雍正年间,他被开棺戮尸,子孙或被斩首,或被流放,家中妇女全被卖为官婢。吕留良在清初遗民中声名最大,得祸也最酷烈。 这首诗即表露出对明朝无限的怀念,也对同时之人的健忘予以强烈的讽刺

清朝初年,统治非常不稳定,东南方郑成功父子还在海上坚持抗清,吴三桂在西南还在残暴地追杀南明皇帝。但在吕留良看来,清朝统治下的人民早已经忘记了丧国辱君之痛。

“天涯战伐闻人说,海内仇雠举世忘”,首联说的就是此意。内陆的人早已开始了碌碌无为的平凡生活,天涯之远处,仍有人在抗战,仍有人被残杀,但是大多数人谈起来战事,似乎在谈论流传已久的故事一般,模糊且没有感触。就连亡国的大仇也基本都遗忘了。

“天涯战伐闻人说,海内仇雠举世忘”这句写得非常沉痛,但也是不争的事实。普通百姓不在乎谁来做皇帝,反正都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普通百姓也不太关注华夷之别,也不太在乎清朝入侵是断了中华文化的文明之根。

吕留良虽然决意反清,但他也明白历史规律无法阻挡,所谓的复国旧梦,实际也是镜花水月,让人既无奈又悲凉。所以作者只能借酒醉来麻痹自己,借图画中的江山来聊以慰藉。“画壁自摹真故土”,吕留良认为,只有画中的江山才是自己魂牵梦绕,生死以之的故土,而眼前的国不值得他去忠,眼前的百姓又让他充满失望。遗民总是孤独的,也是不被大多数人理解的,这种深哀剧痛又无法排遣,积压在心中,让作者内心非常悲凉。

 最妙的是结句“酒杯才放即他乡”,眼前的故土非故土,醉后的幻梦才是他心之所向。他唯有整日痛饮,才能忘记国土沦丧的痛苦,才能在迷醉中感觉到身仍在大明。但是酒杯一放下,稍微清醒一下,就敏锐地感觉到此地非故乡,而是陌生且让他厌恶的他乡。这个细节描写,非常动人,也非常沉痛。 

 这首诗,写得沉重且压抑,充满无奈与哀伤,吕留良的坚持与愤怒,压抑与苦痛都尽在诗中。

我以为:清初的遗民诗非常值得阅读,因为其中有中华文人千百年的风骨,也有中华文化强健的生命力。读这些遗民诗,你或许不会认同作者的观点,但你不能不为这些人的气节而感动。 

 台湾黄永武说:中国人爱以气节论英雄,而非以成败论英雄。或许,这就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息的原因吧,那就是风骨和气节。

哭犉儿 清·郑板桥

坟草青青白水寒,孤魂小胆怯风湍。

荒途野鬼诛求惯,为诉家贫楮镪难。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号称“诗书画”三绝。他生活的时代是乾隆中前期。虽然是“康乾盛世”,但是人民生活一样充满苦难。郑板桥一生官职都不高,虽然他关心百姓疾苦,但人微言轻,看多了百姓的苦难,就养成了他倨傲激愤,犀利尖刻的性格。后来郑板桥客居扬州,卖画为生,更是深切地感触到百姓的痛苦。

郑板桥一生清贫,故而生活非常坎坷。这首诗就是祭奠早夭儿子的诗,诗中既有对儿子的歉疚之情,也犀利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坟草青青白水寒”这句诗描绘儿子坟茔的环境,草青水白,颜色对比,写得荒凉。着一“寒”字,既写出此地的荒凉也写出他内心的孤独寒,更写出他对儿子埋葬于此的担心。如此荒凉的坟地,如此寒凉的流水,幼儿弱小怎能禁受得住呢?

所以在第二句,作者深情地说“孤魂小胆怯风湍”,孩子小小年龄就夭折了,被埋在如此孤独凄冷的坟墓中,他如此弱小,如此孤独,日夜担惊受怕,他会不会害怕此地潺湲的水声,会不会害怕夜晚呼啸而来的冷风?这一联就写出了作者对丧子的无限哀伤和爱怜之情。或许,这就是父爱的重量。

作者不仅担心儿子不能适应此地的环境,而且担心他的孤魂在阴间被恶鬼骚扰。因为他知道,阴间的恶鬼和现实中的人一样,都是恃强凌弱,凶狠悭吝。在阴间行走,和现实中一样艰难,如果没有金钱贿赂,是很难平安生活的。所以他说“荒途野鬼诛求惯”,“诛求”二字非常有力,意是需索;强制征收。

但是瘦弱的儿子面对贪得无厌惯常凶暴的野鬼会怎么办呢?作者非常担心,却也无计可施,他只好给儿子出主意说:为诉家贫楮镪难。楮镪指祭供时焚化用的纸钱。镪,钱贯,引申为钱。作者让儿子向恶鬼哀哀告诉,说自己家里太穷,祭奠亡灵的纸钱都买不起,请恶鬼能网开一面,放过儿子。

这句诗写得非常沉痛,也非常无奈。儿子因家贫而夭折,因家贫连灵魂也不得安宁,作为父亲却毫无办法,只能寄托于儿子亡灵的哭诉和恶鬼的一念之仁。作者的无奈与苍凉在这一句表露无遗。试想,若非真疼惜儿子,作者会想得如此多么?若非真是贫无立锥,作者会给儿子出这个主意么?

并且,在诗的二联,作者以犀利老辣的笔法,写出阴间恶鬼的贪婪残暴,也是也是伤时骂世之语。人世间岂不如鬼蜮一般,事事时时要用金钱作敲门砖么?现实中的官吏豪强,岂不像恶鬼一样,让人时时担惊受怕么?现实中的哀哀告诉,会换来别人的怜悯么?这种无奈与绝望,都揭露出当时社会的无情与艰难。

头条妙文

红楼梦诗法:林黛玉为何看不起陆游?学诗三重境界,你可知晓?

为何写不好诗?因为你缺乏想象力,用这四套拳,写出妙句

北宋诗人林逋也抄袭?王和尚论诗:律诗如何把握气脉章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