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庭坚将《醉翁亭记》再创作,写成一首很高明的词,读来别开生面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1-10-23

滁州地处安徽省最东部,是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北门户,隔江与南京主城遥望,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的美称。

滁州山势绵延,河流纵横,形成江淮分水岭。滁州境内山色秀美,湖光宜人,既富江南美景,又有淮左秀色,深厚的人文底蕴又为滁州的景色锦上添花,所以滁州的山水成为旅游观光者趋之若鹜的绝佳去处。


宋仁宗庆历五年(1054年),一代文学巨匠欧阳修来到滁州担任知州。他在工作之余寄情山水,饱览滁州的风景名胜、人文古迹。在滁州工作的两年多的时光里,他的足迹踏遍了滁州的山水。

被誉为“蓬莱之后无别山”美誉的琅琊山则是欧阳修经常游赏的去处,琅琊山风光秀丽、溪流清澈,山中大片天然次生林保存完好。紧连琅琊山之北是丰山,也是欧阳修常去的地方,丰山体态雄伟耸立,从西面环抱着滁州古城,是离滁州古城最近的山。

在滁州,欧阳修也留下了许多赞美滁州山水的诗词作品,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醉翁亭记》了。欧阳修就像是一位技艺高超的摄影师,将滁州的山水风光一一摄取,他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滁州山水风景画。


在欧阳修笔下,蔚然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绮丽,苍翠欲滴,以群山为背景,酿泉环绕而过,一座四角翘起的亭子立在上面。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欧阳修的这篇游记以其优美的语言、精巧的结构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不仅成为滁州的一张名片,更是成为一首千古传诵的游记。这篇游记出彩的布局结构和写法成为后世游记的范本,也成为教科书中的背诵篇章之一,人们不断从中汲取养分。


其实就在欧阳修的这篇游记问世之后,就得到了同时代文人的好评,《唐宋八大家文钞》的作者茅坤评价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说:“文中之画。昔人读此文谓如游幽泉邃石,入一层才见一层,路不穷兴亦不穷,读已令人神骨翛然长往矣。此是文章中洞天也。”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黄庭坚,读了欧阳修的这篇游记后,他直接将欧阳修的这篇游记填进词中,合以声律,被之管弦,谱成一阕《瑞鹤仙》,而且全词采用了独木桥体。

“独木桥体”是宋词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全词使用同一个字作为全篇或一半以上韵脚的词。独木桥体之本身,纯属一种文字技巧。


而黄庭坚用欧阳修的游记填成的这首独木桥体的词作,可以说是非常巧妙的。因为黄庭坚的这首《瑞鹤仙》成功地再现了《醉翁亭记》的神韵,《瑞鹤仙》原词如下: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筹觥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开篇一句“环滁皆山也”,全用《醉翁亭记》开篇的五个字,简洁有力。这五个字写出了滁州周围的视觉空间,突出了滁州的地形与地貌,颇有一份在大自然怀抱之中的慰藉感,从而覆盖全篇,为全词基调。

从黄庭坚一字不改,直接采用欧阳修《醉翁亭记》开篇的四个字,也可以看出欧阳修用字的精准。其实关于这五个字,还有一则故事,说的是在欧阳修的初稿中,开头是“滁州四面有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半山,南有花山,北有白来山,其西南诸峰,……”他反复修改了数十次,都感觉不尽如意。


于是他让人抄录了很多份,张贴在城外,让人们品鉴。有人提出建议:觉得欧阳修的开篇太过于冗长,并且说只要登上琅琊山,放眼望去,四周都是山啊,不用再将山名一一写出来的。欧阳修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他拿出文稿,把开头改成“环滁皆山也”。从此,欧阳修张榜征改《醉翁亭记》的趣事传遍滁州。

黄庭坚接下来写道:“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这是对原作的高度概括,大意是说:从滁州向四面远远望过去,那树木茂盛,幽深而秀丽的山峰,正是琅琊山。而欧阳修的原文却用了五句:“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相比之下,黄庭坚的词句则更省净,直指琅琊。蔚然深秀,更加突出了琅琊山的风光,读来感觉那宜人的风光扑面而来,让人心生向往之情。


