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录日本800年来近100座日式庭院:美丽,畏惧与力量

 天心文档 2021-10-23

什么是庭园?

答案之一可能是

“居住在那里的人们想象中天堂的样子”。

——《庭园的建筑》安藤忠雄

图片

日式庭园是一种充满诗意,神秘和深奥的文化形式,集几何之纯粹,抽象之朦胧,诗性之深邃于一体,它所具有的意义与达到的成就无可否认。高度简化的审美跨越文化,更超脱了时间的限制。日本庭院源自中国秦汉文化,至今中国古典园林的痕迹仍依稀可辨,日本园林摆脱诗情画意和浪漫情趣,走向了枯、寂、佗的境界。即使仍遵循着传统,日式庭园对于概念性命题清晰的视觉呈现,亦使人们时常错将这古老的艺术认作现代产物。

图片

丨竹林,地藏院(亦称作竹之寺)京都,由造园僧梦窗疏石建造

日式庭园将尺度与内容模糊,拒绝一切单薄的解读。它令游人进入空间、景物和含义的变换之中,给予庭园神秘如诗般的特质。它能够颠覆我们的认知,说服我们相信立石非石,而是挺拔高山。它所蕴含的不仅只是简单的花草岩石布局,更是一个与心灵深刻对话的隐喻世界。


自现代主义兴起,日式庭园已成为很多领域创造与思想者一个不断循环的视点,西方世界便被日式庭园的独特形式所吸引:艺术家、哲学家、科学家、诗人、数学家……每当探究日式园林与其文化共鸣之时,便愈加相信造园应当归于至高艺术之类。庭园传递诙谐趣味与深刻思想的能力将人牢牢吸引,它也是我们人类能够发现、认知、思考、想象美的证明。

图片

如果你去过京都,你一定不会忘记京都的寺院。如果你进过京都的寺院,你一定不会忘记那些寺院里的精美庭院,和步入庭院时那种让人内心安定的力量。如同东南亚的“五步一佛”一样,在京都,同样是“三步一寺院”,而正是这些寺院为京都贡献了禅宗文化的精髓——庭园。

图片

我们开拓土地,建造庭园,为我们自己,同时也为世界创造一些新鲜事物。在1954 年,建筑师沃尔特·格罗皮乌斯(1883—1969 年)访问日本时说道:“在我的印象中,西方思想对于物质世界的探索与追求从未停止,但从东方高度发达的思想体系中,我们或许能够学习到在内心世界寻求突破的方式——我们应当探求双方的深层动机,去寻找是什么使我们统一而非分裂。” 

图片

丨花影婆娑欲踏踩,悬崖樱树月色明

如今,人类社会比以往更需要庭园。21世纪,人类仍在冷眼旁观自然界的衰退,这违反了身为人类的准则。在这个追求即时享乐,脱离了季节限制的世界里,我们已经逐渐与事物的自然秩序脱节。日式庭园强调的对于四季变换的观察,让我们放缓脚步去关注事物的自然生长,用时间的本质给予我们以警醒。它让我们深深地为自然的成长和多样性赞叹,令我们面对衰亡与无常的真相;让我们参与到那些稍纵即逝的变化过程中,观察那持续不断的微妙改变;它鼓励我们以真诚对待世界,用更负责、更道德的方式生活。日式庭园是一处道德的平等之处,我们能够在其中发现共存的价值与纯真。

图片

日本所特有的禅宗庭园,精巧细致,讲究造园意匠,极富禅意和哲学意味,形成了极端“写意”的艺术风格。院内的树木、砂石、天空、土地、雕像……常常是寥寥数笔即蕴含着极深的寓意,从细微之处,就能读到匠心独运。而读懂了庭园,也就读懂了日本的文化渊源。

图片

丨清湘书画稿,1696年
纸本,设色
石涛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莳弄盆栽者远比持剪之人仁慈,”日本作家冈仓天心(1863—1913 年)在20世纪初说道。一座蓬勃的庭园背后,必然有人悉心照拂。“我相信日本对于自然'说服’和'鼓励’的态度比起西方'征服’与'剥削’的方式更有未来价值”,格罗皮乌斯在1960年说道。若园丁不与他的植物同心,这些植物就无法顺利成长,它们歪斜扭曲,最终成为其无能的表象。1939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 年)的女儿安娜(1895—1982 年)在他逝世数周后仍披着他的旧外套。她通过外套感受父亲的存在,而我们也像她一样,将自己包裹在树丛中,走入庭园的内心。我们必须将这种同一性作为唯一的追求,因为庭园需要的是深刻的承诺与长久的交换关系。它呼唤着我们内心深处的人性,渗透到了道德的核心之中。它是一场对真实,对“真我”的追寻。 

图片

精致的庭园不只是人类生活空间与自然的简单并列,它是二者共存,互相深入的对话空间。通过看似寻常的交流,或许会发现其中的隐意与奇妙。庭园见证了人们的谦逊、理性,甚至是平凡。在日本,当一个造园学徒被认可,这意味着他可能已经花费了数年时间,此时他才能够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工具。学徒必须掌握必备的知识,知道何种植物需要何种条件,但更加重要的是耐心与直觉的培养。园艺是一种基于时间,关乎感觉与直觉的实践:“造园过程中所做的一切,都应是对内心躁动的遏制”,妙教尼(1921 —2007 年)如是说。

