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经典儿童文学短篇作品赏读:赫尔曼·黑塞《藤椅的童话》

 昵称JDTWtBsL 2021-10-19

欢迎来到永无岛

● 一把藤椅,一位青年画家,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今天让我们走进黑塞的童话《藤椅的童话》,感受艺术童话的独特魅力吧!

藤椅的童话

赫尔曼·黑塞

图片

有个年轻人独自坐在阁楼里。他想当画家,但是还有些困难需要克服。他习惯了在一面小镜子前坐上几个钟头,试着给自己画肖像。他已经画满了一整本的自画像,其中有几幅他很满意。

“考虑到我还没受过任何培训,”他自言自语,“这幅画已经很不错了。鼻子旁边那条皱纹多有意思!看得出来我有点儿思想家派头或者类似的气质。我只需把嘴角稍微向下一弯,表情就非常有个性,忧郁十足。”

只是当他隔了一段时间以后再看这些画时,大多数他都很不满意,这点令人懊丧。不过他得出的结论是,这说明自己在不断进步,他对自身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年轻人同自己住的阁楼以及里面摆放的物件的关系不太理想,算不上亲密,不过也谈不上恶劣。他对它们的亏待和大多数人相比不多也不少:他很少注意到它们,也和它们不熟。

图片

当他又画坏一幅自画像时,他就阅读他人的传记,这些人年轻时同他一样困顿、默默无闻,后来才成了大名人。他爱读这种书,好像在书里读到的是自己的未来。

就这样,有一天他待在家里,又有点儿郁闷。他正在读一位荷兰名画家的传记。他读到:此人心中充满一定要成为大画家的激情,简直是走火入魔。年轻人觉得自己和这个人有点儿像,但是再往下读,又有些地方不太一样。比如这个人每逢天气不好无法出门写生时,就坚持不懈、激情满满地画下所有眼前看到的、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东西,有一回画了一双旧木鞋,另一回画了一把歪歪扭扭的旧椅子——那是一把用寻常木材制成的、粗糙劣质的厨房农家椅,草编的椅面破烂不堪。这把通常没人会赏脸看一眼的椅子,画家却用了满腔爱意、诚心、激情和热忱去描绘,结果此画成了他最经典的作品。作家用了大量美好而感人的话语来描述这把旧椅子。

图片

年轻人停下来思考:这是个新招儿,他得试试。他决定立即(他可是个异常果断的年轻人)模仿大师的范例,尝试一下这条通往伟大的路。

他在阁楼里四顾了一番,发现自己对身边物件其实关注甚少。草编坐垫的歪椅子没找到,木鞋也没有。他一时有点儿沮丧郁闷,几乎又像读大人物传记时常常丧失信心那样:在那些人的生活中举足轻重的所有细节、暗示和奇缘,他发现自己就是缺乏,怎么也等不来。但是他很快振作起来,认定自己现在应该不屈不挠地继续走通往成功的艰难道路。他细细打量着小屋里的所有物件,找到了一把应该可以当道具用的藤椅。

他伸脚把藤椅拖过来一点儿,削尖画图铅笔,把素描簿放在膝盖上,开始作画。他先轻描几笔,勾勒出大致形状,然后他刷刷几笔用粗线条画出轮廓。角落里一块三角形的暗影吸引了他,他用粗笔描绘,然后他接着画下去,直到开始觉得有些不妥。

他又画了一会儿,然后把本子放到远处细看。这时他发现藤椅被他彻底画坏了。

他恼怒地补了一条线,盯住藤椅怏怏不乐。不对,他生气了。 

“藤椅魔鬼,”他大声喊道,“从没见过你这么个讨厌的东西!”

藤椅嘎吱响了几声,镇定地说:“好好看看我吧!我就是我,不会变样了。”

年轻人用脚尖踢了它一下,藤椅退后一步,看起来完全变了一个样。

“蠢椅子,”年轻人叫道,“全身上下都歪歪斜斜的。”

图片

藤椅笑了笑,温和地说:“这叫透视,小主人。”年轻人跳了起来。“透视!”他怒吼道,“捣蛋鬼椅子现在要来教训我了!透视是我的事,跟你无关,你给我记住!”