接下来的“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采用了倒装句法,大意是说:沿着山路行走六七里,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就是醉翁亭。

为了突出醉翁亭的所在,欧阳修用了40字,黄庭坚只用了14字,就写出了醉翁亭所在的位置。相比于欧阳修的游记,黄庭坚用字更精简,下笔更大胆。

接下来的四字“翁之乐也”,在描写滁州山势与醉翁亭的位置时,黄庭坚在此处突然补上一笔,让词义避免了平铺直叙,而让词作多了一丝抒情的成分,也增添了音韵上的协和,可谓是很巧妙的写法了。


接下来的“得之心、寓之酒也”,这二句概括欧阳修游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是《醉翁亭记》中的名言警句,历来为读者所称道。而黄庭坚在将游记改成词作的过程中,也是花了一番心思的,他取舍有道,只选用了“得之心而寓之酒”一句,就很精准地拿捏住了行文的神韵。

既然是两种不同的文体,而且要突出主题,修辞与文辞的取舍,散文与词作孰优孰劣,这当然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相比而言,这一句比“醉翁之意不在酒”,更为内向,更为深刻。


接下来的“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三句,大意是说:琅琊山上的野花开了,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天高气爽,阳光格外柔和,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浓缩的就是精华。黄庭坚只用13字就概括了《醉翁亭记》中整整一个段落71个字的内容。从文体体量上来说,虽然数字少了,但黄庭坚精益求精,取舍有当的写法让词义却更突出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原作中,欧阳修用大量的文字来渲染琅琊山上的风光和四时的变化。而黄庭坚只用“风高日出”四字来体现琅琊山独特的风光景致,并将重点放在对四季风光的渲染上,也只用了“景无穷也”四个字。


这是因为写四季尤可开拓意境的时间深度,从而与上文环滁皆山的空间广度相匹配,词作的境界也愈加显得阔大深远。黄庭坚深深懂得营造词作意境的精髓,又自由灵活地调度了文字。融情于景,只言景无穷,而乐无穷其实早已经寓于其中,这样的写法不可谓不高妙。

词作的下片,黄庭坚着力描写原文中欧阳修与众宾客的游乐盛况。对比原文,欧阳修用了32个字来描写这一细节,而黄庭坚只用了“游也”二字,在这短韵的一声吟咏之中,看似是词人惜墨如金,其实则是非常精练的浓缩。

因为按照“瑞鹤仙”这一词牌的要求,这里只能填两个字,既要符合词牌格律,又要突出主题,这就要考验黄庭坚遣词造句的功力了,所以只有“游也”二字是最佳的选择。

接下来的“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筹觥也”三句,大意是说:在琅琊山上的宴会,有新鲜的野味野菜,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宾主其乐融融,一派欢乐的气氛。


黄庭坚省略了原作中的丝竹管弦之乐,只写山肴泉酒,为的正是突出原作中宴会的乐趣,这种乐趣不是用丝竹管弦能体现出的,恰恰是人与自然相处时的欢愉气氛。“沸”字用得很贴合词义,一下子就将宴会的气氛烘托出来了,但原作中并没有这个字,所以说这又是词作出彩的地方。

词作最后几句是对《醉翁亭记》主题的概括,原作中写的是欧阳修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民同乐而醉,体现欧阳修在滁州寄情山水,与同事们关系融洽,因为他在滁州治理有方,因为“政通人和”,才能有在琅琊山宴饮的快乐,所以欧阳修在滁州期间自号“醉翁”。


黄庭坚紧紧抓住这一主题,只用了36字,就概括了原作第四段91个字的内容。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篇400余字,而黄庭坚的这首《瑞鹤仙》只有102字,但把游记的主题精髓、神韵都概括了进去。

《醉翁亭记》连用了21个虚词“也”字,而《瑞鹤仙》用12个“也”字为全词押韵,既适应词的格律要求,形成了独木桥体,又保留了《醉翁亭记》的风格,而且还有创新之处。

这首词内容虽然源于欧阳修的游记,但黄庭坚匠心独运,他合以声律,被之管弦,将欧阳修的原文二次创作之后,确实创造了别开生面的艺术效果。读黄庭坚的这首词,也可以一窥《醉翁亭记》的风貌与神韵,滁州美丽的山水也会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