图片

丨耙制石砾图纹的禅僧

南禅寺方丈庭园(虎渡子庭),京都

伯·格林恩,摄于1961年

园丁的日常课题便是观察和学习各种植物,感受自然变化的过程,继而在见证时间流逝的同时了解整座庭园。与植物产生共情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除了亲密的接触,也需要全心全意的学习。在光阴流转中,庭园静默地见证了花草的成长,也见证了造园者内心的蜕变。维护庭园是日本佛教修行的一种形式——日复一日的园艺实践锻炼内心并获得成长。如果是在中国,僧人若想闭关禅修,可以选择隐居山林,逃离到人迹罕至的悬崖之上、洞穴之中闭关、打坐。然而,在国土面积狭小的日本,僧人没有悬崖、洞穴可以逃离,只好在庭院中建起了微缩景观,面对虚拟的“山水”与“大海”,依然可以观修,这就是枯山水的造园之术。

图片

枯山水的美学思想的源泉,来自于禅宗。日本著名的造园研究家重森三玲在《枯山水》一书中说:

“进入室町时代中期后,以禅宗为中心的艺术愈益显出了它的重要性,作为庭园的枯山水获得了急速的发展也是理所当然了。当时的枯山水之所以能在形式和内容上得到统一,在于有了禅宗的思想背景。”

图片

枯山水的造型得以成立的另一个重要背景是宋元水墨画的影响。宋元水墨画对于山水的理解、表现以及画面上山水风景的布局都极大地影响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自然也影响了枯山水。重森三玲写道:

“到了室町时代,枯山水已不注重模拟自然的景致,而是仿照水墨画等山水图来加以谋划制作,这时候,因为模仿的不是自然本身,所以可以明白具有很明显的象征色彩。水墨山水画其本身就富于象征的意味,人们从中发现了更快完成枯山水庭园的捷径。”

图片

丨宋徽宗所绘《溪山秋色图》

枯山水耐看,一在于它的造型,从不同的视角望去,就有不同的景象呈现,二在于四时日光的变化造成了光影变幻,朝夕最佳。在战后登上文坛的作家远藤周作曾这样抒发自己的感觉:“这时恰好西斜的阳光落在了白色的沙砾上,白砂似乎变成了湛蓝色的大海。五处叠石,各各变成了仿佛在哪里见到过的岛屿。在这处岛屿的附近,海浪冲击着一块稍稍露出水面的岩石,飞溅出浪花。把目光投向远处的海面,在远远的地平线上可见岛屿上起伏的山脉,和山脚下绿色的原野,原野上星星点点地散落着粉墙的民家,令人联想到粉墙内的种种不知晓的人生。” (《昭和文学全集》第28卷)

图片

丨南禅寺方丈庭园
南禅寺,临济宗
建于江户时代早期(原始建筑已焚毁;由以心崇传重建)
小堀政一

在庭园中,过去、现在与未来共存。缔造庭园需要花费许多时间,而这些时间便是超越现下的未来;庭园的未来便是不断成为自我的过程,因为庭园的生命比人类要漫长。古老的庭园是我们与先人共享的体验,是历史的鲜活见证:今日如同昨日,明日亦同今日。其中散发着亲切的气息,亦有着深深的神秘感。

图片

丨英译版《作庭记》的插图

“日本人的庭园建筑,佛舍浮屠,又是一种精微简洁,能在单纯里装点出趣味来的妙艺。甚至家家户户的厕所旁边,都能装置出一方池水,几树楠天,洗涤得窗明宇洁,使你闻觉不到秽浊的熏蒸。”(《日本的文化生活》)

图片

丨长者诸子  出三界之火宅  坐清凉之露地 ——《华严经》

图片

艺术家理查德·塞拉(1939年至今)提到,在日式庭园中,“注目与凝望都需付诸努力。如果你想要观其面貌,便得做出调整。它以一种不同的方式让你放慢步伐,精心地去观察”。日式园林如冥想物一般,会回报我们的不断回访,我们只有通过耐心的坚持,才能够获得那深奥且无法言喻的启示。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下单

在这本书中,参考了世界造园历史上最长的过程:约1500年来,日式庭园以想象力与壮志雄心不断地打破既有的定义,重新诠释着创新。即使悲叹造园领域的创新已落于人后,也没有背叛自己内心的纪律。除了庭园之外,传统建筑也能展现出日式的美学思想。我们如今参观寺院、神社,或者到日本风的料理屋里去用餐,明显会发现中日建筑在外观上很相像,可内部构造却具有鲜明的和风。尤其是榻榻米式的房屋,跟所谓传统的中国建筑,已经大相径庭了。 

图片

丨约翰·凯奇在南禅寺方丈庭园(虎渡子庭)