藤椅住了嘴。年轻人在屋子里走来走去,直到楼下的人愤怒地用棍子戳了戳天花板,那儿住着一个年迈的学者,受不了噪声。

年轻人坐下来,重新拿出最新的一幅自画像。但是他不喜欢。他觉得真人更加帅气活泼。的确如此。

现在他想继续读书,但是书里还有很多关于那把荷兰旧椅子的描写,这让他生气。他觉得作家对那把椅子实在是小题大做了,其实整本书都是……

年轻人找来他的艺术家帽子,决定出去走走。他记得自己早就注意到绘画的毛病——辛辛苦苦,最终免不了失望,毕竟世上再好的画家也只能画出事物表象,一个追求深度的人终究不适合做专业画家。就像常见的那样,他再次想到,还是应当认真考虑一下,是否按照幼时的兴趣当个作家。藤椅孤零零地留在阁楼里,看到小主人走了,它很难过。它原本希望这回主人和自己能够建立一段友好关系。它原本很乐意偶尔说上一两句话的,而且它知道自己可以教小主人一些宝贵的东西,可惜没有成功。

·精彩赏读·

#01  刘玫妤:

这间阁楼,就代表着少年的理想,为自己树立的目标和正在奋斗的场所。“束之高阁”,我觉得这个词与此处的阁楼是相互辉映的。人们有时构建了一座阁楼,将自己的幻想和寄托封存在里面,画地为牢。

画是创作,也是在生活。少年看着名人事迹,看着书中的画家将平凡之物变成自己的强烈印记。他深受鼓舞,按照大师的轨迹模仿。这和现实中,学习讲台上侃侃而谈的名人名家的成功经验异曲同工。

所谓成人人士,也是因为他们万里挑一变成了成功人罢了。童话中的“我”,学习失败之后,终于走出了那座阁楼。结尾的处理和伏笔特别有意思。

在“我”看来,“一个追求深度的人终究不适合做专业画家”。我对这句话,有两种理解。专业可以是对某些画家的嘲讽—某些专业反而是搏名头。当然也可以是自嘲—嘲笑自己的思想深度之“高”。两种理解都很有趣。

而文中开口说话的藤椅,他渴望和“我”建立一段联系,在结尾更是“可以教我更宝贵的东西”。作者又从另一层面告诉正在迷茫中的人们,有时候坚持也不一定是种坏事和高高挂起的理想口号

总之,这篇童话,是青少年,包括迷茫人们的心路写照。

#02  吴陈颖:

“名人传记”类的书几乎以同样的模板复刻甚至杜撰编造相似的成功人士的经历,夸大主人公遭遇的不幸,突出主人公面对困境时的激情和坚持,再加上命运的眷顾、机缘巧合,主人公获得成功。这种相似的成功经历传递给读者一种错误的讯号:“成功”是可以学习、可以模仿的,只要和主人公做同样的事,就能踏上他曾走过的路获得成功,然而事实上,“成功学”本身就是最大的谎言。

故事中的年轻画家喜欢读成功画家的传记,决定试试模仿大师的范例,却失望地发现“那些人生活中举足轻重的所有细节、暗示和奇缘,自己就是缺乏,怎么也等不来”,对大师成功的刻意模仿和对“成功”的错误归因使他忽略了对身边事物的体察和认识。首先,并不是“藤椅”本身而是日复一日观察藤椅的过程让这些大师走往成功的道路;其次,有些机会就是“等不来”的,需肯定努力的重要性,但也需要承认天赋的重要性。

