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港影:《寒战Ⅱ》票房纪录跟前,谁堪能鼓勇而起,再上层楼?

 唐泪 2021-10-24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旧年代的中国电影,从开创时期1905年至1913年,从来没有出现过女演员。

凡是女角一律由演新剧的男演员扮演。

1913年,黎民伟编剧、黎北海执导拍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香港电影《庄子试妻》,也出现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位女演员,这一年就是香港电影的源头。

所以即便单谈香港影史,亦可以百年而论。

而这世上的一切,都终将落幕。

这一百年间。

经过了长达数十年的跌撞,香港电影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飞速崛起。

这个时候的香港电影以粤语戏曲片为主体,延伸发展出文艺、古装武侠、闹剧及国语等类型片种。经过二十年左右的发展,为日后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打下了极好基础,也出现了《独臂刀》这样突破百万票房的作品。

香港电影这轮红日,已有喷薄之象。

邵氏电影雄霸江湖,大导李翰祥、胡金铨和张彻的名声如日中天,狄龙、姜大卫和王羽,萧芳芳和陈宝珠,也就是电影界第一代的偶像明星。

地基已筑牢,高楼渐起,黄金年代的序幕即将拉开。

步入七零年代。

邵氏电影承接六十年代中期以来的繁荣,依然手执香港电影的牛耳。

但变局也从一开始就已经到来。

1971年,李小龙回到香港,以一己之力引发了影坛的格局变动。

他起初本来属意与邵氏电影合作,但邵氏并没有将他视作一个旗鼓相当的谈判对手,只愿意付出极低的价码,结果叛出邵氏的邹文怀与李小龙一拍即合。

双方在短短两年内,连续推出《唐山大兄》、《精武门》和《猛龙过江》三部电影,连续三度创造和打破影史纪录,李小龙自导自演的《猛龙过江》甚至打破了亚洲电影票房纪录。

而香港电影的票房纪录,也从堪堪破两百万,直线冲破五百万,堪称一部一台阶。

时间到了1973年,李小龙猝死。

他并不单单只是一个动作电影巨星,更是一个以哲理入拳道的宗师级人物,近代以来,世界上能在体能和搏击方面赢过他的人可能会有很多,但如他这般文武兼备的人物,堪称绝响。

一代传奇就若昙花,转瞬即逝。

失去李小龙的嘉禾,却又迎来了意外的助力,这一次是许氏兄弟。

被大导李翰祥引入电影圈的许冠文,带着自己编写的剧本《鬼马双星》找到邵逸夫,希望以共分票房利润的方式合作,被邵断然拒绝,于是许冠文带着自己的两个弟弟,成立了许氏影业,与嘉禾合作拍摄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结果一战登顶。

打败同期邵氏电影作品,创立影史票房全新纪录的许氏兄弟,统治了香港影坛几近十年,将票房纪录从不到六百万,推高到接近三千万大关。夺得八个年冠五破纪录,其中有三年没有年冠,只是因为他们没有推出作品,这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统治力,较诸后来的「双周一成」不遑多让。

若许冠文仅得一个「冷面笑匠」的封号,绝不会有这般巨大的成就,他渐关于生活的思考揉进了自己的作品,就像泥塑有了灵魂,人们从电影笑闹的场景中瞥见了底层市井的艰辛不易和无奈无助,以及笑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经过一系列的自戕式操作,此消彼长之下,邵氏电影于1985年宣布停产,电影业进入多头时代,嘉禾、新艺城和德宝接替了邵氏留下的空间,三雄并起。

但邵逸夫于七十年代入手的电视业却逐渐大放光芒,其后变成大明星们的摇篮。

雄霸一方,呼风唤雨。

八十年代后期,成龙和周润发渐次崛起。

成龙继1979年和1980年两夺年冠一次破纪录后,又于1985年和1987年两夺年冠并两破纪录。

而此时的周润发显得更为生猛,他在1986年凭借《英雄本色》首夺年冠并破纪录之后,又于1988年、1989年连续夺得年冠并再破一次纪录,更难得的是,三部影片分属不同类型,譬如《英雄本色》是黑帮警匪,《八星报喜》是爱情喜剧,而《赌神》则是杂糅类型。此后,香港电影多了黑帮枭雄和赌片两个全新片种。

回溯来看,成龙其实是沿着当年李小龙以三部半电影开辟的路径在走,而最早期的动作片在经过了洪金宝系列影片的改良之后,逐渐演化为成龙模式的动作时装片结合谐剧的风格,而后大放异彩。

周润发则在商业片类型中如鱼得水,当他放弃专攻文艺电影之后,迅速确立了自己商业片之王的地位,与成龙并肩而行。

在二十年时间里,香港电影票房从最初的百万级,跃升到了三千七百万。

从初代偶像王羽,到惊才绝艳的李小龙,再到草根巨匠许冠文,及至后辈的成龙、周润发,这就是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的巨星级影人。

