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实录:《司马光》(执教:牛筱琼)

 7ez45efr 2021-10-22

环节一:谈话导入,说解姓氏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司马光》。看老师写课题,“司”是半包围结构,先写外面的横折钩,再写里面的部分。(板书课题:司马光)

2.走进司马光。你对司马光有哪些了解?

3.了解复姓。

(1)师生背诵《姓氏歌》片段

(2)《姓氏歌》中的诸葛、东方、上官、欧阳,还有今天学的“司马”都是两个字的复姓。所以,司马光姓——司马。

环节二:初读感知,读通课文

1.读课文,发现不同。

师:同学们,刚才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讲的这个故事。先自己读读,看看这个熟悉的故事在 课文里是什么样的,你有什么发现。(生自读课文)

生: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比平常短。

生:课文的体裁和之前的不一样。

师:正如这位同学所说,这篇课文是文言文,(板书:文言文)也就是古人用他们当时的话写的文章。我们还可以通俗地管它叫“古文”。同学们,你们刚才读的时候发现它好读吗?

2.看注释,标停顿。

师: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看课文下面的注释。古文难读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课文里虽然有标 点符号,但是读一些句子还需要有恰当的停顿,才能帮助我们读好。请你照样子,标注需要停顿的地方。

(生在书上标注停顿符号)

师:都标注好了,现在一边看着书上做的标记,一边听老师读。(师示范朗读)能试试吗?自己练练。

生自由练读。师指名一生读。

3.学习生字。

(1)关注多音字“没”。 要判断一个多音字在课文里的读音,一定要联系上下文,推断它的意思。

(2)学习“登”。 用“登”词:登山、登陆、登高望远、一步登天。

出示“登”的字源:“登”字的上半部分“癶”也是一个字,念bō。它就是我们的双脚,看看它的变化,多形象啊!

注意“登”的部首“癶”的笔顺。(师范写,生练写。)

环节三: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1.练讲故事。

师:同学们,生字写好了,再次回到课文。前面交流时,我们说读不懂文言文的时候需要看注释。接下来,就请你在注释的帮助下,用自己的话,给同桌讲一讲。

(同桌相互练讲)

指生练讲

2.区别“瓮”和“缸”。

师:刚才这位同学讲故事的时候,有点儿出入,你注意到了吗?他说的是,一个小孩爬上了“缸口”,司马光砸的也是“缸”,但课文里说的是——瓮。

(1)“缸”和“瓮”一样吗?怎么不一样?请看屏幕。(出示图片)

(2)敞口为缸,收口为瓮。大家想想,如果有孩子不小心掉到里面,哪一个救起来比较容易,哪一个比较困难?

(3)学习“瓮”的成语:瓮中捉鳖、瓮声瓮气

师:因为“瓮”口小肚大,所以“瓮中捉鳖”就轻而易举;因为“瓮”口小肚大,敲击它发出的声音十分低沉,这就是“瓮声瓮气”的由来。“瓮”不能和“缸”混同。同学们在讲时,一定要说明司马光砸的是——瓮。

3.再次指生讲故事

4.尝试背诵

环节四:实践阅读,学以致用

1.在课文里我们知道了司马光砸瓮救朋友的故事。(板书:破瓮救友)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个故事,故事里的人同样把瓮砸了,但他得到了什么?(出示)

(1)生自由读文,小组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你们觉得故事里老人出的主意好吗?如果是你,会怎么办?

(3)(板书:杀驼破瓮)

出示结尾——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2.(板书:痴人)与故事里的“痴人”相比,小小年纪的司马光,他处理问题的办法就特别好。你能学着这个句式,评价一下司马光吗?

学生评价司马光。

“司马光砸缸”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因此牛老师请学生看看古人是怎样写这个故事的,通过设疑设问、反问、追问等方式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注意力。其次是以口诵心惟为路径,引导学生感知文言语体特征。让学生在言语有声、心灵开放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范读、领读、朗读、默读以及阅读中的情感体悟,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好读;通过模仿、练习、应用等方式,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好学。再次是以课文注释为中介,激活学生言语思维。通过“借助注释,练讲故事”“搭设支架,指导讲述”“依托支架,完成背诵”等活动,涵养学生言语思维,帮助学生消弭古今语言的沟壑,体悟文言的醇厚韵味,激发文言学习的兴趣。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尝试,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牛老师的语文课堂整体统涉课文的教育价值与文言文的目标定位,将语与文、词与句、义与意、情与感有机融合为一体,教学过程中师生该说就说,该读就读,该写就写,该练就练,该议就议,该悟就悟,通过故事讲述、朗读诵读、咬文嚼字、品词品句,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不断促使学生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知与理解,语文课真正上出了语文味。


语文老师一枚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