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男教师有穿旗袍的自由吗?

 新用户9793ddzn 2021-10-24

高考前夕,为给学生加油助威,某省某高中高三某男性班主任穿着一件大红的旗袍,大踏步走进教室,引起了很多的尖叫和呼喊,该班主任被喻为整个校园最靓的仔”。

高考期间,也有男性教师身着艳丽旗袍,立于高考考点门前,在众目睽睽之下,为考生加油助威。

近年来,此类现象并不鲜见,各大媒体也纷纷报道。

有人认为,男教师在高考前夕,以身着旗袍牺牲个人形象的夸张方式为考生加油助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爱生如子的暖心之举;这种做法轻松搞怪,可以让考生在紧张的备考应考阶段,乐一乐,笑一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考生缓解紧张情绪,有利于高考的正常发挥;另外,此举更加鲜明地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祝福,祝愿考生旗开得胜,金榜题名,蟾宫折桂,具有积极意义,无可厚非。

也有人认为,在高三学生面前采取这种浮夸的做法,非常“小儿科”,滑稽,可笑,除了哗众取宠博人眼球之外,并无多大实际意义;男教师身着艳丽旗袍,有点“不男不女”,近乎斯文扫地;另外,穿旗袍,剪旗袍就能旗开得胜,容易形成了误导;教师为人师表,一言一行都是对学生的示范,老师这么做,学生以后也会效仿,把成功的希望寄于这些“唯心”的不着边际的谐音式的所谓寓意和象征,可能会增加学生的侥幸取胜心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负面影响。

……

笔者想,如果是考生的母亲穿着艳丽的旗袍为孩子加油,人们大概是不会有什么质疑的;如果是考生的父亲穿着艳丽的旗袍为孩子加油,人们或许也不会有太多的质疑;为什么男教师穿着艳丽的旗袍为学生加油,却引发了这么多质疑?

男教师难道不能拥有穿旗袍为考生加油的自由?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一下有关旗袍的某些常识。

旗袍,是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国粹和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有学者认为, 旗袍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并迅速成为当时最普遍的女子服装

有众多学者认为,民国初女子为寻求思想的独立和解放,效仿男子穿长袍是旗袍风行的重要原因。自汉代后,女性服饰逐渐只穿“上衣下裳”式,俗称“两截衣”,穿袍服几乎成为男性的专利。女性穿“两截衣”也成为封建礼教对女性压迫的象征,被视为封建礼教迫害歧视女性罪证的《女儿经》中就写到:“为葚事,两截衣,女人不与丈夫齐,百凡事体须卑顺,不得司晨啼母鸡 。”民国建立初期的一段时间里,由于西方文化与思想的大量涌入,思想先进的年轻人积极学习西方,特别是女性勇敢地追求解放。

张爱玲曾在《更衣记》里写道:“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她们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于男女平权之说,可是四周的情形与理想相差太远了,羞愤之下,她们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因此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 。”

周亚卫在《光复会见闻杂忆》中回忆1907年秋瑾的装束:“当时身穿一件玄青色湖给长袍(和男人一样的长袍),头梳辫子,加上玄青辫穗,放脚,穿黑缎靴。那年她三十二岁。光复会的年轻会员们都称呼她为'秋先生’。”

由此至少可以明确三点:其一,旗袍是女性特征非常明显的女性服饰;其二,旗袍与“旗开得胜”风马牛不相及,并没有实质的关联;其三,旗袍或许与女性追求独立有关。

由此可见,以常识来看,男性穿旗袍特别是穿艳丽的旗袍,不符合大众的穿衣习惯,甚至也不符合大众的审美习惯。男性穿旗袍与加油助威并没有实质性的关联,只不过是搞笑搞怪罢了。

有人肯定会质疑,为什么许多女性穿着男性特征非常明显的服饰,却被认为是时尚前卫甚至还有人说更有女人味呢?为什么许多男性穿着女性特征非常明显的服饰,却被认为是“异装癖”甚至是恶心变态呢?

笔者认为,这其中大概有个度的问题。

譬如,男性也可以穿花衬衣花裤子可以穿颜色鲜艳的服饰可以像女性一样化妆,也被称为“花样美男”,甚至还有闻名遐迩的“四大名旦”,无一不姿态曼妙风情万种;但男性如果穿超短裙高跟鞋或者清凉小背心招摇过市,估计就不太合适了。女性也一样,可以穿男款的西服西裤球衣球裤甚至像男性一样贴上一小撇胡子,或许可能增添些许异样的风情;但如果总像个大老爷们一样穿个裤衩光着膀子粗声粗气毛手毛脚,有人肯定会恶其名曰“男人婆”。

穿衣有自由,但不能没有底线。

其次,要明确教师的职业要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对教师的谆谆教诲,也是广大教师应秉承的优良传统。日新月异,时代变迁,但不管怎样,教师行为的示范意义不可或缺。

搞笑搞怪的方式有很多,为考生减压的办法也不少,男教师难道只有身着艳丽旗袍才能帮助考生减压为他们加油助威吗?

不可否认,选择如此夸张的方式,并且毫无顾忌地公开,其出发点虽然充满善意,其行为确实也比较可爱,但本质上仍难免有哗众取宠博人眼球的嫌疑。

这样的方式,适合给学生示范吗?

男教师穿衣有自由,但要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特别在公共场合,要考虑到教师行为的示范性要求。

从前,不说远的,至少在五年前,类似男教师身着艳丽旗袍为考生加油的现象几乎没有。可见,此类现象与当下盛行的网络文化、审美趣味密切相关。笔者认为,男教师身着艳丽旗袍为考生加油的行为虽不必挞伐,但也不必大力褒扬,退一步讲,男教师可以在相对私密的场合用这样的方式表达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与帮助,但没有必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招摇过市并大肆宣扬。

笔者见到,很多教师站在考生进入考场的通道边,面带微笑,击掌鼓励,或在考生紧张有压力的时候,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

这样的方式,或许更合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