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譩譆穴

 廿氏春秋 2021-10-21

譩譆穴

图片

图片

    取穴方法:譩譆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图片

图片

    穴位解剖:在斜方肌外缘,有髂肋肌;有第六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五、六胸神经后支。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第六肋间隙。皮肤由第五、六、七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重叠分布。

图片
图片

譩譆穴(五胠俞)解析:

    1)譩譆。譩譆者,压按本穴病者呼出之声也,无它意。

    2)五胠俞。五,五脏六腑之代称。胠,古战阵右翼的名称也。俞,输也。五胠俞名意指体内的纯阳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督脉外传的阳热之气,而督脉的阳热之气由五脏六腑的精微物质所生化,本穴所受的纯阳之气也即是五脏六腑的纯阳之气,故名五胠俞。

    穴位含义:体内的纯阳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外散体内之热。

    主治疾病:咳嗽,气喘,疟疾,热病,肩背痛。

    穴位配伍:

    譩譆配复熘、肺俞,治盗汗;
    譩譆配大椎、肩外俞,治肩背痛;
    譩譆配大椎、后溪、风池,治疟疾;
    譩譆配大椎、外关,治热病、疟疾;
    譩譆配膻中、内关、中府,治胸痛;
    譩譆配定喘、膻中,治咳嗽、气喘;
    譩譆配太渊、肺俞、风门,治哮喘病。

    临床运用: 现常用于治疗肋间神经痛,感冒,哮喘,疟疾,腰背肌痉挛,膈肌痉挛。

     相关论述:  

    1.《针灸大成》:肩膊内廉,夹六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以手重按,病人言“譩譆”,譩譆应手。
     2.《中国针灸学》:第六胸椎棘突下,灵台旁开三寸,于肩胛骨脊柱缘取穴。

     3.《针灸大成》:主大风汗不出,劳损不得卧,温疟寒疟,背闷气满,腹胀气眩,胸中痛引腰背,腋拘胁痛,目眩,目痛,鼻衄,喘逆,臂膊内廉痛,不得俯仰,小儿食时头痛,五心热。

     4.《甲乙经》:喘逆鼽衄。

     5.《铜人》:肩背痛目眩。

     针灸治法:斜刺0.5-0.8寸。

    《铜人》:针六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二七壮,止百壮。

     艾灸疗法: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疗法:

    何为?     

     譩譆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譩譆。譩譆者,压按本穴病者呼出之声也,无它意。

    为何触之会发现“譩譆”之音,实则就是一种痛感的发声,和“哎哟”类似。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当人疼痛时,多会发出,啊、哎哟之声,具体是否发出“譩譆”之声,则显得没那么重要了,但不管发什么声,都代表此处经络不通。

    图片

     在人体361个穴位的命名中,极少有用发音来命名的穴,譩譆穴则是一个例外。但其在功效上,则另有一个名称,即“五胠[qū 音驱]俞”。

  关于五胠俞,是这样定义的:

  五,五脏六腑之代称。

  胠,古战阵右翼的名称也。

  俞,输也。

  五胠俞,名意指体内的纯阳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督脉外传的阳热之气,而督脉的阳热之气由五脏六腑的精微物质所生化,本穴所受的纯阳之气也即是五脏六腑的纯阳之气,故名五胠俞。

  关于“胠”字,《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第38》:“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翻译过来就是:肝咳的症状,咳则两侧胁肋下疼痛,甚至痛得不能转侧,转侧则两胁下胀满。

  譩譆穴的位置,刚好是在肩胛骨的内侧缘,当我们做扩胸运动时,肩胛骨会反复挤压内侧缘的肌肉、筋腱,加速气血向四周扩散, 经常按摩刺激譩譆穴,可以通络止痛。

   按摩手法: 以双手拇指指关节,对准穴位进行点揉,手法要均匀、柔和,渗透,以局部有酸痛感为佳。每次3分钟。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