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向深度学习的LENS教学模式

 语默无常钟洪蕊 2021-10-22

什么是深度学习?

为了方便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看一个吸粉的案例。


首先网页上会出现如下画面,帮你进行性格测试。

接下来,它不会直接告诉你测试结果,而是先让你关注公众号。回复“第一眼”之后,才能查看测试结果。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层级:第一眼看到什么,是符号层面的;每个选项意味着什么,是意义层面的;利用别人的好奇心,拿这个测试用来吸粉,就是学以致用了能把一种情境下学到的内容迁移到新情境应用的过程,就是深度学习。

为什么要深度学习?

从留存效果和迁移效果的对比就可以看到,机械学习,可以记得住,但是迁移效果会很差。教一题会一题,稍微一变化,就搞不定了。所以还是需要学生去理解,去应用,进行深度学习。

怎么促进深度学习/迁移?

  • 鼓励详细阐述、提问和自我解释。学生的脑子不是一块任你擦写的白板,预先已经有了很多相关的信念和想法,因此需要我们通过问题 ,让学生能够将其表达出来。一方面实现想法的外化,将零碎的想法体系化,一方面可以让我们看到学生的认知缺口,以便及时干预。学校内,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够得到这样的训练机会,而课外辅导可以提供额外的机会。

  • 事先激发学生动机。需要引导学生形成发展思维,即引导努力归因。当然,聚焦学生的疑难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动机的有效手段。学校内,老师只能够关注到中层或者共性的问题,个性化的问题,难以兼顾。这就需要课外辅导的老师承接好学生的问题。

  • 让学生参与挑战性任务,但要提供支持性的指导和反馈。挑战性的任务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如果只是赶进度,是缺少时间和空间的。因此指导和反馈很多时候是缺位的。因此,课外辅导的老师可以担负起部分训练和指导的职责。

  • 使用例子和案例进行教学。

  • 使用形成性评价:明确学习目标;持续监控学生学习进程,并提供反馈和回应;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 此外,培养迁移策略也需要考虑3W2H问题:不能对能力进行整体提升,需要分解、关注次级的技能;不能只是关注学习结果,需要(通过建模、提示或学徒训练)关注学习过程;不能只是空对空,需要放在具体情境里去应用;在还没掌握低阶技能的时候,就要关注高阶技能了;要反复刻意地训练。

以此为基础,我们开发了LENS教学模式,以期能够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立足学期或学年,通过DL测评进行全景扫描,可以聚焦学生的知识漏洞,应对考纲取消后备考范围扩大的问题(详见:DL测评:应对备考范围扩大的利器)。如果课外辅导与学校教学依托DL测评结果联合教研,数据共享,学情互通,那将更好地解决学校教学与课外辅导内容重叠或方法冲突的问题。

聚焦知识漏洞,就可以以单元或阶段规划教学路径了。战略优先,然后由每一次课战术落实。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基于学习数据,小步调及时反馈。

先是通过课前小测,聚焦学生问题,然后将教学内容切分为独立且相对完整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进行“错因分析-知识梳理/方法引导-巩固检测-变式练习”的微循环(参见:微课思维做大课)。最后则是通过综合任务和课堂总结将课上相对零碎的知识点纳入知识体系,并梳理相关的方法技巧。

一次次相对独立的课,又通过单元测或段考前的复习统整起来。一个个单元或学段又通过考前的DL复评和查漏补缺,服务于整个学期或学年的教学统考。

面向深度学习,战略战术相结合,通过场景推拉摇移的切换、循环,实现学生知识和技能从零碎到贯通的转变,就是LENS开发的初衷。期待能和智学教育的同事精诚合作,早日实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