所以藤椅会教给他的小主人什么宝贵的东西呢?可能是教会主人不要对名人的故事亦步亦趋,学会停下脚步真正审视自身;也可能是告诉他,有时选择比坚持更重要

#03  田晨晨

这位年轻画家只学习大家成功的表象,并没有深入本质——大师的成功秘诀是观察生活,而年轻人只观察大使观察过的藤椅,他是一个浮躁、自命清高、没有深度的人,而他偏偏认为自己是“一个追求深度的人”。我认为这个故事讽刺了急于求成的年轻人,他们总是心气高,飘飘然,沉不下心,不愿努力,失败了又怨天尤人

再说说其他方面。作者能抓住世人的这种心理,并把它包裹在这样一个故事中,是有新意、有深度的。

这篇童话里,讽刺随处可见,比如,年轻人模仿一切成功的表象,又偏偏标榜自己是个有深度的人,还有作者对年轻人的自大自恋刻画令我拍案叫绝——“鼻子旁边那条皱纹多有意思!看得出来我有点儿思想家派头或者类似的气质。我只需把嘴角稍微向下一弯,表情就非常有个性,忧郁十足。”这个细节选择得很刁钻、独特,没有相当洞察力的作家写不出这个细节,作者的夸张更让这个细节表现力十足,在他的笔下,这个年轻人认为,只要是自己的东西,不管好的坏的,都是很难得的宝贝呢。

又去了解了一下黑塞,资料里说,他是个漂泊、叛逆、隐逸的诗人,我确实从这篇童话隐隐感受到了这三个特质,因为故事里有深刻的洞察,不羁的叙述,以及有点冷硬的语言(可能也和翻译有关系)。题目叫《藤椅的童话》,但这更像是个寓言故事,和以往的童话不太一样。

故事里有两个让我感觉不太舒服的地方。前面的风格很写实,后面看到藤椅突然会说话了,感觉有点突兀,以及,椅子出现的出场太晚了。或许,整个故事从头到尾都从椅子的视角来写,会更有整体性。

#04  安琪:

这些文章将年轻人的心理转折描写的十分生动。在整篇文章当中,运用了十分恰当的心理描写,把这一切展现的出来。这个藤椅仿佛有了生命,在和年轻人对话,年轻人的愤怒与藤椅的循循善诱,形成了一定的对比,给人非常深刻的启示

经历了一丝挫折而没有去正视它,年轻人选择了逃避。藤椅留在了原地,发出了无奈的叹息。

作为静物的藤椅讲起话来,是文章极有想象力的一个部分。藤椅好像是一位有耐心、有经验的朋友,对年轻人加以劝解。一把旧藤椅变成了年轻人必将遗失的宝物,年轻人将不知道藤椅背后的世界,他的绘画境界止步于此,他的人生体悟也止步于此。因为他太容易放弃了。

文章结束,却使我继续想下去。年轻人最终会有所成就吗?也许他还会因为一把把“藤椅”而放弃走下去,也会错过那些藤椅带给他的磨砺,错过提升自己、成就自己的机会吧。

#05  徐思缘

其实个人是不太喜欢这个故事的,作为一个童话来说,我觉得它灵气不足而说教的意味略浓。藤椅突然说话突然拟人化实在太突兀了,从头到尾椅子一共就说了两句话——“好好看看我吧!我就是我,不会变样了。”“这叫透视,小主人。”剩下就只有最后写“它很难过”“它知道自己可以教小主人一些宝贵的东西”,除了这些明显带有童话色彩的部分之外,整篇文章的风格几乎完全写实,文名叫“藤椅的童话”,我看下来却觉得这个故事既不“藤椅”也不“童话”,就算不让藤椅说话,就算把这个藤椅换成别的什么东西,只要处理得当,对于主旨的表达私以为也不会有太大的妨害,这是我觉得这个故事有所欠缺的地方。

当然故事的优点也是比较明显的,比如说“自画像”这个意象就设计得比较巧妙,“重新拿出最新的一幅自画像。但是他不喜欢。他觉得真人更加帅气活泼。”这个年轻人自我中心的形象就已经跃然纸上,他真的是在不断进步、对自身要求越来越高吗?我看未必。因为他的画本身就不够出色。