但这并不是结束,更激烈的竞逐即将到来。

1990年,香港大概上映了120部电影。

周星驰参演电影十一部,除了一部《龙凤茶楼》,其余皆为主演,七部超过千万票房,其中又有三部登陆十大票房排行榜,更以《赌圣》登顶年冠并创造了新的票房纪录,将香港电影票房推进到四千万级。这一年许氏兄弟的《新半斤八两》第三,周润发的《吉星拱照》第八。

若以这一年为起始,周星驰连续称霸影坛四年,十三部电影闯入前十票房榜,四夺年冠四次破纪录,将包括成龙和周润发在内的一众香港演员都压得无法抬头,而除了1991年成龙夺得年亚,其他三年成周甚至连前三都进不去。

港影巨星自此列位,但双周一成的十年争锋,其实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周星驰的独角戏。

幸而成周二人积累雄厚,方谓并驾齐驱。

周润发在1994年凭《赌神2》勇夺年冠并破纪录之后,去了好莱坞,自此在榜单上消失。而被双周连续压制七年之久的成龙,终于反弹,一边谋划好莱坞之旅,一边在香港影坛爆发,夺得三连冠并两破纪录后,势头开始衰微。

1998年,轮到新生代郭富城和郑伊健扬威,他们以《风云之雄霸天下》打败了好莱坞电影、成龙的《我是谁》,还有周星驰的《行运一条龙》,以4153万的票房成绩勇夺年冠。

其后一年,周星驰以不到三千万的数字夺得年冠,双周一成随着九十年代的结束谢幕。

周星驰异军突起的背后,并不简单是无厘头文化的风行原因。

换句话说,周星驰是天生的喜剧类型演员。

见过有其他人讲,他即便不做喜剧,演技也依然是香港影坛顶尖之选,甚至无人可及。

比如有人举例说《望夫成龙》这部偏文艺的现实题材电影。

周星驰在里面的演技当然是可圈可点,但如果与他在喜剧电影中的表现来看,不啻天地之别,《咖喱辣椒》、《赌圣》、《赌侠》、《整蛊专家》以及《逃学威龙》、《鹿鼎记》、《唐伯虎点秋香》、《喜剧之王》、《少林足球》和《功夫》,这随手点出来的一串片单,随便一部,其表演都可谓极尽巅峰。

而他如果去演普通商业、文艺电影,将很难有比肩双梁的成就。

这其中当然有天赋因素,也与他浸淫喜剧类型表演多年有关,我们的分析自然也只是事后诸葛,毕竟很多事情,过去了也不可回头。

综合言之,周星驰的表演自成体系、不可复制,可谓喜剧表演的宗师级人物,与许冠文前后辉映。

巨星的年代过后,开始群雄并起。

但周星驰一日还在做演员,就只有他才是唯一巨星。

比如两千年代的头个十年,周星驰自导自演三次出手,三夺年冠两破纪录。

刘德华与梁朝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年冠时代,一人一个一番年冠,另外两个共分。

上文未提到的李连杰,也于这个十年里夺得年冠。

但在周星驰以《少林足球》将票房纪录推进到六千万级之后,破纪录对他们而言就变成了天方夜谭,最接近的数字是《无间道》的5505万。

香港电影至此,已流露出很明显的衰微之象。

这一百年,也就如一个漫长夏日。

我们眼看着香港电影,从晨曦初露到红日东升,从日行中天到落日余晖,从人人有工开到演员断层。

恰如夜幕终将低垂,光影已越发黯淡。

2011年,堪称香港电影最屈辱的一年。

华语片年冠的头衔,被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夺走,票房达6186万。

周星驰在七年前以《功夫》创下的纪录被其以59万的增幅破除。

接下来三年,依次是《寒战》、《激战》和《金鸡SSS》,票房均在4000万级,其后一年的《叶问3》,勉力达到六千万,即告潜力垂尽。

自从香港电影市场被好莱坞全面攻陷以来,本土年冠几可形容为最后的遮羞布。

也算是本土电影人的一个执念。

但随着双周一成的年代成为历史,周星驰于2008年《长江七号》之后再不出演。

似乎其他人都不再有破除影史纪录的能力与潜力。

幸而在2016年,或谓史上最强警匪系列的《寒战Ⅱ》上映,以6682万的数字强势刷新纪录。

此前曾经比较过同为警匪电影的《无间道》和《寒战》,从系列的角度来看,后者应该要优于前者,有问鼎影史最强警匪系列的潜质,有人就对票房比较提出异议,认为两套系列前后相差十年以上,单纯比较数字或觉得不公平。

但就事论事,纪录的破除,越往后走,其难度越高。

而郭富城揽该纪录在手,以仅上映五十八部电影的数字,即夺得三个一番年冠及影史单部电影最高票房纪录,已足可自傲。

该纪录迄今已保持了五年,仍稳如泰山。

待映的大制作警匪电影。

诸如《风再起时》、《金手指》和《风林火山》,以及正在拍摄中的《扫毒Ⅲ》,均变数颇大。

或唯有《寒战Ⅲ》,这部多年来只闻楼梯响的电影,才有最大概率会创造奇迹。

以香港警队和市民们对《寒战》系列的钟爱程度来说,值得期待。

但亦只是概率。

下一个纪录,未知谁人将鼓勇而起。

再上层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