京都,1962年

第一次拜访日本时,作者与艺术家安尼什·卡珀尔在建于17 世纪的南禅寺(见142 页)虎渡子庭中静坐沉思。卡珀尔说,虽然我们眼前是一幅抽象的画面,但只要我们全心沉入想象的世界,眼前便会浮现全然不同的景物。他以自己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这座抽象的庭园内隐藏着一个内在世界:园中的一块岩石仿佛狰狞猛虎,它暗自发力,作势扑向一旁的岩石所化的青蛙;另一块岩石又似乎是只雌虎,带着幼崽在观者脑海中漫游;而在那想象世界中的河畔,面容祥和的佛陀便盘坐树下沉思。我们在庭园中看到何种景象完全取决于自身。在本书中,我想要深切讨论究竟为何庭园能够这般深刻地影响我们对世界与周围事物的认知。 

图片
图片

在《佛教艺术本质》(1938年)中,历史学家阿南达·K·库马拉斯瓦米(1877 —1947年)说:“当我们观察佛教艺术时必须记住,我们是来自远方的朝圣者,我们看到何物完全取决于自身……必须要接受所见的,隐藏于内心的真我……参与到对话中”。 

图片

梦窗是一位禅僧,也是五山文学的领袖之一,他制作的庭园开创了日本式庭园的典范。梦窗本人汉文学造诣深厚,又精研佛理,对中国文化体会很深,他的庭园风格中也可见明显的中国影迹,特别是对模山范水的讲求和对自然情趣的追求以及对于局部细节的精心勾画等方面,完全是东方思想的表现。

图片

丨梦窗疏石半身像,由无等周位绘制 

本书是一个探索过程的记录,感受、思考的过程对作者自己的造园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写作过程中尽量追求日本书法大师教导的“心随笔动”。获得的体悟无法言证,于是以一首禅诗来表达作者的经验:


山仍为山,

一如依旧,

唯吾心不同。

图片

作者简介

索菲·沃克

2014 年,索菲·沃克成为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切尔西花展,备受瞩目的青年设计翘楚。沃克研习艺术史,后来获得园艺、植物科学与花园设计资格认证。她以伦敦为中心,开展国际设计业务,目前接手一些公共和私人委托设计。索菲·沃克在设计花园的同时也以演讲的形式向大众介绍概念设计、日式庭园、植物种植与花园环境。

收录近100座日式庭园的资料,景观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建筑师的检索字典;

由英国皇家园艺学会备受瞩目的青年设计师索菲·沃克写作,梳理日式庭园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分析日式庭园背后的设计理念及原则,将庭园设计这门古老艺术引入当代意义;

安藤忠雄、李禹焕、陈团英、宫岛达男、马库斯·杜·索托伊、约翰·波森、阿尼什·卡普尔等建筑师、园艺家、艺术家特别撰文,阐释各自对日式庭园的理解;

费顿(Phaidon)出品,匠心精装,封面为青苔纹特种纸,高级配色,圆孔开窗,展现精妙的现代禅意设计。

本书收录了日本800年来的近100座日式庭院,并对它们进行了丰富的说明和动态调查。为读者理解和欣赏日式庭园带来最直观的体验,也为园艺设计师及景观设计师等专业人士提供灵感。

以“美丽,畏惧与力量”“道,体,心”“延展的认知”“二元与倒影”“隐藏,暗示与想象”“禅疑:不可入之园”“时间,空间与枯山水”“生死,茶与庭园”“内部空间:坪庭”“植物之诗”等十个禅宗意味深远的标题,宏观展现了作者对于日式庭园的认识,又通过庭园的展示将其具象化,给读者带来直观的感悟与体验。

除此之外,书中还特别收录了知名园艺家、设计师、艺术家如李禹焕、陈团英、宫岛达男、马库斯·杜·索托伊、约翰·波森、阿尼什·卡普尔、安藤忠雄等人撰写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拓宽对庭园的视野与想象空间。

目录

前言:庭园的本质  6

美丽,畏惧与力量  10

道,体,心  30

延展的认知  70

二元与倒影  94

隐藏,暗示与想象  118

禅疑:不可入之园  156

时间,空间与枯山水  182

生死,茶与庭园  198

内部空间:坪庭  222

植物之诗  242

文章摘录

京都庭园/ 李禹焕  68

明月亦需借日光/ 陈团英  116

见立:想象力的飞跃/ 宫岛达男  117

自然之几何/ 马库斯·杜·索托伊  154

永恒空间/ 约翰·波森  196

空间,寂静与过渡/ 阿尼什·卡普尔  197

庭园的建筑/ 安藤忠雄  278

日式庭园植物  281

日本历史时期  292

日本地图  293

词汇表  294

参考书目  297

致谢  298

图片版权  298

关于作者  299

特别感谢  299

内文展示

(实拍书影图来自:行走中的建筑学 有方书房)

图片

丨平等院

图片

丨道,体,心

图片

丨京都庭园,李禹焕

图片

丨伊势神宫

图片

丨西芳寺

图片

丨二元与倒影

图片

丨仁和寺;天龙寺

图片

丨隐藏,暗示与想象

图片

丨 曼殊院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下单

图片


图片

《何不怜取眼前人》
谢礼恒 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