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间的刻度

 格武致知 2021-10-21

多年前,有记者采访大物理学家霍金,因为他的著作《时间简史》,让很多的普通人了解了物理学家眼中的时间概念。因为书中描述了关于时间的'奇点’,他说我们所处的宇宙,是经历了一个大爆炸后的结果,而大爆炸的那一刻便被物理学家命名为'奇点’。

于是,记者就问霍金,请问在大爆炸之前,也即是奇点之前是否有时间呢?他好像一时间也被问得不置可否。

其实,作为非从事科研工作的普通人,我认为对于时间的理解,只需要我们从人类自身的视角去发现、观察、审视就够了。

时间应该是人类为了方便和证明自身的存在而设定的一个概念,也即是说没有人类甚至是没有智人也就没有时间这一说。

从我狭隘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时间,我认为时间就是人类所能感知到的变化因为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对于自身所能感知变化的敏感度不同,因此才对时间加以定义,并且给予时间以可以精准测量与计算的刻度,于是便有了世纪、年、季、节气、月、日、时辰、点、刻、分、秒、毫秒等等。

如果我们感知不到时间的流逝,以及伴随着时间的经过给我们自身以及周边的万事万物带来感官上的变化的话,单纯就置身其中的人而言,我们或可以理解为时间在这一阶段并不存在。

例如,一个病人,因为手术的缘故,在病床上已经昏迷了几天几夜,虽然他的身体这几天发生过符合自然规律的生陈代谢的变化,但对于病人的感知而言,这几天可能就如从未属于过自己一样。

上述这样的例子如果拿我们所谓的“植物人”来举的话,或许大家的理解会更加容易很多。

再如,假设一个人被关禁闭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幽暗的地牢里。如果没有外界有规律地给予他接触与反馈,那么他对于时间的概念也会模糊不定,甚至于到最后失去时间这个维度。比如说,一开始你对他进行一日三餐的供应,他或许还能感受到哪一顿是早餐、午餐或晚餐,但随着外界的时间流逝,他将逐渐失去辨别哪一餐的能力,再后来你即使一天只供应两餐,他也无法感知、察觉。

有时,我经常会有一些大胆的假设,假设人类的寿命不是用时间的“岁”作为刻度来计算的话。人的一生是否也有其他的刻度表呢?

比如喝过的水、吃过的米、穿过的衣、走过的路、见过的人、说过的话、打过的字、心跳的次数、杀的生等等。究竟而言,这些事情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个最后静止的那个数值。如果以这个数值来定义人的寿命,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便成了新的“时间”概念。

按照刘慈欣《三体》里所描述的多维空间那样,时间或有“褶皱”,躲在每一个时间褶皱的夹缝和角落里的东西,便是生活中的不易被人察觉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当中恰巧潜藏着无穷的宝藏。

可见,时间本无意义,因时间流逝,所给人们感官带来的认知变化才有。而想让自己的感官认知丰富,唯一要做的就是认真地活在当下。

时间不该是人死后

墓志铭前刻着的

那一行冰冷的生卒年月日

时间应该是

孩子们一天天长大的身形

以及享受他们成熟的过程

父母们一点点弯曲的脊梁

因此而对岁月的加倍珍惜

时间意味着

阴晴圆缺

生老病死

喜怒哀乐

长久陪伴

不离不弃

藕断丝连

分分合合

时间代表着

过去 现在 未来

种子 禾苗 果实

相识 相知 相伴

时间转瞬即逝

时间亘古不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