而传记中那名画家对于画的态度恰好与之形成鲜明对照,年轻人想要模仿,却因找不到木鞋和歪椅子而感到懊丧,他真正缺失的,其实是传记中画家的满腔“爱意、诚心、激情和热忱”和坚持不懈的毅力与恒心,而其余种种所谓“举足轻重”,不过是无关紧要的细节罢了。

#06  任柯颐:

一把藤椅,扮演了一名智者的角色,面对主人的暴躁、烦闷,始终保持着镇定和平静,希望以别有用意的提示和劝说,引导主人静下心来发掘内心的灵感,然而结局却是徒劳。主角没有理解藤椅的用意,甚至计划着抛弃画家的目标而转向作家。作者通过“智者劝说失败”这个情节,进一步凸显了主角的浮躁,寄予了作者对这种生活态度的否定。由此,在写作中,我们不一定要采取圆满、正向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有时候缺憾也能带来绝妙的阅读体验。

此外,作者在文中还设置了不少对比。对比的手法在写作中屡试不爽,精妙的对比反衬可谓比比皆是,如安娜和列文、黑奴汤姆和伊丽莎,人物不同的性格与行为与不同的结局结合,蕴藏了作者的思想观念。而在本文中,年轻人的急于求成、心高气傲,与名画家的耐心细致、住在楼下的学者的沉稳严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设置对比手法本身或许不难,但怎样运用得巧妙却不易:作者将对比镶嵌在主角“阅读传记寻求帮助”中,又通过主角“不耐烦的脚步声制造噪音”,自然地引出与“楼下的学者”的对比,笔调一气呵成,不刻意、不做作,值得我们学习。

#07  刘柠:

故事中的画家遇到了所有艺术形态的作品创造者都可能会遇到的两个困境,其一是作品质量提升难度大的困境,其二是看似谦卑实则狂妄的困境。

面对第一个困境,画家积极应对,用不断的练习、及时的自我评价,还有阅读大师传记来深入了解绘画本质等方式尝试获得绘画水平的提升。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造成第一个困境的真正原因,是内心的浮躁,以及野心与实力的不对等之下自我感动式的所谓努力,由此陷入了自筑的囹圄而浑然不觉。他既不能做到对事物审美属性的发现,也不能沉下心来多画几幅画以增强表现美感的能力,而是沉浸在成名的美梦之中,陶醉于自身对生活的浮泛感受,就像抓住平庸生活中一根不平庸的稻草,却不知自己已经成了井底之蛙。因此,他的谦卑仅仅是他为绘画能力的停滞不前所找寻的借口,用以掩饰他想自诩天才的狂妄、想不加努力轻轻松松成为大师的幻梦,这就形成了第二个困境。

可以说,第二个困境是第一个困境的深层原因,第一个困境是第二个困境的具体表现。而画家对藤椅的启发满不在乎乃至怒气冲冲的表现,不仅意味着藤椅想帮助他走出困境的行为以失败告终,更意味着他并非真正热爱艺术和艺术创造本身,而是将艺术和艺术创造作为载体和渠道,来承载和借此实现他成名的愿望。

另外,作者在这个故事里让藤椅会说话,即把画家在某一瞬间'出乎其外,故能观之'的理智占了上风所产生的思绪具象化,并体现在藤椅之上,借拟人化的藤椅来表达劝诫与启发,让画家性格特征更为突出,从而更引人深思。

图片

推荐书籍

《黑塞童话集》收录了黑塞的二十篇童话作品,涵盖其整个创作生涯,也见证了他的人生轨迹。黑塞的童话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童话作品,却同时深受东西方童话传统的影响。与同时代的很多欧洲作家一样,黑塞密切关注着周遭发生的一切:科技的迅速发展、物质主义的兴起、世界大战的爆发、经济的腾飞和衰退……凡此种种,以及他个人所经历的创伤,抱有的疑问和怀揣的梦想,都在艺术童话的世界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本期编辑:吴陈颖 余涌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